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昆山城

△昆山县城内之图引自《重修昆山县志》明万历四年刻本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

昆山,别称“鹿城”。据民国版《江苏六一县志》载:“昆山……旧有西鹿城而名。”据清《昆山县志》载,昆山其地在周时称“娄邑”。秦二世三年(前207),置娄县。南梁大同二年(536),以境内小昆山之名,改娄县为昆山县。雍正二年(1724),昆山被分为昆山和新阳二县,同城而治。1912年,合为昆山县。1989年,撤县建市。2011年,昆山市被列入江苏省省直管县(市)试点。

昆山境内城墙,始筑年代不详。据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实纂的《淳佑玉峰志》载:“按古图经云,县故有城在东南三百步,然今县境无城,以竹木为栅。”又称昆山境内“墟落间以城名者旧有十二”。经当地相关部门实地调查和考古发掘,目前可知的昆山境内出现过的古城共有14座:东城、西鹿城、巴城、雉城、南武城、尉城、东林城、鸿城、西岑城、颜县城、瓦浦城、金城、度城,以及昆山县城。除鸿城和颜县城两处外,现在都能找到所在地点。其中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农民起义时所筑度城位于今昆山市淀山湖镇西南复光村,后被淹没。1997年,该城遗址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昆山城墙旧影吴强提供

△昆山城北护城河现状?本文照片除署名外

昆山县城城墙始筑年代不详,但至迟在晚唐时城墙已经存在。据邱樾在《昆山乡土资料汇编》载:昆山县城于“唐光化元年(898)毁于兵,宋列竹木为栅,元至正复筑土城”。另据嘉靖版《昆山县志》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方国珍犯境,昆山知州费复初带领军民修筑了土城御之。城周2299丈(共计12里多)、高1.8丈。护城河周长2359丈、深5尺、广6丈。设城门6座(其中5座皆为水陆二门,唯西门无水门)。自此,奠定了昆山县城的规模格局。

明弘治四年(1491),知县杨子器分别修建城门楼6座:东曰“宾曦”,西曰“留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后改称“拱辰”),东南曰“迎薰”,西南曰“丽泽”。嘉靖八年(1529),知县郭楠于宾曦门附近置水关1座,上建门楼。嘉靖十七年(1538),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奏请朝廷,将原来的昆山土城改用砖石砌造,重建六门,历时两年告竣。城周2387丈、高2.8丈。建城门6座、水门5座、雉堞4587座。护城河深5尺、广6尺。工毕,方鹏撰有《昆山县新筑砖城记》记其事。嘉靖二十八年,知县朱伯辰移建丽泽门楼于水关东,名曰“潮维”。工毕,沈大楠撰有《潮维楼记》记其事。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祝乾寿增筑六门的外瓮城、敌台26座、窝铺25座,在城的东、南、北三隅增建敌楼3所。崇祯八年(1635),知县叶培恕重修城池,有多名官员捐款,顾锡畴撰有修城记。

△昆山市花桥镇陆巷的金城故址

入清以后,昆山城池多有修缮之举。其中较大规模修城至少近20次,部分修城动用了国库的银两。

1912年之后,随着城市发展,昆山开始拆城。据《昆山县志》记载:1922年,因开辟城厢马路,开始拆除昆山丽泽、朝阳二门和城墙10余丈。此后,又因城市发展建设和拆卖老城充作教育经费之用,开始逐步拆城。至20世纪40年代昆山城墙基本无存,仅存的拱辰门一带城墙最后也被拆除。拆除的城砖大部分被用于房屋建筑、砌筑驳岸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城墙遗址和护城河尚存,地面几乎无迹可寻。

杨国庆

昆山县城池:元至正十七年筑土城,高一丈八尺,周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步。濠深五尺,广二丈六尺。门有六:东曰宾曦,西曰留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东南曰迎薰,西南曰丽泽。明弘治四年,知县杨子器建楼其上。嘉靖五年,甃以砖石,周十二里,高二丈八尺,垛四千五百八十七。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亭林公园东北部为古城墙遗址 4+juNGc/1MDeLMUF8Kc6g3pS06+YqLDmHyOFAVtxjUDOmleQsGg51H3scXsI5H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