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句容城

△句容县治四境图引自《句容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句容,地处江苏中南部,紧邻南京与镇江,是南京的东南门户。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置句容县,属丹阳郡管辖。此后,虽隶属多有变化,但县级建制基本未变。1995年4月,撤县设市,隶属镇江市。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开挖护城河,以防“盗贼”,始建子城,“周回三百九十丈,上阔九尺,下阔一丈三尺,东西长九十丈,南北长八十五丈”(光绪二十六年《句容县志》卷一)。唐天祐年间(904~907),知县邵全迈重修句容城墙,并建东、南、西、北、白羊(今称“北阳门”)、上羊(今上阳村)六座门。宋淳祐六年(1246),知县张榘修筑城门、城楼,后废。明洪武至正统年间(1368~1449),城门仅设牌楼、杉木栅栏。明景泰元年(1450),因城市防御需要,县令浦洪、刘义始相继建城门和城楼。明成化十二年(1476),县令张蕙重修;濮寿置城楼。明弘治三年(1490),知县王僖下令以石筑其四门,各建楼3间。各楼题匾:东门曰“宜春”,西门曰“朝阙”,南门曰“华阳”,北门曰“望江”,白羊门曰“集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樊垣因倭警,始筑砖城,“周七里一千三百十一丈有奇,高二丈有六,雉堞二千有奇,警舍二十有四,敌楼四,(城)外浚池蓄水,设关六,门四,小南门一”(光绪三十年《续纂句容县志》卷二上)。有大学士李春芳撰写的修城记,全文载于县志。明万历四年(1576),右佥都御史、巡抚宋仪望感觉句容城南门形势不利,采纳了堪舆家的建议,将南门向左侧移建,门内设三间厅房,置防倭的兵器。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地方官吏林奉命重修句容城,并题五门名:东曰“太平”,西曰“致远”,南曰“登瀛”,北曰“广运”,东南曰“华阳”(小南山)。当时敌楼仍存,但警舍全部毁圮。乾隆五年(1740),县丞汤廷凤主持重修句容县城,并委托江宁县丞田深猷负责监修承办,原先估算工料银“三千一百二两一钱有奇”,由于田深猷“殚竭心力、拮据勤劳、自行节省三百二十五两四钱”。乾隆六十年,修城时曾补烧城砖,用于修葺毁损城垣,故砖文上有“乾隆乙卯”的阳文字样。后因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农民反清起义,句容城池遭战火毁损严重,城墙多处留下缺口,城楼被焚。光绪五年(1879),知县袁照捐款重建东门宜春楼,西门朝阙楼。光绪十八年,知县张沇清也捐款修补全城城墙破损处。至光绪三十年后,句容城池又多有自然损坏,知县黄公上任后,请董兴修葺完备。

1912年以后,句容城池疏于修缮,已逐渐呈破败之势。

1951年11月9日,句容县城墙经镇江专署批准,开始大规模拆除,仅余部分残段。1979年,拆除残存的东门城门。1982年,东门口因建造白云商场,东门北侧最后一段全部拆除。据当地老人介绍:拆下的部分城砖被用于句容酒厂建造厂房。

△句容市华阳镇城上村古城址

△句容古城的护城河尚存

杨国庆

句容县城池:吴赤乌二年,筑子城,周三百九十丈,有东、西、南、北、白羊、上羊六门。后废。明景泰间,建门楼。嘉靖间,筑砖城,周七里,有五门。万历间,移建南门于旧门之左。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在东门遗址上新建的牌坊及拆城改建的商铺和居住楼

△在东门遗址上新建牌坊背面 rKZpPBAMOLwKPzBkP4oHWfkOlggpdkD+w25UjJIx65SnKsQ7IQAh5oA5lamfzF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