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县城隍图引自《江阴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自古就是江防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春秋战国时期,江阴地属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扎的封地,后为楚春申君黄歇的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始。此后江阴先后为郡、国、军、路、州,建置几经变化。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恢复江阴县建置。此后,其隶属多有变化,但县治未变,直到1987年,始撤县建市(县级市)。
江阴筑城,始于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废县置郡之后,初为土垣。隋、唐沿袭之。南唐江阴改县为军,徙城西约一里为军治,时城周13里,修建城门4座:东曰“延庆”,西曰“钦明”,北曰“通津”,南曰“朝宗”。宋时,增筑子城,设城门4座:东曰“新津”,西曰“望京”,北曰“澄江”,南曰“观风”;外城门设有5座。“元既定江南,得志中国,城尽毁。至正十一年(1351),兵起。始诏天下复缮治城郭。于是,州人黄传摄州事率乡民城之”(明嘉靖版《江阴县志》卷一)。小明王龙凤三年(1357),增筑土垣,部分地段使用砖石,城周9里30步、高1.5丈。护城河深7尺、宽4.1丈。有城门4座:东曰“春晖”,西曰“天庆”,南曰“朝宗”,北曰“爱日”,各门均建城楼。此后,城垣屡有损修。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县毛鹏始改为砖城(另有“明正统元年筑砖城”之说)。之后,因防倭寇侵扰,加高城垣至2.2丈,改北门为“澄江”,增筑子城,修缮城墙附属建筑,以及南北水关。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江苏江阴县前后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共同率兵抵抗,坚守城池81天。城破后(毁坏数十丈),清兵屠城,尸满街巷池井,有女子不详姓名,题诗城墙:“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不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引自《清诗选评》)。由此,江阴获“义城”之名。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进士第一名的姚文田为此题“忠义之邦”四字,道光年间摹作南门的门额。1937年冬,被侵华日军炮击毁去“义之”二字。1947年换蒋中正书“忠义之邦”石刻,后毁。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蔡澍曾主持对江阴城池大规模修葺,并修缮“城楼四座,角楼四座,窝铺十六座,水关三座,大城门四座,小城门四座”。竣工后,蔡澍撰有《重修城垣记》记其事。此后至清末,江阴曾多次修缮城池。
△1937年
△侵华日军两角部队攻占江阴县城
△2009年
1949年以后,江阴城墙逐步被拆毁,改为环城公路,唯四周护城河尚存。
2009年3月,当地政府复建了江阴南城门,并举行了开门仪式。同年8月,驻江阴某部旧址拆迁,发现大批城砖。笔者曾受邀实地勘察,这批古城砖数量约40余万块,以明代早期烧制为主,一次性发现如此数量的散失古城砖,比较罕见。
在江阴境内,还有新石器时代的余城遗址、陶城遗址,以及江阴黄山炮台,分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的朝宗门及外环护城河本文照片除署名外
△江阴黄山炮台的军事博物馆大门
江阴县城池:唐天佑中筑。明初增修,甃砖石、筑女墙,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广如之。濠深七尺,阔四丈一尺。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黄山炮台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碑
△江阴黄山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