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合城

△六合县坊图引自《六合》清光绪十年刻本

六合,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最北端,境内南部濒临长江北岸,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可谓滨江带滁,南部和中部为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60多条,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

六合,古称“棠邑”,为周灵王元年(前571)所置。历史上六合地域隶属和政区建置屡有变化。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县,隋开皇四年(584),定名“六合”沿用迄今。2002年,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为南京市六合区。

六合先后有四次大规模建城:周灵王十三年(前559)为首次建城,汉代增修。据乾隆元年《江南通志》卷二十载:“六合县,宋前跨河为一城。”宋代以前已毁。

第二次,宋绍兴二年(1132),以旧城壕北面兴筑正城,筑有城门4座:

△六合城墙墙体多处受损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修缮前的六合城墙

△砖石混砌

△六合城墙遗址剖面

△六合城墙文物保护标志碑

东曰“宁真”,南曰“通济”,西曰“清滁”,北曰“德胜”。

第三次,宋隆兴元年(1163),在城北和滁河南岸分别增建、修筑城池,形成六合县城由三城组成的格局,即正城、北城和南城(又称“土城”)。正城城墙周长864.5丈、高2.2丈、顶宽1.5丈,筑有垛口813座、炮台24座。北城与主城相接为砖城,城周575.3丈、高2.5丈、顶宽1.5丈,筑有垛口449座、炮台10座。南城初为土城,城周554.5丈、高1.6丈、顶宽1.2丈,筑有垛口513座、炮台2座。据光绪九年《六合县志》卷三转明成化的旧志称:六合砖城(北城)始于宋。该城明初渐毁。

第四次,明崇祯九年(1636),新任知县仲闻韶会同常州海防蔡如葵建城再次营造城池,先是因财力不足仅筑土城,周长915丈。次年,始加甃砖,城周长1323.3丈、高2.5丈,筑有垛口1647座。每筑城1丈,领银30两;南面因临滁河地窄,内外砖石所费颇多,每筑城1丈,领银50两,先后历时两年始成。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滁河大水冲毁城垣。雍正六年(1728)及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次重修城垣,城周长1543.4丈、高约2丈、厚约1丈,筑大东门曰“朝阳”,小东门曰“通秀”,南门曰“澄清”(亦名“通恩”),西门曰“长安”(亦名“钟秀”),北门曰“镇远”(亦名“瞻阙”),小北门曰“陡翼”。另筑有小水门6座,以通内外水道。仅乾隆四十一年一次修城,就耗费工料银54008.426两。道光二年(1822)、道光十九年以及咸丰元年(1851)曾先后修城。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围攻六合城长达六年不克,史称“则前此修城之功大矣”(光绪九年《六合县志》卷三)。咸丰八年,太平军于小东门掘洞穴轰塌城垣15丈,攻克该城。光绪三年(1877),修葺城垣及城楼,复其旧制。

1912年以后,六合城墙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

20世纪50年代,先后拆除六合城墙,其西垣一段长为172.4米、高2.6米的城墙因被利用为六合县第一粮食加工仓库围墙而幸免留存。

2007年在整治滁河时,发现滁河北面临岸的一段六合西垣城墙墙基。2006年,六合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六合县城池:汉为棠邑县,始筑城。明初,城废。崇祯九年,建城湂河之北,周一千三百二十三丈三尺,高二丈五尺。北二门,东二门,西一门,南一门。又开便易小门七。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城墙与护城河 uHOidStUKn+x+ciJHIBFJRsIS6KGAUl/L2aLp6hPewW4nvl+nBtu7rLdXZJayc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