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城隍圩砦图引自《重修山阳县志》清同治十二年版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南线四座名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古称“山阳”、“楚州”、“淮阴”等,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析淮阴东南置射阳县,为淮安建县之始。此后,名称随王朝更迭多有变更。明清时,为淮安府。2001年,淮阴市政府实施行政区划变革,即: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合三为一。2012年,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改回“淮安”之名,设淮安区。
淮安城墙,由老城(又称“旧城”)、新城和联城三座不同时期建造的城墙组成。
老城?据明天启年间《淮安府志》等文献载:东晋永和八年(352),开始营造城池。唐大中元年(847)“春正月,楚州新作内城之南门”(郑吉:《楚州修城南门记》,引《全唐文》卷763),并包以砖壁,建四门城楼。唐大中十四年,修筑城墙竣工后,刺史兼御史中丞李荀为此也撰写了“修楚州城南门记”(同治版《重修山阳县志》卷二)。南宋时,因其地为重镇,由守臣陈敏主持重修,金国使者见“雉堞坚新,称之银铸城”。由于宋时淮安城为土筑,因而于“嘉定初,复圮”。嘉定九年(1216),先后两次对城池进行“填塞洼次,浚池泄水”,从而使得“城益完固”(《重修山阳县志》卷五)。明初对淮安旧城进行了“增修,包以砖壁,周置楼橹”。至明末,经多次修葺后的淮安旧城周长11里、高3丈,设四门(原五门):东城门更名曰“瞻岱”,南城门更名曰“迎薰”,西城门更名曰“庆城”,北城门更名曰“承恩”,四门匾额皆为清代书法家周木斋(1785~1847)所书,“城上大楼四座,角楼三座,窝铺五十三座,雉堞二千九百六十垛”。
△1939年3月
△淮安府城楼旧影
新城?位于老城北约一公里,元末农民义军张士诚部将史文炳镇守淮安时“筑土城临淮”。明洪武十年(1377)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筑之”,周长7里20丈、高2.8丈、东西326丈、南北334丈。设城门5座:东曰“望洋”,西曰“览远”,南曰“迎薰”、北曰“洪极”,门各有楼,在大北门的西边有小北门(称“戴辰门”),东西有子城,有角楼4座,“窝铺四十八座、雉堞千二百垛”。
联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防范倭寇侵犯由漕运都督御史章焕主持营造。所谓“联城”(俗称“夹城”),是将新城与老城连接起来的东西两面城墙,东长256.3丈、西长225.5丈、城高1.4~1.5丈不等,后加高六七尺,加厚四五尺。大小城楼4座,东南城门曰“天衢”,东北城门曰“阜成”,西南城门曰“城成”,西北城门亦曰“天衢”,雉堞620座。万历二十一年(1593),倭寇屡犯其境,漕抚李戴将联城“加高厚”。万历二十三年,府事推官曹于汴又“添设敌台四座”。崇祯年间(1628~1644)漕抚朱大典曾对三座城进行过大规模修缮,故有“铁打的淮城”之说。
清代,对淮安城多有修缮,其周长约17里,城壕总长2442.5丈,护城河宽4丈、底宽1.5丈、深1.2丈,共设吊桥3座。淮安三城并列,最后合为一城,“三城之平如一,其城濠表里相通,达于运河”(据乾隆元年《江南通志》卷二十)。这种独特的城墙构造特点,在我国建城史上并不多见,反映了中国城墙的多样性,也是淮安城市发展历史的最好见证。
20世纪50年代,楚州三城逐渐拆除。但仍有三处遗存:一是巽关以北约500米土堰和此地的庆城门(西门)砖墙基,高约2米、长约80米;二是庆城门门洞墙壁仍依稀可见;三是新城西门大街城墙外包砖,高约5米、长约4.5米。
2010年,当地区政府建设古城墙遗址公园,修复了一段东城墙,并将城墙向南延伸,越过新开的南巽路。在南巽路上新建的城门取名为“魁星门”,已完全不是楚州旧城的城门和城门名。
2003年,淮安古城墙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新建的魁星门肖瓛摄
△淮安镇淮楼蔡理摄
淮安府城池:晋时所筑。宋南迁倚淮为屏蔽,守臣陈敏重筑之,号银铸城。明初修筑,包以砖甓,置楼橹,周围一十一里,高三丈。门四:东曰观风,南曰迎远,西曰望云,北曰朝宗。新城南并故城,即山阳北辰镇,张士诚尝筑城于此。明初指挥时禹增筑,周围七里二十丈,高二丈八尺。凭借旧城有辅依之势,下临淮河为池。山阳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