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邮城

△高邮州城池图引自《扬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高邮湖畔,隶属于地级扬州市。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盂城”,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南北朝时置郡。宋、元时期,历置军、州、路、府。明代撤县设州。自清代乾隆时起,遂为散州。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1912年,废州置县。1991年,撤县设市。

高邮最早筑城不明,一般以“宋代始筑新旧二城”为多。乾隆元年《江南通志》卷二十载:“高邮州有新旧二城,今城即宋旧城也。周十里三百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五尺。门四。濠堑环之。地形四面下,而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名盂城。”另据李孝聪在《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载《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中称:“高邮自汉代已成县,城垣不会迟至北宋始筑”,因此“高邮城长期延用汉、唐城址旧基”。此说虽无实证,但也可作一学术推论的参考。

北宋开宝四年(971),高邮军知军事高凝祐开始主持筑造高邮城,俗称“旧城”,后经历多次营缮,形成周长10里316步、高2.5丈、顶宽1.5丈的城垣规模,城略方形,共开四门。南宋淳熙乙巳(1185),郡守范嗣蠡建楼于四门上:东曰“武宁”,西曰“建义”,南曰“望云”,北曰“制胜”;南、北再各开水门1座,内通市河。庆元三年(1197),修缮水门。南宋咸淳元年(1265),扬州制置使毕侯为护卫高邮军城而加筑的前沿小城,俗称“新城”,明代渐废,仅存土城基址(嘉庆二十五年《高邮州志》卷一)。此后,历代对城池均有修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另据嘉庆二十五年《高邮州治》载:“明洪武丙午,复甃以砖”,此年尚未使用“洪武”年号,有误),朱元璋所部使用城砖砌筑城墙,并增修城楼、雉堞和供守城人使用的铺舍,修理南、北两座水关。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倭寇扰境,知州刘峻申请修理全城,地方官府负责修理7/10,驻军卫所负责修理3/10,使城更加坚固。天启三年(1623),在高邮城东南角上有建造的奎楼(又称“魁星阁”)1座,砖木结构,八面三级,楼阁建筑。

△高邮奎楼段城墙文物保护标志碑本文照片除署名外

△高邮奎楼段城墙

入清以后,高邮城池虽时有损毁,也多有修缮。如: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州吴之俊主持修葺高邮城四门城楼。雍正二年(1724)大规模修城后,乾隆九年(1744)再次大规模修城,并更城楼名。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知州左辉春捐款并倡议乡坤捐资修城章程,得到了后世当地官员和乡坤的支持。这项修城集资的措施,一直延续到宣统三年(1911)。在最后一次修城时,由于“所存租稻钱,不敷支销。均田城工董事自行筹垫”(1922年《三续高邮州治》卷一)。

△高邮城墙南门遗址杨国庆摄

1912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城已变成高邮县城整体的一部分。今高邮城东南隅还保存着明清的城垣,于墙内发现宋代烧制的砖,成丁字型排列,对城墙起加固作用,并有砖铭“高邮军”,可见明清时期的高邮城垣,是在宋代城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补而成。

1949年以后,高邮城墙逐渐毁圮,甚至被人为大部分拆除。1972年前,唯保留东南122.7米长的一角(今高邮市环城南路)。

1984年,当地政府拨款修缮高邮城东南角上奎楼,并按照清代画样,恢复第一层重檐回廊。1985年,整修高邮残余城墙。1991年遭遇特大洪水侵袭,城墙坍塌,当地政府再次拨款抢救维修。

2002年,高邮城墙及奎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高邮州城池:有新旧二城,今城即宋旧城也。周围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五尺。四围有濠,地形四陲俱下,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名盂城。淳熙乙巳,郡守范嗣蠡建楼于四门上:东武宁门,西建义门,南望云门,北制胜门。又于南北开二水门,通市河。至开禧丁卯,增以重濠。明洪武丙午,复甃以砖。其新城宋咸淳初筑,在旧城东北二门外,今土城基址尚存。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rKZpPBAMOLwKPzBkP4oHWfkOlggpdkD+w25UjJIx65SnKsQ7IQAh5oA5lamfzF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