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城墙的数量

中国筑城历史悠久,分布非常宽广,确切的城墙数量,自古以来仅有几次统计,但并不完全(还有疆域变化等因素)。

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涉及了大量的古代城邑,其中包括国(国都)、郡(郡城)、县(县城)、城、郭、邑、亭、乡、聚、里、宫(不含城内宫殿)、戍、垒、障、塞、堡、固等。据今人研究并考证,古城邑有明确今天地名方位的:中国境内有1978座;国外(包括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阿富汗、伊朗、塔吉克斯坦、朝鲜)55座;克什米尔地区3座;尚未明确今地方位的666座,总计2702座。 这个数据,对于公元6世纪之前的中国城墙并不完全和准确,有许多地区的大量城池并没有统计在内。如公元6世纪之前已经存在的六朝建康都城及所属的20多座城池、城堡等, 均未收录其中;其次,这个数据以“城邑”为标准,并不能肯定所有的“城邑”一定筑造了城墙。因此,这个数据仅仅是一种参考数据。如果综合上述不确定因素加以增、减的话,中国城墙在公元6世纪之前大约在2000座以上。

△《水经注》影印件引自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印本

△20世纪初,中国东北的一座古城墙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陈梦雷编撰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城池》(同下文《考工典》),对中国境内各地城墙有过梳理和统计,总计1578座。其中府城156座、州城213座、县城1014座、卫所城132座、寨堡9座、土司城及其他37座。除上述当时已筑城墙外,还有尚未建筑城墙的17座。

这是中国古城墙首次由朝廷命官主持编撰、又经户部尚书蒋廷锡重新编校以及定稿、最后由清世宗(年号“雍正”)皇帝钦定过并公开发表的数据,其价值及意义自然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数据仅可做参考,仍然不够全面和准确。除了新疆和西藏未统计外,东北三省的许多古城墙也没做完全的统计,还有大量后建的城墙不可能统计在册,如清代中晚期台湾地区建造的30余座城墙, 以及各地数量不少补建的各类性质城墙,如河北仅尉北县一县就有上百座城堡。现以中国现在行政几省的明清城墙数量为例,分述简析如下:

1. 贵州明清两朝,是贵州大规模筑城时期,各地无论是土官或流官均对筑造城池极其重视。据《考工典》统计:贵州境内在册的城墙数量为41座,这个数据显然不全面和准确。除此后仍有新筑城墙、后所辖地域改变(如遵义府等后归贵州,永宁县等后归四川)等因之外,一些早年毁圮的城墙没有被统计,还有大量现存的城墙没有被统计在册。如镇远府仅被统计为两座,而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所筑的“卫城”、万历十九年(1591)所筑的“镇远县旧土城”等未在册。对城堡和寨堡,《考工典》统计的数量也远远不够,仅遵义府所属的五县,当时就有各类寨堡415座, 其中近半以上筑有规模不等、材质不一的城墙,海龙囤是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座。另据1948年《贵州通志》统计:在册的城墙数量为125座。其中明代筑造的城墙72座,占总数的57.6%;清代建造的城墙35座,占总数的28%,明清两朝所筑造的城墙占总数的85.6%。

△《考工典》影印件引自《中国历代考工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2. 四川据《考工典》统计,当时四川境内(含重庆府)统计的城池为143座,其中明代新建或改建的城池120座,占总数84%;而成化年间(1465~1487)筑城52座,占明代筑城的43%。另以乾隆元年(1736)《四川通志》统计,仅列入名册的城池有158座。其中明代筑城或改土城为砖石城的计118座,占总数75%。这两份数据也仅仅是一种参考数据,因为当时许多已废弃的早期城垣并未被统计(如史前及其后一段时期建造的城墙;再以泸州为例,如道光版《泸州志》所称“宋以前筑凿之功,率成往绩”;甚至万历十七年建造的马边城,也因被水冲毁后未及时修缮,而“不在城垣之例”);其二,当时已经存在的大量关隘、寨堡、司城等,也尚未被统计; 最后,直到清末,仍有新筑城墙未作统计(如清咸丰年间建造的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的寨子城等)。从这两份并不完全的统计数据中仍能看出明代是四川筑城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1937年,四川南部发生严重饥荒,图为逃离家园的难民在一处县城城墙外求援。城门两侧“平时表率乡邻,战时……”字样依稀可辨

3. 广西明清时期,随着火兵器的发展,以及筑城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广西再次出现大规模筑城(少量仍为土城),或者以砖石改筑原先的土城。据《考工典》统计:广西境内在册的城墙数量为80座(其中两座未筑,实为78座)。

遗憾的是,这个数据并不全面和准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已经废弃的旧城址未作统计。如位于石康镇顺塔村的唐代石康古城遗址等。(2)建成的城墙有遗漏的情况。如明万历六年(1578)在荔浦县所筑的中峒土司城、下峒土司城等。(3)各个时期建造的边墙、关隘、寨堡等,有大量的遗漏。仅据宣统元年《南宁府志》当时的统计,其所辖各地的关隘、寨堡、烽火台计有121座。(4)康熙(1662~1722)以后至清末,在此阶段建造的城墙固然没有被统计。如雍正八年(1730)建造的百色厅城;乾隆六年(1741)建造的龙胜营城等。(5)各级政府修编的地方志均未记载的城墙。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的石头城。因此,《考工典》记载的当时广西境内城池78座的数据,仅为一个参考数据。仍以这78座城池为例,明代,新建的城墙就达38座,占总数的48.7%,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广西筑城确为一个高峰时期。清代新建的城墙仅为3座。

4. 安徽据《考工典》统计:当时府城7座(有7个县附郭,同城而治),州城11座,县城47座,总计65座。这个数据有一定的问题,首先徐州及所属四县后划归江苏;其次所依据的《江南通志》过于简单,有许多城池并未统计在册。另据光绪七年《重修安徽通志》对其境内各府、州、县城池的统计,总数量为61座。但是,这个数据同样未能反映安徽境内城墙全部的数量。其一,已经被废弃的城墙未被统计(如六安市境内东城都遗址、六安西古城遗址;灵璧历史上筑有土城8座;蒙城境内的红城旧址;古寿州境内下蔡城、寿春城、安丰城等19座城池等);其二,由于此后建置区划的变化,城池所在地也随之有变化(如1955年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的盱眙城等);其三,大量的寨堡、卫所未被统计(如霍山县境内的六万寨堡、四望寨堡等)。因此,这个数据仅是当时被县级以上正在使用的城墙,可视为一种参考的数据。仍以这个数据为例,明以前明确建城的有33座,占总数的54%;明代以前明确“无城”而新建城池的15座,占总数的25%;清代明确新建的仅为涡阳县城1座(除同治四年寿州西南60里利用“民圩旧址”改筑的小城外,不在61座数据内)。

5. 湖南据《考工典》统计:当时湖南境内有城池75座。另据清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卷四十一、四十二)对其境内历史上的73座古城考证,其中除安福县古城建于战国外,汉代及之前的古城有27座;三国至隋以前的古城有20座;隋至宋的古城有21座。而这份资料在对73座古城考证中,经统计涉及到的古城多达219座,大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毁圮或被废弃。如下表:

尽管这份资料并不完全,如著名的史前城头山城址、鸡叫城遗址等均未被收录,但还是可以看出湖南境内历代筑城活动的纷呈与起伏不休。同样依据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的记载:清光绪(1875~1908)时,湖南的府城、州城、县城和厅城总计69座,其中明以前筑城22座仍被沿用,其他部分城池则为明清时期筑造或改筑。

6. 新疆不在《考工典》统计的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其境内古城址进行了梳理,其结果是“全疆共发现城址370处。除阿勒泰地区外,其他地州均发现数量不等的城址,其中乌鲁木齐市18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33处,塔城地区6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处,昌吉回族自治州39处,吐鲁番地区20处,哈密地区16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58处,阿克苏地区119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1处,和田地区21处,喀什地区25处。从年代上划分,史前城址4处、汉唐时期城址255处、宋元时期城址30处、明清城址(清代为主)81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古城墙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对于中国古城墙的数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研究。但是,也基本仅限于概述,难以准确。如:中国古城墙“从都城到一般城池,近于千座,再加上明清以来各县镇建城至少有三千座,总计四~五千座城池”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全国的城池数目大约维持在二千个上下的规模” 。中国已故古建筑学家、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则称“长城并非只是一道墙而是由上千座关城、上万个烽火台(也称烽燧、烽台、烟墩等)和一系列不同等级大小的镇城、卫所城、营城、堡城等等构成的防御体系工程和军事防卫组织系统。若把历代长城的大小城墙一起计算,就在一万座以上”

因此,中国古城墙的总数量,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精准统计的数据。但是,自汉代尤其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城墙在各个时期被使用的数量基本维持在2000座(其中还没包括长城)以上,应该是一种非常保守且粗略的推测数据。

△喀什城旧影 杨国庆提供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客家围屋叶子俊摄 Z1u43a82s6U72T1l1RvU/8RhRmdEbbjTcFq3Shj6fQPZitp8jJmZCSiX9+BUId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