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墙的类型极其丰富而庞杂,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城墙难以比拟的,也是中国城墙的重要特点之一。
但是,对中国城墙概念上的认识,从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讨论中国城墙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其概念和性质。
△邯郸赵王城方位图
1. 概念问题
中国城墙广义的层面,如从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等学科的角度看,城墙是保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部落、一个村寨的权力、资源、财富和生存的空间。简言之,城墙是以其军事防御的功能,保护生活在某一公众区域(这个区域,与空间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的人们安居乐业。这就是《易经·坎卦彖传》所说的“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意思说王公高筑城墙,设置险阻,其目的是保卫国土的安全。在遇到危险时,城墙的作用是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界定一堵“墙”是否属于广义层面上的“城墙”性质,其主要特征是看这堵“墙”有没有用于军事防御功能的设置。如果没有,无论这堵“墙”有多长,有多高,它也只能称为“围墙”,而非“城墙”(如单纯装饰性的形态)。中国历史上的筑城基本理念,受其影响是深远的,规模大的如长城、都城,规模小的如营堡、寨堡,当然也包括各地府、州、县的城市城墙。
中国城墙的狭义层面,则是从城市学、都城学的角度(这些学科恰恰与城墙的关系最为密切,数量也最多),凡是和城市起源与发展、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古代城市功能与民众生活、古代城市军事防御和防洪等领域相关的,几乎都与城墙有关。狭义城墙的概念,往往专指城市的城墙,即与“城池”的概念相通。《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意思说天子诸侯把财物和权位世代相传已成常事,建筑城墙、开挖护城河作为防御工事。由此派生出“培土为城,掘土为池”之说,简称“城池”,其中“城”指城墙,“池”指护城河(或“濠”),城池不仅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防御体系,同时也界定了一座城市的范围。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少数除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
△20世纪30年代,山城镇巨大的粮栈,建筑形式一如城堡
△圣母玫瑰堂
△1947年,青岛水族馆仿城墙及角楼的围墙
△山西娘子关 殷力欣提供
△大沽炮台遗址 殷力欣提供
△峡口古城,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古硖口,历代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王维迪摄
△福州亭江炮台城墙 殷力欣提供
△福州长门炮台城墙 殷力欣提供
中国古城墙存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中国长城同样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概念,即“学术概念”和“公众概念”。从学术上讲,长城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地域内,国家、政权以军事防御为目的,在边界地区与防御纵深或在民族交汇冲突地带修筑的,以连续性墙体或壕堑为主要标志,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要素及与之配套的预警、通讯、驻防、补给等设施的固定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从社会一般公众认知来看的“万里长城”,一般是指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墙体工程的统称,尤其以明代长城为主。公众对长城的认识存在不统一性和很多错误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山东青州城及城外石桥
△20世纪30年代,潍县(今潍坊市)的城墙及护城河
△20世纪30年代,历史上通往塞外的张家口城门
因此,本书涵盖的中国古城墙,是指广义上的中国城墙,而且侧重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墙。
2. 性质问题
中国古城墙的性质多样,主要有都城,包括宫城、皇城、京城(或称“内城”),有的还有外郭;长城,包括边墙、边城、长垒、关城、关隘、烽火台、烽燧;王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厅城;卫城;巡检司城;土司城;所城;营堡;村寨城堡;碉堡(或称“碉楼”);炮台(或称“炮城”)等。除此,还有西藏地区特殊性质的城墙,过去一般认为在西藏地区没有真正意义的城池(狭义层面),但从广义上来看,西藏地区也有城墙,除了宫殿城墙、庄园城墙、城堡城墙外,还有兼有军事功能的寺院的院墙等。
在上述城墙类型中,尤以城市城墙的性质比较复杂。中国城市城墙性质的多样性,不仅涵盖了以上所述,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上政权更迭,治所迁移、建置变化,同一座城墙,历史上就会有不同的属性。如元末明初建造的南京城墙,公元1366年开始在元集庆路城墙的基础上拓建,而元集庆路城墙承袭了南唐都城城墙。洪武元年(1368)后,此城再次成为都城城墙,是京师所在地。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此城为陪都,城墙的都城性质未变。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南京后,改为江宁府,这时城墙的性质在当时官方文献中已成为府城(后称“省城”)。但今天人们普遍称南京城墙为“都城城墙”,而不会称“府城城墙”、“省城城墙”,其主要依据是后来“江宁府”的建置基本未改变城墙的规模。
△清初修筑柳条边横贯本境,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设防御以严出入。法库边门建有门楼1座,门上悬有“法库边门”匾额,此处为古代通往辽东的重要门户。光绪末年,东北开禁,边门也逐年塌毁。1913年,法库厅改为法库县,也是县以门名。图为20世纪30年代法库门城栅
△1930年,山西通往察哈尔的得胜口关塞
△塞垣图(长城图)引自《宣化府志》清乾隆八年版
如果说南京城墙性质并不复杂的话,另一类城墙就相对复杂许多。如湖南有些城墙随着新建置的设立,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据《靖州古城考》(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下同)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纳土创立城寨”,后为靖州城;又据《桑植县古城考》载:宋为安福寨城,明为安福所城,后为桑植县城;再据《永定县古城考》载:明建文(1399~1402)初为永定卫城,雍正九年(1731)“于卫地置(安福)县”。再如四川省乐山市的嘉定古城墙,历史上不仅建置多变,城址也多有变化。即便到了明正德八年(1513)再次建城(城周600余丈)后,到了清康熙四年(1665),城周达1980余丈,而且雍正十二年(1734)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驻地置乐山县(同城而治)。这样,在判定这座城池的性质时,就比较复杂。1986年和2002年,先后被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时,取其宋以前的古城名定为“嘉州古城墙”,而现存的城墙基本属于明清时期,在原先基础上建造。
△20世纪中叶,昌黎城俯瞰
△20世纪中叶,通州城(今北京通州区)俯瞰
本书在论及城墙性质时,除特指外,一般以最后定型的城址并参考当地文物部门的认定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