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庆
城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阶段性的产物,是古代统治者权力与民众参与相结合的创造性建筑形态,也是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很多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人类史上筑城最早的国家之一。城墙的这种建筑形式,为古代中国统治阶层和民众提供了生存、生活的安全屏障。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国城墙至迟到了商周时期(前16世纪~前256)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权象征意义。统治者通过城墙的建筑“语言”,将其政治统治理念物化到城墙的形态。这种权力象征意义尤其反映在中国都城的城墙,并延续到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明清两朝的南京城与北京城。
中国历史上古城墙的总量至少有数千座,从外表上看似乎非常简单:线性的墙体、高耸的城楼、数量不等的城门、锯齿般的垛口、城外环以护城河(壕)……但是,由于各地城墙建造时代的不同,建置性质及地域文化的差异,地理和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每座城池无论形态、长度、筑造工艺与技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都千差万别。因此,历史上每筑造一座城池,都具有其创造性和时代与地域相结合的文化特征,在城墙基本功能共性的前提下都有其各自的特殊个性。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城墙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出现也不断消亡,不断毁圮也不断修缮,不仅承载了各个时期人们的愿望,也不经意间承载了社会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个本不该忽略的现象:中国古城墙本身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却被政治学、城市学、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建筑学、历史学、人口学、方志学、地理学、环境学、风水学等多门学科所重视或研究。其中以城砖的砖文为证:仅以南京、荆州及宁波等地的浩瀚城墙砖文为例,它们承载及传播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巨大,有的填补了文献记载的许多阙失,有的提供了珍贵的实证。
△20世纪30年代,辽宁省新立屯城墙具有回民特色
△20世纪中叶,空中俯瞰胶州城全景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藏
中国古城墙量大面广,时间跨度长,自古以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断被各级政府所收集和整理,尤其反映在明清以来各地的地方志中。近现代的实地调查、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大批早已被遗忘或被历史湮没的城址(尤其是史前的城址),在地域、数量、时间的跨度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墙从功能上实现了文化遗产的转型,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对各地城墙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等多元文化资源,学界从各自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对于中国古城墙的历代记载、修城碑记、诗词和近代的论文、考古发掘报告、专著等,可以说蔚为壮观,这是中国古城墙非物质层面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洪武七年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为南京城墙烧制的城砖上的砖文引自杨国庆、王志高《南京城墙志》(凤凰出版社,2008年)
然而,中国古城墙有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或难以解决,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在这些问题中,有的属于认识问题,有的属于历史问题,还有的属于学术问题,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进行商榷和讨论。
△1928年,远望淄川(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