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是人类农耕文明时代的典型构筑物,其主要功能是界定统治区域、巩固军事防御以及彰显统治者权利。泱泱中国历史上,城墙也同样具备了上述作用。《吴越春秋》中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墨子》中讲“城者,所以自守也”等等,都是很好的论证。城墙勾画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控制的疆域,描摹了中国城市的基本结构空间和城乡交流方式,成为冷兵器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城市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典型标志物。
城墙,是文化遗产中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建筑,有着独特的时代阶段性。随着冷兵器时代和君主制度的终结,城墙再也不可能重现此前的原始作用和军事防御地位,人类筑城史也随着农耕文明的逝去而戛然中止,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绝笔。
中国是筑城大国,由于基数庞大,拆城数量也十分惊人。近代大量火器的出现,使城墙的军事功能迅速蜕化,古城墙最终失去往昔的庄严和坚固。在19~20世纪近代城市化发展中,中国也同世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和激增,传统功能型的城墙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因此,各地出现了规模不等、时间不一、影响很大的拆城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城墙单体的文化影响力(如万里长城),或者因官员、专家学者的干预(如南京城墙、西安城墙等),甚至因经济或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如平遥城墙等),也有许多城墙得以不同程度地幸存下来。
中国古城墙的全面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和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全国各地文物工作者不断呼吁和保护下,社会各界对中国古城墙的价值从认识上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并逐渐形成了法制、全面和科学的保护体系。有些地方结合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古城墙(或遗址、遗迹)进行大规模抢险性维修和环境整治,还制定相应的专项保护法律、法规,设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等。从近30年所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来看,城墙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中国古城墙作为原始作用和军事防御地位已经丧失,但作为城墙文化它却依然存在,作为文化遗产则刚刚起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旅游界,无论在城市历史的象征意义还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上,中国古城墙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6年,江苏的“南京城墙”、陕西的“西安城墙”、湖北的“荆州城墙”、辽宁的“兴城城墙”进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来自全国六省八市(即南京、西安、兴城、襄阳、荆州、临海、寿县、凤阳)首次组成了“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南京成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
在“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对“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普遍价值的研究。其中列入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出版计划的《中国古城墙》(中、英、法、德、日、韩文版),历时六年、格式和内容进行过三次较大调整和修订,如今终于面世。这部恢弘巨作,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对“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以及对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普世意义。
《中国古城墙》一书,对全国包括长城在内的各地400多座古城墙(还未包含各城附录描述的古城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初步研究。读完书稿后,我感觉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这是一部以汇集中国古城墙为编撰对象的专业性文献,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城墙提供基本资料,达到对中国城墙存史、资政、教化的目的。第二,这部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代的城池图、城池营造及规模、历史沿革、损毁与修葺、现状与保护等。第三,纵向跨越了6000年城墙史,横向罗列了全国各省、市、县具有特点的城墙,为中国古城墙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全景式的绚丽画卷。
这部著作的主编杨国庆先生是研究城墙的资深学者,足迹遍及全国许多地方的城墙,2011年还赴德国柏林马科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进行中德城墙比较研究,出版或发表了多本(篇)关于南京城墙的著作和有关中国城墙的论文,广受业界学者的好评。这一次,由他主持编撰的《中国古城墙》,将会进一步促进今后中国古城墙整体系统的基础研究,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普遍价值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平台。深以为感,是为序。
“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刁仁昌
201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