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中国古城墙的狭义范围,即所谓“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历史上,各地设立各级行政建置后一段时间内,均有数量不等的未筑城现象,但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往往不久,就因各种原因进行了补筑。真正设立建置而直到建置迁移他处(或撤销),终未筑城的现象并不多。仍以清康熙《考工典》所列1578座“城”来看,其中未筑城17座,仅占总数不足1.1%。其中云南4座(永宁府、丽江府、镇沅府、孟定府),台湾3座(台湾府、凤山县、诸罗县),湖北3座(武昌府大冶县、通山县、黄州府广济县),浙江处州府(缙云县、松阳县、遂昌县、云和县、龙泉县、景宁县、宣平县)7座。在康熙(1662~1722)之前,这17座未建城墙的“城”,有的已建有城门(如处州的7座城;武昌府通山县在万历十一年建门),还有的不久也补建了城墙(如台湾的3座城)。
全国各地有建置而不筑城墙,虽然并不普遍,但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政治、军事因素,也有环境、经济和技术等因素。但是,最后这些有行政建置的地方大部分还是修造了城墙,只是建造时间先后不一。在政治、军事因素方面,学界对不筑城现象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其中尤以元代不筑城研究为重点。
对于元代城市城墙,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篇《中国的城》中提出:“蒙古人是粗野的游牧部族,对妨碍他们横冲直撞的城,当然没有好感。在《元史》和《元一统志》等书中,绝难看见造城的记载。有一个时期,曾禁止汉人筑城或补城。所以到元朝被推翻时,许多城已破损不堪。”在元代法律《元典章》中,还出现以“奉圣旨‘修城子里,无体例’”
为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全国禁止修城和筑城。但是,同样不能绝对化。如:元代时,邵宗愚占据广州起兵反元,马丑寒占据博罗相呼应,乃设置木栅及土墙环绕县城,“引溪为隍”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德庆州城“重修峻之”
。再以其他数省为例,简述如下:
△辽阳东京城旧城引自王佩环编著《关外三都》(沈阳出版社,2004年)
安徽在元代不仅有修城(如巢县),还有新建城墙。如元元贞年间(1295~1297),旌德县建城门。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英山县筑土城(后毁),其他还有庐江县、舒城县、霍山县等。再如元代的修城,元至正十三年(1353)庐州因城圮,合肥佥事马世德请“发公私钱十万贯”
,在原木栅和土城基础上主持大规模修城,共动用人力77.8万,用砖448万块,修城4706丈,建城门6座,并均建城楼。
浙江在元代筑城修城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严重。除少量城墙被拆毁外(如杭州府城“内外城日为居民所平”;金华府城“罗城尽坠”;宁波府城“居民侵蚀,渐为坦途”;嘉兴府城“罗城平”等),大部分城墙还是被利用,甚至在至正年间(1341~1368)出于各自的城防需要,还修筑了一批城池,如杭州城
、昌化县城、海宁县城、余姚县城、金华府城、永康县城、富阳县城、上虞县城、余杭县城、平阳县城、於潜县城、庆元(即宁波)城等。元至正十七年,湖州府因防御兵力不足,修城时将原先周长24里,缩小成13里138步。
河南在元代筑城数量不多,但有林县城、延津县城(因迁县治而新筑)、怀庆县城、唐县城、息县城等,先后筑造了城墙。城墙毁圮的原因,有的并非出于人为拆城,而是大水毁城,如:鹿邑县城“鹿地卑下,旧城每困于水。自元东迁六十里,而筑城于此”
;元至大二年(1309),“河决,(夏邑县)城郭渰毁”
;元至正年间封邱县城也“沦于水”
。至元二十七年(1290),在朝廷下令全国不得筑城的情况下,还“修汴梁城”,足见此城当时的重要地位。
湖南在元代建造了数座夯土城墙。如常德府旧城因毁圮,于元至顺三年(1332)再筑土城。耒阳县城、龙阳县城和溆浦县的“邑人筑土(城)为之”;华容县则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甃以石”,后毁。这几座土城和少量城墙的甃石多数建造于元末,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宁、当地筑城自保的一种应急状态。
贵州在元代有少数地方建城,或设栅为城,或垒土为城。如元至元十四年(1277),始筑普安司城(即明代普安府城前身),初为土城。元至元二十九年,因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市南部),有归顺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之意,遂筑土城并取名“顺元”。据明郭子章在《黔记》载:“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贵阳府志》亦称:“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今钟鼓楼”
,还据《钟鼓楼记》考证,钟鼓楼即“为顺元北门城楼是也”。元天历三年(1330),创筑阿达卜寨(即明代普定卫城、普定府城前身),设栅筑城。其他元代的城址,还有德江县龙泉乡的水特姜司古城址等。
广西在元代有极少地方建城,如元至正七年(1347),建阳朔城墙等。有少量地方修城或改筑城垣,如元至元十七年(1280),浔洲土城“撤而新之”;至顺三年(1332),重砌滕县土城;至正六年,横州城以砖包砌原土城;至正十六年,桂林府城以石包砌旧城。
到了元末明初,由于全国各地大范围爆发战争,导致各地出现修城和筑城,这种现象在许多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尤其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以后,随着政局的不稳,朝廷松动了筑城的禁令,其中元大都还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
以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农民义军也在各根据地纷纷筑城,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州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九字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的“高筑墙”。在“高筑墙”的思想指导下,公元1360年朱元璋下令对太平城池的修筑,1362年对洪都(今江西南昌)城池的改筑,以及对浙东藩屏诸全的城池迁移到旧城50余里外的五指山筑新城等,均体现了“高筑墙”思想在朱元璋所部的贯彻、落实,并在实战中取得显著效果。1366年,朱元璋调派应天府驻军近10万人,开始营造应天府城(即后来的大明都城——南京城),四重城池,最大占地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外郭长度约60公里,此规模超过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城池。这座旷世城池的诞生,影响并带动了许多地方政权修城和造城。所以,明中期全国性筑城高潮的出现,其实发轫于元末明初。
因环境因素也有不筑城的,有的是因为“水”: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始立县治,中和二年(882)移治弦高镇。婺源县“向恃险不城,环县皆深溪围抱”
;有的是因为“山”:贵阳地区多山,相对中原发达地区,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大都无城壁,散为部落而居”,或者依靠天然山川河流为屏障,直到明清时期才大规模筑城。如遵义府城,旧因“罗山带水,险峻天城。旧时设官为守,便为城郭。自周、秦、汉、晋以迄明初,皆一苍莽也”
。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才开始营造城墙。浙江於潜县元末筑城后毁圮,明初时由于“县非控要之地,且冈陵重复,遂不置城”
。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设县初无城,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乱,才开始筑城。
香港维多利亚城也是一座没有城墙却有城界之“城”,由英国人于1841年占领香港的香港岛后建立。1903年,香港政府为使大众更清楚维多利亚城的范围,在城市界线上设立界碑,又称“四环九约界碑”。这种设“界碑”为城的现象,颇似中国古代一些城市仅建城门没有筑城的情况。只是前者更加强调城“界”的功能,而后者还兼顾了城市的道路、管理等因素。当然,20世纪初在英殖民地的维多利亚城仅设“界碑”不筑城现象,也与当时西方工业革命下的“城市化”运动密切相关,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大规模拆城,如拆除德国柏林城墙和法国巴黎城墙等。在这样特殊背景下,英殖民统治者当然不会在维多利亚修筑城墙。
因此,中国历代县级以上建置没有建造城墙的现象,仅仅是相对的;而县级以上建置的城墙至迟在明清时期已先后建造,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