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楚辞,通常认为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文体,西汉刘向将其编撰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作品共十六篇。后王逸增收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之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的两大主流。《楚辞》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引起了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对世人的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楚辞集注》是《楚辞》的注本,为南宋朱熹集注。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原为十七卷,朱熹删去《七谏》等四篇,增加了贾谊作品两篇,编为八卷,注释简明扼要,其中不乏朱熹个人见解。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不时展现自己的观点,如说《九章》是后人所辑,不是一个时期内的作品,此说颇为后世学者、研究者认同。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近于臆测、杂有理学思想的看法。从整体来看,《楚辞集注》展现了朱熹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所作注释十分详尽、精准,实为《楚辞》注本精品。

《楚辞——朱熹集注今译本》在保持朱熹原注的基础上,新增了详细的白话文注解和通俗译文,是目前国内少见的一本包含白话注解和译文的版本。本书以朱监(朱熹之孙)整理刻印的宋理宗端平年本(以下简称宋端平本)为底本,宋端平本是现存朱熹《楚辞集注》最早最完整的刊本,同时也是目前保存得最古老最完整的《楚辞》刊本。此次出版,编者将竖排书籍整理成为横排形式,对全文进行了精细的校勘,采取原文、译文对照的排版方式,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效果,以便读者阅读、理解。希望本书在弘扬国学文化经典、宣扬爱国主义传统方面能略尽绵薄之力。

编 者 X6OJGauZ1RVxTNuai6d2ht6obVZyaiCVodIQ/gLH6oXN9gSD9GK9WfAoVh5Ccz4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