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我们也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眼睛是会讲话的“神灵”,它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可以表达万千变化的思想感情。眼睛凝视时间的长短、眼睑睁开的大小、瞳孔放大的程度以及眼睛的其他一些变化,都能传递最微妙的信息。

同微笑一样,目光眼神也是最富于感染力的表情语言。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羞涩等。在面试中,聚精会神地注视对方,表示对对方谈话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为了避免过多地注视而令考官不安,可适度运用“散点柔视”,把目光放在脸部两眼至额头中部的上三角区。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指出:“我们用声带交谈,但我们是用面部表情、声调乃至整个身体去表示和传递感情的。”得体的举止在面试中确实能取得极其微妙的效果。

如某家跨国公司要招聘一名新职员,应聘人员踊跃。为数不少的人在面试后,都未被录用,而田文先生没有说一句话,主考的人事部经理就决定录用他了。旁人颇感蹊跷,经理解释道:“田文的举止体态已经交了一份最好的答卷。他进门后沉着地向大家举手打招呼,说明他有很好的修养;选择了最前排的中间座位就座,表明他希望别人注意自己,善于自我推销,充满自信,有较强的优越感;并且他就座的地方人最多,说明他与人合群,善于交际;就座后,他的坐姿极佳,很坦然地坐在椅子上,臀部占据了椅子的大部分,并且上身挺直,两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不左顾右盼,双眼一直注视着我们,表明他稳重、沉着、冷静、大度、办事专心认真,对人尊重。田文先生是一名难得的人才,非常适合我们所要他做的工作。”

一般来说,每一种眼神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视线频频乱转,给人的印象是心不在焉或心虚;视线向下,则表示害羞、胆怯、伤感或悔恨;视线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在交谈时,目光自下而上注视对方,一般有“询问”的意味,表示“我愿意听你讲下一句”;目光自上而下注视对方,一般表示“我在注意听你讲话”;头部微微倾斜,目光注视对方,一般表示“哦,原来是这样”;眼睛光彩熠熠,一般表示充满兴趣;每隔几秒偷看一下手表,表示催促、不耐烦的意思,是希望对方结束谈话的暗示。

应聘者若能懂得目光语的含义,那么在面试中就能巧妙地利用目光语辅助言谈。

眼睛注视用得多的有三种:

(1)凝视

集中目光看对方,如果是公事,目光限制于前额到双眼,使人感觉你很诚恳认真;如果是社交,就看双眼到嘴三角区;如果是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就看双眼到胸。

(2)环视

眼睛向前然后有目的地扫一下,好处是使所有听你讲话的人都注意了你,不觉得你在和他(个人)交流,能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映。而且可根据你的环视随时调整说话的节奏、内容、语调,把说话的主动权控制住。即不能只注视其中某一位考官,而要兼顾到在座的所有考官,让每个人都感到你在注视他。具体方法是,以正视主考官为主,并适时地把视线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甚至从前至后,又从后至前)地移动,达到与所有考官同时交流的效果,避免冷落某一位考官,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一致好感。

(3)虚视

就是似视非视,演讲就需要这种虚与实的目光交替,“实”看某一部分人,“非”看大家,演讲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应聘者在面试时,与主考官的关系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位主考官,这叫“一对一”的关系;二是有多位主考官,这叫“一对多”的关系,在这两种情况下,求职者目光语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

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应聘者目光运用的要求是:

第一,注视对方,目光要自然、柔和、亲切、真诚,不要死盯着对方的眼睛,否则,会使对方极不自在,同时,也不要在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翻飞,否则会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显得心不在焉;不要含胸埋头,显得胆小萎缩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不要高高昂起头,两眼望天,显得傲慢;否则都是失礼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第二,注视对方时要注意眨眼的次数,一般情况下,每分钟眨眼6~8次为正常,若眨眼次数过多,表示在怀疑对方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而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就成了闭眼,表示厌恶、不感兴趣。

第三,在交谈过程中的目光对视。若双方目光相遇,相对视,不应慌忙移开,应当顺其自然地对视1~3秒钟,然后才缓缓移开,这样显得心地坦荡,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一遇到对方的目光就躲闪的人,容易引起对方的猜疑,或被认为是胆怯的表现。

在“一对多”的情况下,应聘者的目光语运用除了要符合“一对一”的要求外,还要注意使用环视法。即不能只注视其中某一位考官,而要兼顾到在座的所有考官,让每个人都感到你在注视他。具体方法是,以正视主考官为主,并适时地把视线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甚至从前至后,又从后至前)地移动,达到与所有考官同时交流的效果,避免冷落某一位考官,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一致好感。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有的应聘者往往忽略自己的弱点,用一些看似聪明的回答应付,比如说“我的缺点就是做事太追求完美”,或者说“我的不足就是没有工作经验”,其实这种回答恰恰反映了应聘者不具备自我认知能力。所以,正视自己的不足,举例说明自己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反而会表现出应聘者的发展潜力。 flGD7zLIlgkYcRCszwHXqsns6nWfb9UDBQWKbqeO8cJcTWezhgomegFjc1rON+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