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校能让一个人获得更好的成长

除了学历以外,读名校的经历还会给人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梦想——进入更好的大学。我们之所以都想上名校,不仅是因为名校的名气大,更是因为在名校本科四年(或者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非常优质的人生经验,奠定人生的发展基础。

近朱者赤,身边人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走进名校,无论我们自身是否聪明,从概率上说,我们一定会和一大批聪慧人士交往。这样的人主要分成两种:

一是老师。 在名校教学的老师,通常教学水平和经历都会更加丰富。很多名牌学校常常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学生就会获得普通高校学生难以学到的知识。

二是同学。 比如,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极其聪明、反应速度极快、知识极为丰富的。和这些聪明的人处于同一环境,不那么聪明的人慢慢也会变得聪明。就好比“宁为牛后,不为鸡头”,你在聪明的人背后,即使当牛屁股,你也是很牛的;但如果你在普通高校,即使你是老大,当“鸡头”,久而久之也会难改“鸡”的本质。

所以,跟聪明的人交往非常重要。当然,和他们交往也会给你带来一种压力,会让你感觉到自卑或者自己不如别人。我在北大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但即使是这样,也依然值得。因为你与聪明的人交往,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名校还有更好的校园氛围,这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品格会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很多名校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牛津、剑桥都有800年以上的历史,哈佛、耶鲁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北大、清华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校园氛围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基因,并且渗透到了每一个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路甚至每一棵树中,你进入这种校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不是在北大泡了十年,无形之中北大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我身上,我绝对做不了这么多事情。清华更加务实,北大更加务虚,也正是受校园氛围的影响,你会看到北大人和清华人的个性不太一样。我们向往优秀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因为优秀的学校从人到环境,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建筑物、走廊里所挂的画、校园里的植物,都会对我们的性格、品格带来某种影响,使我们成为更加厚重、有学术气,或者说拥有综合气质的人。

名校里更加容易建立更好的人脉关系,便于为未来搭建更好的平台。 大家都知道,原则上,名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从学术界来讲,全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作家,不少出自各大名校。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是名校毕业的,那么他走到全国各地,不管别人认识他与否,只要对方也是同一所学校的毕业生,自然就会生出一份亲近感,因而可能更加愿意帮助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普通高校就不能建立人脉关系,但人脉关系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人脉关系比相对来说一般的人脉关系,对我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帮助更大。

由于身处名校,你搭建未来的发展平台会更加容易。比如,别人听说你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的毕业生,会非常自然地愿意把机会给你,如果你在创业,他们也会很愿意做你的合伙人。 当然,最终你还是要靠自己的真实本领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但有了敲门砖,就变得相对容易。

名校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机会更多、更畅通。 华为这样的中国顶尖公司,一般都是去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招聘员工,而不会去一所二本、三本的学校。显而易见,当你进入名牌大学时,即使你在学校里成绩差,你依然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因为大量的公司更愿意到名校去寻找人才。

有名校的背景,即使听起来比较世俗,也能够给你个人带来做事情的自信和勇气。 例如,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差,在同学面前是比较自卑的,但当我走到校园外,有人问我在哪所大学读书时,我会自豪地说我是北大的,而对方也并不会在意你在学校里的成绩如何。所以,北大的光环对我在校外做事情以及后来创立新东方还是起到了较大作用的。

当然,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 比如马云,他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不能算是一所顶级的好学校,但是马云用他的能力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所以,我认为,有一个很好的名校背景,你做事情的时候会增加一份从容、一份自信,甚至多了一份向别人请求资源的勇气。但名校的资格并不能够使你必然成功,能让你成功的,是你身上的能力、智慧和精神。

尽管我们讲上名校的好处似乎很俗气,却又不可否认名校的毕业生好像确实更容易取得成功。总之,人生中拥有上名校的经历是不坏的。 这也就意味着中学生在高考之前,应该竭尽全力努力学习,使自己得到更高的分数以进入名校。尽管我们不否认普通高校的价值,但名校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原则上会更多。 rWXRHjMPSHu3vb9U8wEaPlHd7EEFW3fxJywEwfJLZty+1vYTIDmsNHiudloqqg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