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钩心斗角

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现在姚崇、刘幽求、张说便一起走进了江湖。

实际上,在姚崇没上任之前,姚崇和张说的斗争已经开始了,因为张说不想跟他成为同僚。张说斗姚崇,乍看有些不好理解,你当你的宰相,姚崇当他的宰相,谁都不挨着,有什么好斗的?

这就得说官场的斗争了,官场的斗争,很多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当事双方的性格使然,而是官场的格局使然,因为古往今来的官场,从来都是僧多粥少,而且粥还有稀稠之分,竞争便在所难免。张说与姚崇的斗争,就如同当代社会同时竞争某个职位的两个人,从私交上或许还是不错的朋友,从工作上他们便是你下我上的对手,在这个时候,没有朋友可言,有的只是对手。

当李隆基动了让姚崇出任宰相的念头时,张说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危机的来临。

论资历,姚崇比他资深得多;论能力,姚崇的能力世人皆知;论交情,姚崇曾经跟宋璟向太平公主奋力一击,虽然没有成功,但对李隆基的忠心可表。

各方面都在自己之上的姚崇如果回来出任宰相,自己的空间还会有多少呢?

张说决定出手,一定要阻止姚崇拜相。

他先出了第一招:弹劾。

御史大夫赵彦昭按照张说的意思参了姚崇一本,本以为能就此动摇姚崇在李隆基心中的位置,没想到李隆基根本不为所动,弹劾的拳头打在棉花上,任何响声都没有。

接着张说又出了第二招,这一招以推荐为名。

替张说出面的是殿中监姜皎,他是不久前跟随李隆基起兵的功臣之一,此时正受着李隆基的恩宠。

姜皎说:“陛下之前不是一直苦于没有河东总管的合适人选吗?微臣替陛下找到了一个。”李隆基顿时来了兴趣:“哦,谁啊,说来听听!”

姜皎说:“姚元之(姚崇)文武全才,正是河东总管的合适人选。”

姜皎说完便直愣愣地看着李隆基,如果李隆基点头同意,姚崇就算被张说算计了,宰相当不上了,只能当河东总管了。

张说高估了自己,同时又低估了李隆基。李隆基听完,顿时变了脸色:“这一定是张说的主意,姜皎你竟敢当面骗我,这可是死罪!”

姜皎顿时吓蒙了,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好在姜皎现在正受恩宠,李隆基也给他留了面子,在姜皎跪下求饶认错后,也就把姜皎放了,这事暂且按下不提。

李隆基不提,并不意味着姚崇不提,以姚崇的人脉,他早就知道了张说在背后的小动作,他忍而不发,一直等待着机会。

现在轮到张说着急了,他非但没能阻止姚崇拜相,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姚崇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中书令,得势的势头非常迅猛。

张说知道,自己现在无法从李隆基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毕竟姚崇跟李隆基走得更近,当务之急是从外围做一下李隆基的工作,找一个李隆基最信得过的人帮自己说说好话。

张说把目标锁定了岐王李范,岐王是李隆基的亲弟弟,他说话是有分量的,如果傍上岐王这条线,肯定有益无害。

一天夜里,张说便乘坐马车前往岐王李范的府中拜访,详尽说明了自己的效忠之意,李范也频频点头,宾主相谈甚欢。心里有了底的张说心情愉悦地离开了岐王府,回家路上心情格外高兴,却没有注意到,在他进入岐王府的同时,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他。

第二天上朝,姚崇一瘸一拐地来了,李隆基看着姚崇,有些惊讶。

“你的脚有病吗?”李隆基问。

“臣的脚没病,却有心腹之疾。”姚崇回道。

李隆基当即意识到,姚崇有话要说。

“有什么心腹之疾,说给朕听听!”

姚崇正色说道:“岐王是陛下的至亲兄弟,张说是陛下的辅臣,张说却躲到车里秘密前往岐王府拜访,我怕岐王会受到误导,所以心里担忧。”

同样是给对方下绊,姚崇技高一筹。

姚崇抓住了李隆基的心理,但凡皇帝对宗室都很忌惮,张说身为宰相却不经皇帝同意私自拜访岐王,这就是图谋不轨。

还有比这更致命的小报告吗?

几天后,张说倒了,免除宰相职务,出任相州刺史,本来他给姚崇挖坑,结果姚崇没掉进他的坑里,他却掉进了姚崇的坑里,这就是中年狐狸跟老年狐狸斗,差着道行呢。

掉进坑里的张说从此又开始慢慢地往上爬,等他从坑底爬回地面再次出任宰相,已经是九年之后,而他与姚崇的争斗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的争斗一直持续到姚崇人生谢幕。

与张说倒台同时,尚书左仆射刘幽求也倒了。

刘幽求被免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改任为太子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宰相,是实职,太子少保则是闲职,能把好人闲出病的闲职。

刘幽求为什么倒台呢?难道他也招惹了姚崇?

他本人没有招惹姚崇,是他的职位招惹的,因为姚崇想要大权独握。

公元713年的这次拜相是姚崇的第三次拜相,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拜相,这时他已经六十三岁了,他想真正放开手脚地做点事情。

在拜相之前,他向李隆基提出的十件事,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施政纲领,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施政的蓝图,容不得别人再来对他指手画脚。然而,现有的群相制显然不能满足姚崇的胃口,如果还是群相制,宰相班子里堆着一大帮人,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集体负责,那就是都不负责,这不是姚崇想看到的。他想要的是自己掌握话语权,而其他少数几个随声附和。

显然,刘幽求不是合适人选,他是唐隆政变的主力,不会任由自己摆弄。

既然这样,只能让他离开,省得碍手碍脚。

姚崇的想法与李隆基不谋而合,李隆基也想让刘幽求离开。

这又是为什么呢? V6Ib6F7IgI3YiBy65pMtuL4criGMUcAOUOSVJAdPpwXles0piBc6XZa5GJx6ZA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