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刀兵相向

有些路,走了之后,就无法回头。

刘幽求密谋的政变虽然流产,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峙并没有结束,相反,愈演愈烈。

到公元713年六月,李隆基的朝廷中,宰相人数达到了七人,分别是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中书令萧至忠、侍中岑羲、检校中书令崔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象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右散骑常侍魏知古。七位宰相,前五位均由太平公主推荐,后两位由李隆基推荐,敌我双方之比达到了五比二。

当然陆象先是个特例,他是太平公主“买一赠一”的赠品,陪崔湜读书的,虽然由太平公主推荐,但他并非太平公主的死党,当窦怀贞、萧至忠等人每天都往太平公主府颠颠跑的时候,他始终不去,孑然独立。

除了笼络了四位宰相,在宰相之下,也有很多忠于太平公主的人,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李隆基的朝廷中,忠心于太平公主的官员占多半,如果你是李隆基,这个皇帝你怎么当?

除了头疼,还是头疼。

由于这段历史经过李隆基的干预,因此接下来的记载是真是假,不好下结论。

《资治通鉴》这样写道:

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卫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皇帝。常元楷、李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

按照这个记载,太平公主不仅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还想秘密毒死李隆基,并且,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代理右羽林将军的李慈也投入了太平公主的门下。

这个记载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以太平公主的智商她应该能想到自己与侄子已经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提前作好准备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然而,从太平公主之前的连续昏招来看,她也可能毫无准备,而是醉心于自己对现有朝政的把控。究竟太平公主有没有磨刀霍霍、图谋不轨,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但是,不管太平公主有没有准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隆基已经有准备了。

站在李隆基一边的人已经按捺不住了,他们都在催促李隆基动手。已经升任中书侍郎的王琚依然是最起劲的一个,他对李隆基说:“事情紧迫,我们必须抢先动手!”

不久,李隆基又收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送来的,李隆基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把刀。

刀!

一刀两断!

随后,荆州长史崔日用也来了,他也劝李隆基动手,并且建议动手之日一定要先收取禁军兵权,然后再铲除逆党,先后顺序一定要分清楚。

李隆基点了点头,随即将崔日用留在了长安,别回去了,就地当吏部侍郎吧!

至此,李隆基已经下定了决心,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斗垮太平公主一党,那就让他们的肉身消失。

公元713年七月初,右散骑常侍魏知古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太平公主计划于本月四日作乱,令常元楷、李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在南衙(政府所在地)举兵应之。

时间,地点,人物,全齐了,看来对方准备动手了!

有道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完全相信史书的记载,我们多半是无法得知真相的。这个记载向我们表明,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一党其实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被迫自卫,这是不是跟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有些像呢?

都是强调对方已经起了杀机,而本方是出于自卫,典型的正当防卫。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怎么说都是本方有理,毕竟对方已经是死人了,你见过死人写国史吗?

综合分析,魏知古带来的这条消息可能是假的,为的就是激发李隆基一方的斗志,进而提高起兵的胜算。

得到魏知古的消息,李隆基随即召集自己一方的官员,相比于太平公主的阵营,他的阵营有些寒酸,多数都是跟他拐弯抹角的兄弟或者亲戚。

主力名单如下:

岐王李范(兄弟)

薛王李业(兄弟)

兵部尚书郭元振(大臣)

中书侍郎王琚(大臣)

龙武将军王毛仲(家奴)

殿中少监姜皎(大臣)

太仆少卿李令问(大臣)

尚乘奉御王守一(大舅哥)

内给事高力士(贴身宦官)

果毅李守德(亲信)

这就是李隆基起兵的主力名单,有兄弟,有大舅哥,有贴身宦官,还有几个比较得力的大臣。

在这份名单中值得说道的是王毛仲,他本来是高句丽人,后来成为李隆基的家奴,在唐隆政变时的预定名单上就有他,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他却脚底抹油溜了,直到政变后数天,他才出来,又回到李隆基的身边。李隆基非但没有怪罪,反而一直留在身边,这一次又把他列进了名单。

这一次王毛仲靠得住吗?

这一次王毛仲没有辜负李隆基的信任。

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开始动手,他的身后是这些核心成员,在这些核心成员后面是王毛仲调集的三百多人和三百匹马,这就是李隆基起兵的全部家当。

按说这个阵容有点寒酸,但李隆基的心里却很有底,因为此时此刻,他的身上穿着一件普天之下最合法的外衣——皇帝的龙袍!如果是太子李隆基率领三百余人进宫,那是逼宫作乱;但皇帝李隆基领兵,这就不是作乱,而是清理门户!

领兵起事的李隆基一路畅通无阻,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命人召来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代理右羽林将军李慈,李隆基只说了一个字:斩!

随后,李隆基又到了内客省(礼宾馆),火速逮捕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

接下来李隆基来到了朝堂,一进门便看到了萧至忠和岑羲,没有二话:“斩!”

尚书左仆射窦怀贞消息灵通,提前溜了,不过跑进山沟之后自觉没有生路,就在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即便这样,李隆基还是不准备放过他,命人割下了窦怀贞的脑袋,并且赐了一个姓:毒!

事情异乎寻常地顺利,看来有无合法外衣差别非常之大。

不过毕竟是三百多人的乱哄哄闯宫,还是惊动了太上皇李旦,李旦知道是李隆基起事,但他不知道李隆基的底线,万一这孩子……

这时李旦的身边还有一些大臣,于是李旦高喊一声:“愿意助朕者留下,不愿意的走!”

片刻犹豫之后,大臣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作鸟兽散,一部分拥着李旦跑到了承天门。

兵部尚书郭元振原本是支持李隆基的,而在这个时候,他却护着李旦一起跑到了承天门。

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他的职责使然。

身为兵部尚书,如果不能救君于危难之中,那还算一个合格的兵部尚书吗?

正是一念之差,郭元振临时跑到了护送李旦的一边,并且一起登上了承天门。

承天门上,李旦命人写下了在场大臣的名字,这份名单是将来论功行赏的证物。

承天门下,李隆基已经带兵扑了上来。

对于这段历史李隆基遮遮掩掩,但是历史的真相还是若隐若现。

历史的真相是,李隆基不仅与太平公主有矛盾,与父亲李旦也有矛盾。

虽然李旦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但在李隆基看来,父亲李旦的态度是暧昧的,正是他的暧昧态度,导致自己处处受姑姑掣肘。如果父亲旗帜鲜明地站到自己一边,那么姑姑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而他偏偏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李隆基这次起兵,目的是一箭双雕,一只雕是姑姑太平公主,一只雕便是父亲李旦。他既要一举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也要逼父亲彻底让位,做一个真正有职无权的太上皇。

父子在承天门上下对峙,这时就需要一个和事佬,给李旦、李隆基父子披上一块遮羞布。

到哪里找和事佬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兵部尚书郭元振。

郭元振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刚才是奉您的命令诛杀窦怀贞等人,现在已经没事了,陛下不必惊慌!”

李旦虽然受到惊吓,但他很快反应了过来,自己下没下过诛杀窦怀贞的诏书,他比谁都清楚,不过事到如今,他只能顺坡下驴了。李旦点点头说:“好,很好!”

这时李隆基登上了承天门,父子在承天门上相见。这次相见,双方五味杂陈,复杂的感觉,可以参考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相见。

皇家的父子,世界上最不正常的父子。

一天之后,李旦下诏:自今以后,所有军国大事一律由皇帝处理。朕追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以遂平生心愿。

至此,李旦由一个管大事的太上皇彻底转变为不管事的太上皇,他也是继高祖李渊之后,唐朝的第二个太上皇。

不过他并不孤独,后面还有两个呢,其中一个就是他的皇帝儿子李隆基。 J/NT6u5VCCsIF9O4K8K8FegWVLHwzfpvWrb7RiymY3iW3pQkKvXoNO6kNCEQL0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