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东坡效应——

跳出局外才能准确地审视自己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25个人参加实验,并且被试之间都是彼此相互了解的老熟人,对彼此的优缺点也都非常清楚。实验的内容是请他们每个人根据以下九项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美丽、爱交际、讲卫生、自大、势利、粗鲁,分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加以排名,如以文雅为标准,谁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以幽默为标准,谁排第一、第二、第三……以此类推。每个人都要进行自我评价,并把自己排在其他24个人的队伍中。这样一来,心理学家就得到了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其他人的24种评价。

结果,很多人的自我评价排名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排名都有很大的出入。比如,一个自我评价“讲卫生”位列第一的人,他人给予的排名却在第十几名;而以“自大”为标准自我评价排名靠后的人,在别人的排名中多半是靠前的;并且,类似的情况在每个人的排名表上都有体现。

实验结果显示:这次参加实验的25名被试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夸大优点、缩小缺点的倾向。

苏东坡效应

客观地认识自己很重要,但是人们往往很难做到。苏东坡有句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很难正确、客观地评价,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世界有时候还要困难得多,心理学家把这种人们总是难以客观认识“自我”的现象称为“苏东坡效应”。

据说20世纪初,有位美国牧师名叫拉赛尔·康维尔,曾经在美国以“钻石宝地”为题发表演讲,前后总共进行了6000次。他演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印度有个富裕的农民阿里·哈菲德变卖了家产外出旅行,为的就是要寻找埋藏着宝石的土地,最终在外面漂泊,穷困而死。而多年之后,有人在被他卖掉的土地里挖出了珍贵的宝石,这个人一直用生命在寻找的宝石原来就在自己的脚下,可是他竟无从发现,还拱手卖掉了它。牧师拉赛尔·康维尔在演讲中引用了这则故事,并且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他告诉我们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着,但却不知道很多时候那些你以为在遥远地方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警醒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多么重要。这也是“苏东坡效应”向我们揭示的道理。

清醒客观地评价自己,就是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在对自己的优良品质加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不可过分放大;而在面对缺点的时候,也不能躲躲闪闪,过分缩小。别犯拔高自己和刻意美化自己的错误。当然,也不要贬低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扬长避短,在人际交往中收集他人的评价,分析不足,扩大优势,希望自己成什么样,就向那个方向发展。可见,只有走出“深山”这个局域性限制,才能准确地审视自己。 0LQcQD27nZ5T2IPs1p+liF2wbctVz+06V9iZ3yfNbdYmfdLo3jAqI/R2/PGZeg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