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

你为什么会快乐?

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慨和追忆,感叹小时候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那时候的简单透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逐渐消失不见。虽然小时候渴望得到的东西,比如成年人的帅气的西装、优雅的高跟鞋、自由自在不受管束的生活等,在长大之后我们也都渐渐得到了,但事实上,有几个人是如同小时候般真正快乐的呢?大多数人还不是又回过头去怀念那纯真的童年,还会有人感慨:要是永远生活在小时候该多好!

心理学家认为,得到必定会有失去。比如你得到了儿时渴望的成人生活,那得到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再拥有儿时的纯真;再如你得到了真正的自由,父母再也管不了你了,但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你失去了童年时期特有的懵懂的欢乐,随之而来的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好像很多事情儿时都不懂,但那时快乐,而长大后你真正看清楚了,就不再有真正的快乐,似乎这就是得到与失去之间的辩证关系。

那为什么现在的你感到孤单和不快乐呢?有的人回答说,我对我目前从事的工作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没意思,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迷茫。只要一想到将来会面对的种种,尤其是一定要用功利的姿态去应对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时,我就觉得自己活得很累,还不如一个小孩活得快乐。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不快乐?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纠正一下问法:为什么我们会快乐?而不是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曾有心理学家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的体积和结构自人类进化以来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导致体积增加,其中就多了一个叫做额叶的部分,这是大脑中最高级的部位。而在额叶里最为重要的一个部位就是脑前额叶外皮,具有“创造模拟经验”的功能,即人类可以通过它在大脑中对一些未曾真实体验过的经历进行某种模拟体验,这与情景性记忆、工作性记忆以及自我抑制能力相关。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人的决策都与脑前额叶外皮有关,即对未来事件及情感的预估。心理学家指出,这里的情感便是广义上的幸福感,人们对经验的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幸福感的预测。人们在做每一项决策之前,几乎都要建立在对事件情感结果的内隐性或者外显性预测的基础之上;而之所以会做某种决策,是因为相信这项决策会比其他的决策带来更大和更强烈的幸福感。

但是实际上,即便人们能够通过预测幸福感确定哪件事会使自己获得快乐或痛苦,可对于这种快乐或痛苦的持续时间和幸福感的强烈程度却不能准确预估。心理学家分析,这里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高估了快乐或痛苦的持续时间和强烈程度;其二便是低估。高估的情况比较普遍,被心理学家称为“影响偏差”。

曾有数据显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得以幸存的人,即便截瘫,也会在事故之后的几个星期内恢复心理创伤;那些失去了亲人、爱人的人在此后的一年之内情感水平就恢复了正常。也有相关实验表明,那些在事故中截肢的幸存者在一年之后的幸福感强烈程度和中彩票者在一年之后的幸福感强烈程度,几乎完全是一致的。这些调查数据似乎和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不符合,甚至完全相悖,但它们又是确切存在的。

因而,心理学家认为,无论人们遭遇到了多大的困境和挫折,一段时间以后(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两年),这件事就不再会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了。而我们大多数人正是因为高估了这种影响力,所以才会出现心理困境,就像自己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如此一来,再坚强的人也有精疲力竭的一天。换句话说,很多事情对你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而是你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过大才导致了现在的不堪局面。

在幸福感的预测过程中,影响偏差导致我们过分高估事件的情感影响力,进而无法自拔,陷入心理怪圈走不出来。而如果我们意识到这种偏差的存在,是不是就会好点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在悲痛的时候让自己忙碌的原因。人的身体和思维一旦忙碌起来,就不会再去胡思乱想,那些悲伤的记忆就会暂时被搁置,我们只要告诉自己,现在不要去想了,先做点别的事情!等忙完这段时间之后你再去回想,也许会比当时好得多。所以,别再高估某件事情对你的影响力了,否则在你的痛苦中有一大半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何必呢?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的人,其实也未必就真的快乐,谁的生活尽是一帆风顺的呢?他们也有不快乐的时候。但也有很多人不管何时,都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人们一看到他们,就会马上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遭遇在他们身上上演,但其实他们也未必就真的如此不快乐。

而心理学家对快乐一分为二,即发自内心的、天然的快乐和自我创造的人工快乐。如果一个孩子在周末的早晨,被父母逗得“咯咯”直笑,清脆的笑声几乎可以穿越厚实的水泥墙壁,让大人们羡慕不已,这样的快乐就是天然的,发自孩子的内心并且真真实实;如果一个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当情绪跌落谷底,为了不让自己久久沉沦在低谷,他也许会去寻找各种方法安慰自己,直到成功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这便是通过自我创造而获得的人工快乐。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就一定不存在天然的快乐,只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天然快乐已经没有孩子那么多、那么纯粹罢了。

心理学家建议,当天然的快乐难以企及时,人工快乐是帮助人们保持快乐的最好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当你希望得到而不可得时,不如自己制造出来。譬如,当某男向某女告白失败后,他就很难快乐起来,此时为了不让自己持续悲伤,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这么专情的一个人,你不喜欢我是你的巨大损失。当然,当他告白成功时,他就能获得天然的快乐。

表面上看起来,人工快乐远远比不上天然的快乐美好,可实际上,人工快乐相较于天然的快乐,要更加长久和实际。但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代人还是难以快乐呢?难道说现代的人们连给自己制造人工快乐的能力都失掉了?

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及时地给自己制造快乐,那他/她就不会不快乐;但假如他/她已经没有了这种能力,长此以往,这个人就成了一个患有“快乐遗失症”的人。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快乐的生成?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沉没成本”,指的就是由过去的某项已经发生了的决策,导致现在或者是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改变的成本。在商业决策中,沉没成本是影响决策的一大关键要素,指那些已经付出的、不可收回的成本。而在心理学中,沉没成本则意指那些耗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等,都已经是无法挽回的成本了。此时很多人就会想: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继续下去吧,或者事已至此,就不再徒劳挣扎了吧。

沉没成本效应揭示了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一种自我申辩,不愿承认自己先前的决策失误,希望总是可以与之前的选择保持一致,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心理。心理学家指出,沉没成本效应虽然让人们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再选择的机会,但却能够收到自创快乐的效果。

研究人员曾在美国的一所高校内开设了一门摄影课程,在结课时要求学生自拍两张照片,然后将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张上交。但该实验分成两组,研究人员对第一组学生说:“想好了再上交啊,因为交上来后我就会立即转寄给××美术馆,你们就没有更改的机会了。”而对另外一组学生说:“大家慢慢挑,选不好也没关系,交上来后还有三天的时间给你们更改。”

结果,实验证明,前一批大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迅速作出了选择。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还是会怡然自得地认为自己交上去的那张是最好的;而后一批大学生则在反反复复的选择和更改中纠结、烦闷,部分人还出现了失眠现象,到最后他们还是认为留在手上的那张才是最好的,因而后悔不已。

这项实验证明了,当选择越多时,人们就越是难以获得快乐,最后甚至会连人工快乐一并失去。也就是说,当自由越多,决策也就有了随时都可更改的条件,正是这种可更改的决策权阻断了人们自制快乐的能力。

如果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向父母索要一双好看的名牌跑鞋而不得,得不到也没办法,尽管已经渴望很久,尽管也和父母闹过很多别扭,但如果真的得不到的话,孩子们也不会怎么样,他们依旧还是有自己的快乐和乐趣,甚至还会憧憬着将来长大,挣好多钱,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下来。

但是长大后就不一样了,小时候想要拥有的名牌跑鞋,长大后即便父母还是没有给他们买,但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可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已经不只是一双名牌跑鞋,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所以,拥有了决策自由权的同时,决策的难度也在不断攀升。从前的那种“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剑走偏锋,也要尝试一回”的心理在悄悄消失,失去了对未知的无限渴望和追求无限可能性而产生的强烈刺激感的基础。

如何选择才能拥有幸福感?

假设现在就有两个选择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年薪超过十万的工作,但你必须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另一个是年薪只有六万的工作,但你不必离开现在的城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怎么选择呢?我想很少有人会立即做出决策,总要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天下真的很难有“掉馅饼”之类的事情发生。

在你做决策之前,对前一份工作的幸福感预测可能会集中在年薪这个比较诱人的数字上,而对后一份工作的幸福感预测会集中在你不必离开现在的城市。最终你会选择哪一份工作,就完全取决于你更倾向于超过十万的年薪的幸福感,还是不必离开当前熟悉的城市的幸福感了。

心理学研究指出,现代人之所以越活越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是错的,不够完美的,甚至一度感叹:“要是当时我……就好了”或“如果我当时……会不会更好呢”,这样的想法无疑将自己推向了不快乐的境地,同时也阻断了人工快乐的合成。

基于此,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人们能够预测到决策将会带来的结果,便会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必再为此感到不幸福和不快乐了。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四大偏差会影响到决策的幸福感;而反过来,如果人们能够成功降低这四大偏差的影响力,那决策的幸福感就会有所提高。

第一,影响我们做决策的是情绪偏差。情绪这个东西总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它可以瞬间产生、瞬间消失,也会酝酿产生而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时间长短,它都会影响到决策。比如,我们总是会在饥饿的时候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吃,结果在超市里一买就是一大包,可回家之后饥饿感消失了,便会发现很多都是垃圾食品;或者我们在高兴的时候会觉得周围的人都非常友好和善良,但当我们情绪消沉时,似乎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和自己作对,越是这样就越是难以高兴起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情绪会影响和限制人们的认知状态,使人难以体会做出正确决策之后的感觉,进而导致决策偏差。

避免情绪偏差最好的方法是,把我们在做决策过程中产生的情绪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与我们希望决策之后获得的情绪体验做比较,两者的差距如果很大,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决策是不正确的。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样的决策才会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第二,影响偏差的存在使得人们总是过高地预估了某些事件对他们的情绪的影响力。曾有实验表明,两个关系不好的人,在绝交几个月后,关系并不会如预期中的糟糕;一样的道理,某项决策在做出之后也不会有如我们预期中的幸福感或不愉快。

要想避免影响偏差,最好是先不要把我们对某件事情的评判焦点过分集中,而是要尽量放宽,不要总是认为我们的不愉快都是因为这件事或这项决策,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其他事件的存在。告诉自己,即便是别的选择也同样会带来不同的困扰,进而降低我们的评估值,避免某些比较极端的看法和影响。

第三,记忆力偏差也是影响决策的一大要素。大脑总是会记住人们经历过的事情,并将这些经验作为某项决定的试金石,比如,当一个人有过交通事故的经历后,他/她会在某次汽车爆胎时想到极端悲惨的境遇,而其他的人就不会这样极端。此时,越是担心会出现严重事故的人就越是忐忑不安,往往影响他/她做出正确的决策。

避免记忆力偏差的办法一般是,多回忆一些相关经历,而并不仅仅是那些极端悲惨的记忆,当你觉得事情不会每次都那么糟糕时,情况就会好很多;同时,也要尽量清醒地面对你当前的记忆,如果都是消极的,不妨找些比较积极的回忆来进行综合。

第四,决策中的信念偏差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幸福感。生活阅历逐渐丰富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会在潜意识里凭借那些阅历给自己建立一种情景模式,即什么样的场景会令自己变得开心,什么样的场景会让自己烦闷等。但实际上,当一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紧随在一个十分愉快的经历之后时,那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就会被划入令自己烦闷的板块之中;或者一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紧随在一个十分不好的经历之后,那么,那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便会被划进令自己开心的板块之中了。这就会导致后续决策出现一系列失误。

此外,当一个人面对多种选择时,决策的幸福感也会降低。就好比有两个女孩,一个爱打扮,衣柜里总是有穿不完的漂亮衣服,但是她每天出门前都要思前想后,犹豫一个多钟头,因为衣服太多,她不知道该穿哪一件;而另外一个女孩也爱打扮,但是她的衣柜里只有七套衣服,因为选择不多,所以她也就不用每天出门前为穿什么衣服而烦恼。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阻断人工快乐的一大元凶。

要想避免信念偏差,增强决策的幸福感,不妨问问自己:“让我真正快乐的是什么?”分清楚哪些是真快乐,哪些是假快乐,不要随意给自己建立错误的“情景模式”。此外,减少可供对比的对象,当你明知如此会平添烦恼,还要故意为之,那就是自寻烦恼。

有研究指出,当人们对某种经历体验得太多,满足度就会达到饱和。也就是说,某件事情经历的次数过多,能够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不妨尝试一下新事物,让自己时刻处在对未来未知的状态,神秘感会增强满足感,也会提升幸福感。 CWl/RWhQgG4ksvbakxy9pumiLyLlGWhc9nAkFhpF9oDvzoUAW4wMrqwxKXV2nu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