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出身贵族,世人皆知。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朝末年大名仕张佩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幕僚,得李鸿章看重,但因为为人过于刚正,成为“得名最远,招恨最深”的清流党人。之后,娶了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生下了儿子张廷重(张爱玲的父亲)和女儿张茂渊(张爱玲的姑姑)。而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也算是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1920年,即父母婚后第五年,张爱玲降生在上海一栋老洋房中,那时候她被取名为张煐。谁也没有想到,在时隔二十年之后,张煐以张爱玲这个名字红遍了上海文坛,一时间她出生的那栋被外人遗忘的洋房也再度获得大家的关注。
事实上,张爱玲对于她的贵族身世并没有太多的骄傲感,她亲身经历了一个大家族由繁华到没落的全过程,她没有因身份的高贵而骄傲,所以她能够承受生活的跌宕带来的起起伏伏。在张爱玲的《对照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她关于自己的贵族血统极少的一段描述: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从她对自己贵族血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生活,是众人仰望的高贵典雅,但是她却从来不将生长环境放在心里,她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贵族出身而沾沾自喜,甚至像一些世家小姐那样,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与生俱来的骄傲。张爱玲认为一个人的绝世才华和是否是贵族血统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她不需要用血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一点不得不说,事情的表面现象和真实情况往往背道而驰,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一面或许并不是事情的真相。事实上,张爱玲的贵族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富丽堂皇,反而像是封建社会统治下的王朝的缩影,以一艘勉强航行的船只为栖身的寄托,只能依靠它存活,想离开却没有生存的能力。不知道自己与那些漂泊在大海上的人相比,是该觉得幸运,还是该骄傲一些。
高门大院中的阴寒,是阳光照不透的了无生趣。
1915年的上海租界,被西方称为“东方巴黎”,遍布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和热闹的物质文明的冲击。那年,张廷重和黄素琼结婚了。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婚姻却不为黄素琼看好,这个从小就被缠了足的女子思想却不受封建传统的拖累,带着一份新鲜的勇气,她希望找到一个思想开明的男子共度一生,而旧式大家族中的少爷习气在她看来是糜烂而且腐败的,所以张廷重并不是她的理想人选。
而张廷重自小就被母亲李菊耦严加管教,厚重的家世背景压力和母亲的严格教导,将张廷重的人生封上了层层枷锁,让他的思想无法摆脱封建大家族没落后的羁绊。虽然他也有积极的地方,对西方思想也抱有欣赏态度,但是他没有勇气向自己习惯的生活告别,他总觉得那些新的东西会毁掉他已经拥有的一切。所以,张廷重身上不免散发出一种没落贵族的陈腐味道。
他们婚后,张廷重与兄长分了家产,没有了经济上的制约,身上的“大少爷”作风完全暴露出来,成为黄素琼最厌恶的东西。哀莫大于心死,黄素琼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在规劝、争吵都无济于事后,她开始将心思花在提升自己上,学习钢琴、外语,做衣服,打扮自己。
1924年,黄素琼为自己改名黄逸梵,和交情深厚的小姑张茂渊一起出洋留学。她终于离开了桎梏,却留下了只有四岁的女儿张煐和三岁的儿子张子静。
母亲走后,父亲娶了姨太太,并接到家中来住。幼年的张煐看着姨太太对下人的打骂,只觉得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简直是如履薄冰。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张爱玲发现父亲根本就不是她的保护神。虽然姨太太后来被赶出了家门,但是张爱玲心中的阴影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很多人都说小孩子不记事,那是大人不懂得小孩子的心理,一个人幼年时候的短暂经历,常常会影响他漫长的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就像是从断壁残垣中开出的一朵花,而童年时期的她则更像是一棵衰弱的小草。从萌芽时期开始,她就身处无休止的吵闹中,随着父母之间的罅隙越来越深,她的童年变得越来越苍白,哪里还有一丝贵族小姐的骄傲,而那时尚在幼年的她不懂得抱怨,也不懂得该怎么办,就只能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那些生活的折磨为自己那份属于文人的多愁善感慢慢地添砖加瓦。
如果没有童年的细碎折磨,就不会有后来敏感、孤僻的张爱玲。如果她懂得如何将对生活的抱怨说出口,也就不会有后来讷于言谈、擅于笔墨的张爱玲。那些痛彻心扉的瞬间,成为她心头抹之不去的记忆,让她的气质变得高贵中带着敏感,孤僻中又有小女人的期许。我们爱的张爱玲,是一棵从断壁残垣处长出来的小芽,而这棵小芽,总有一日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随遇而安,岁月给你的不仅仅是伤害,有时也是另一种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是以打碎了你的骄傲、逼着你咽下了无数的抱怨为代价,但你又怎么知道,那不是为了成就日后的另外一个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