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对冲基金遭遇艰难岁月(节选)

1970年1月

卡萝尔·卢米斯

这一波大牛市持续了多年,并于1968年达到顶峰,很多人在疯狂投机的市场中赚得盆满钵盈。然而,1969年,对冲基金领域却被熊市狠狠地扇了一巴掌,本以为能够保护基金免受损失的对冲战略大都功亏一篑。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报亏,很多公司面临合伙人撤资的窘境,有些甚至关门大吉。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巴菲特合伙公司(本文并未着墨许多的话题)却在1969年大赚了一笔,保持了它不间断盈利的战绩;同时,该公司规模不断壮大,资产额达到1亿美元(琼斯经营的两只基金总额约1.6亿美元)。

尽管如此,当时39岁的巴菲特还是对股市的现状充满了忧虑。他认为,1968年的过度投机是一种很疯狂的行为。“这是一个我不了解的市场。”他说。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依靠投资股票来获取回报将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1969年,即创办该公司的15年之后,他宣布将在年底清算巴菲特合伙公司。

我们援引的文章将以此为起点,用了两段的篇幅来讨论巴菲特。从这两段摘录中,我们还了解到,巴菲特为他的有限责任合伙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3.8%的复合年回报率,并保持了13年。如果不扣除巴菲特的激励薪酬,该公司的复合年回报率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29.5%,而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回报率只有7.4%。巴菲特本人也因成功经营合伙公司而积累了2500万美元的资产。

巴菲特之所以关闭合伙公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股市的回报率越来越低了。这是实情,因为随后股市就进入了一段很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1973—1974年。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投资者还是从股市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回报。巴菲特是幸运的,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巨额资金的掌舵人,他重新回到了充满惊涛骇浪的市场。当然,那些追随巴菲特的投资者也是最幸运的人。

巴菲特还谈到了关闭公司的其他原因,如停下积累资金的脚步,去开始一些新的事业,当然这并未成真。金钱,并不是驱使他前行的动力,他至今十分低调、朴实的生活就是证明。创造财富,对他而言更像是永不休止而无比刺激的游戏,关闭合伙公司只是一局游戏的结束,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则使他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卡萝尔·卢米斯

1970年注定是很不同寻常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中,很多经营不善的基金公司走向末路,另一些公司则在调整和挣扎。另外,美国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投资合伙公司,即巴菲特合伙公司,也宣布要清算了。将巴菲特的合伙公司称作私募基金,可能有点不精准。显然,只有当巴菲特分割有限合伙人的利润时,他的合伙公司被称为私募基金才显恰当。按照他不同寻常的分配方式,回报率低于6%时,有限合伙人保留全部年收益;回报率高于6%时,他对超过的部分抽成25%。除此之外,他的公司和一般的私募对冲基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公司的资金几乎全部用于长线的“价值”投资。在这点上,巴菲特的业绩是卓越的。13年的经营(包括1969年)全部实现了盈利,复合年回报率接近24%。

然而,令他的有限合伙人无比遗憾的是,巴菲特现在要退出比赛。他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他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他的身家远不止百万)应该以其他的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一味机械地赚钱。而且,他对市场前景也持保留态度,股市的油水已经流干了,未来再想获得可观的回报恐怕很难。因此,他建议投资者应该采取“消极”的方式,与其投资股市,倒不如在市政债券方面动动脑筋。 rmp6j/n6Q7f4CIgPvcYVdBgbSk1jkF1GWkAPYZRCuDrSRlhg8xxGyWrw2d5fE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