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Foreword

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在19世纪遇到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刺激与挑战。西方先进生产力带来的冲击,使李鸿章言道:“此三千年来之大变局也。”19世纪是西方工业列强输出资本、争夺市场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后起国家都被卷入这一浪潮之中。

就清廷而言,入关三百年后,虽经历各种挑战,但王朝家业,似乎仍然固若金汤。道光、咸丰年间,内有太平天国之崛起,外有英法之入侵,亦能化解危机。此后学习西方,操办洋务,遂有同治中兴。然中华帝国内心之坚守,传统之影响,却使洋务运动只能有皮毛,而未能长出血肉。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内外交困,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内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内外二重动因使清廷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开始了对西方工业社会的学习,并开启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步伐。到了晚清,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

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到了晚清,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而大清帝国却如同疲惫衰弱的老马,已无力前行,只有勉强支撑。在这个时代,整个帝国呈现出巨大的裂痕,无数的小事件,汇集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带来了晚清巨变,最终导致大清帝国的崩溃。

晚清中国,历经甲午战争的重创,光绪奋起而欲有所作为。奈何国内保守力量强大,虽为九五之尊,也寸步难行,最终被囚禁瀛台,而老大帝国,仍一如既往。三千年传统之文化,老大帝国之坚守,要破除旧习,维新图强,靠内部力量,常不足为之。而必有新力量之勃然而起,斩断旧日势力,摆脱一切羁绊,方能奋发往前。

自西方列强出现于东方,传教士群体涌入,成为大门内的陌生人。传教士在华,既推动了中国文化、医学、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也与恪守故旧的势力冲突,于是教案不断。到庚子年间,无数教案导致的积怨,轰然迸发。于是万千平民,高举排洋旗帜,出入京畿,举国若狂。民众运动的兴起,若无政治力量背后支持,则不足为患。庚子年义和团之勃兴,实源于内部争斗。此年,保守派借拥戴大阿哥溥儁之名,结成一党,势力深厚,虽慈禧亦不能制之。保守派仇视西洋,遂借义和团之力量,欲内除光绪,外拒西方各国。奈何时代业已巨变,在历史巨轮前,保守势力不啻为螳臂当车。

庚子年巨变之后,清廷发现,不变则亡,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以求实现富强,挽救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可晚清中国社会,在整体上仍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历史没有留出太多的时间去完成这场过渡,在历经多年的努力而未能达成求强求富的目标后,解决中国问题的焦点转到了改造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上。

当1905年慈禧太后命五大臣出国考察时,“激进的汉人民族主义者认识到,该考察团的使命有利于巩固清朝,这令汉人民族主义者沮丧,其中的一些人采取恐怖手段,试图阻止这次变革的新举动。一个年轻的革命党学生想在火车离开北京时炸毁它,但失败了”。 这次刺杀失败后,五大臣继续出国考察,回国后建议模仿日本施行新政。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预备立宪,改革行政机构,重设六部,召开国会,并推动县以下的行政改革。但是这些举动对于革命党人来说,已经远远不够了。各方势力奋力裱糊的清王朝已经彻底无法挽救。

清王朝1911年崩溃,人们称终结满人统治为革命。革命者经历了一次次的努力,最终推翻清政府之后,却未建立起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中国底层社会在绝大多数地区,仍然保持原样而未有丝毫改变,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地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式的模式。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个政体与以往王朝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它披挂上了现代共和的外衣。没有通过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社会底层结构的改变,只是追求单纯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就不可能真正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庚子巨变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经历了由经济层面到政治层面的变革,但都未能完成社会转型。先进的知识分子随后发起了五四运动,希望通过思想层面的变革来彻底重造国人之精神,但社会底层结构的改变仍被忽视。历史的当局者往往忽视了中国社会的特征。费正清回忆,他的老师蒋廷黻曾说:“现代中国人对西方外在事务了解得明白,而对本国内地的情形反倒瞠目茫然。”

在以后的时代发展中,凡能注重于从中国底层社会着手者,虽是星星之火,却可掀起燎原之势。 psLklCPGxPZXarXhFuxwCn1ldaMxC0afcABHcO8LL1Yy/EsthGn8jgp52z0UKX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