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酸碱平衡分析

人体内的各种体液必须具有适宜的酸碱度,才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和碱性物质,还有一定数量的酸性和碱性物质随食物进入体内。机体须通过一系列的自身调节动作,将多余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以维持酸碱平衡,进而保护身体机能。

人体内的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糖、脂类和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产物,其次是饮食和药物中的成酸物质及少量酸性物质;人体内的碱性物质主要来自某些食物和致碱性药物。

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偏于碱性体质,但这部分人只占总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体液的pH值在7.35以下,即身体处于偏酸性体质的“亚健康”态,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及老化加快等,而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毛病。当pH值低于7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pH接近5.5时,就会变成癌症患者或者植物人。

由于体内酸性物质过多而引起的疾病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强酸与钙、镁等碱性矿物质结合为盐类,即固体酸性物,造成人体骨骼中的钙离子含量降低,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2.强酸或酸性盐堆积在关节或器官内,引起相应炎症,导致动脉硬化、肾结石、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3.酸性废弃物堆积,使附近的毛细血管被堵,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尿、肾炎及各种癌症。

4.胃肠道酸性过多,引起便秘、慢性腹泻、尿酸、四肢酸痛,胃酸过多导致烧心、反酸、胃溃疡等。

另外,酸性体质的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概率也很高,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正常组织细胞是从微循环的血流中获得氧及各种营养物质,并且依赖于良好的微循环通路把每块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带入排泄器官,从体内排泄出去。微循环是指直径小于100μm的微动脉、微静脉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血流量一方面受全身的神经,体液因素调节,如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微循环的血流量减少,血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血管加压素水平增高,也可使进入微循环的微动脉收缩而致微循环血灌注减少;另一方面,微循环自身存在着反馈性调节机制,即局部组织的酸性代谢产物对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舒张作用。当微循环受损时,就会造成内环境酸化。

酸性体质的人不仅身体表现虚弱,上下楼梯容易口喘粗气,而且体态易肥胖,下腹突出。最可怕的是如果不及时纠正体内的酸碱度,还会直接影响到皮肤的滋润与光滑,使人看上去憔悴无华。皮肤上容易长雀斑、痣以及皮肤变黑等。

酸性体质还会带来睡眠质量不佳、多梦、疲乏、记忆力下降、脱发、体重超标、情绪不稳定、免疫力低下、易感冒等状况,表明身体的部分免疫细胞已休眠,而癌细胞却异常活跃。

酸性体质从何而来呢?首先,熬夜会使体质变酸。晚睡使人体的代谢作用由内分泌燃烧,由内分泌燃烧产生的毒素会很多,会使体质变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概率比抽烟或喝酒的人都来得高;其次,精致食物加速体质变酸。少运动且整天坐在办公室的白领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吃得少,刻意选择很精致的食物而少吃粗糙的食物,这种人的肠子老化的特别快,肝功能差,大便是黑色的而且常会便秘;再次,吃夜宵的人体质容易变酸。晚上8:00再吃晚餐就算 “夜宵”了!你是不是也常忙到 8:00才吃饭呢?时常交际应酬的生意人,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隔天会疲倦,爬不起床,肝也会受损,因为睡觉时,人体各器官活动力低,处于休息状态,因此食物留在肠子里会变酸、发酵,产生毒素伤害身体。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酸性体质。如果膳食结构不对,长期是以米、面为主食,以肉、鱼、蛋等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酸性食物为主,并不注意配以蔬菜等碱性食物加以调节,经过一段时日后,就导致体液偏酸,成为酸性体质。

一、pH

正常值:7.29~7.37mmol/L

pH即氢离子浓度指数,它的变化决定了酸碱平衡失调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当人体pH值升高时,提示体内碱性物质过多,有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失代偿型碱中毒可能;pH值降低时,提示体内酸性物质过多,有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失代偿型酸中毒可能。

生理条件下,血浆的pH值在正常值范围内,是保证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维护细胞功能的基本条件。机体通过酸碱平衡调节机制调节体内的酸碱物质含量及其比例,维持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体内无论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过多,超出机体的代偿能力,或者肺和肾脏功能障碍使调节酸碱平衡功能发生障碍,均可导致酸碱平衡的失调。而在病理情况下,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能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时,即为酸碱平衡紊乱。如果低于7.29mmol/L,即为酸性体质,此时容易感到疲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及腰酸腿疼。人群中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及高脂血症受检者都是酸性体质。pH值越是偏酸,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就越慢,废物不易排出。久而久之,这些有害物质就会加重肝、肾负担,进而使各个器官功能减弱,就容易引发各种代谢性疾病。

我们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的食物的酸碱性以及排泄系统对酸碱平衡进行的调节,是维系人体内酸碱平衡的基础。当人体处于正常的弱碱性时,机体免疫力强、生病概率小。酸性体质的人之所以易患疾病,是因为酸性体质者体内的激素分泌、神经调节及脏器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由此诱发出其他疾病。

酸性体质人群的主要症候:

1.关节疼痛。人体在新陈代谢时会生成一些有毒的酸性废物,当这些物质不能及时排除时,就会堆积在体内,而人体的各个关节恰巧为它们的堆积,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当人体关节接受了太多的酸性废物时,就会患各种风湿病及痛风,出现关节或四肢麻木、全身酸痛或腰背痛等症状。

2.皮肤问题。酸性体质的人容易出现湿疹、青春痘和痔疮等病状。当酸性食品摄取过多时,体内血液的酸度增高,血液流通的速度减慢,就会诱发皮肤疾患。反之,碱性食品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态,预防和治疗皮肤出现的炎症及其他皮肤疾病,防止皮肤粗糙和过早老化。

3.精力匮乏。人体内的酸碱比例正常,有利于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并使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保持良好状态,人也显得精力充沛。导致脾气暴躁。学习和工作不能集中精力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人体组织器官受到这些酸性物质的刺激,会感到精神疲惫。

环境污染、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是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的主因,我们谈之色变的癌症,就是由于致病因子促使细胞突变而产生的,并且与酸性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每天大约产生10000个左右的癌细胞,但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完全可以及时地将这些癌细胞吞噬。但当人体体液的pH值过低时,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就会随之降低,而癌细胞的活性却大大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抵抗能力也会下降,造成癌细胞大量增加。当体内癌细胞数量达到10亿个时,癌肿就能长到1cm大小,人就会有不舒服、吃饭少、贫血、乏力的感觉。另外,癌细胞所产生的毒素L50也是酸性的,它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使人产生剧烈的疼痛。癌细胞转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癌细胞与血管壁间分子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改善体液的酸碱环境,对于预防癌症、改善并辅助治疗癌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癌细胞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会活跃并繁殖,而碱性环境并不适合它的生长。因此,防癌抗癌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善酸性体质,努力创造健康的弱碱性体内环境,不给癌细胞繁殖生长的机会。从营养的角度看,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以下是部分常见食物的酸碱程度信息:

强酸性食品:蛋黄、乳酪、甜点、白糖、金枪鱼、比目鱼。

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鸡肉、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

弱酸性食品: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鱼、巧克力、空心粉、葱。

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胡萝卜。

中碱性食品:大豆、番茄、 香蕉、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弱碱性食品:红豆、苹果、甘蓝菜、豆腐、卷心菜、油菜、梨、马铃薯。

从以上食物酸碱性分类中可以看出,食物的酸碱性不是以味觉来判定的。所谓食物的酸碱性,是指食物中的无机盐属于酸性还是属于碱性,因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多少的比率而定。钾、钠、钙、镁、铁进入人体之后呈现的是碱性反应;磷、氯、硫进入人体之后则呈现酸性。

蛋白质的食物如肉、蛋类等,需要在强酸的胃液中消化,而淀粉质的食物如面包等,则要在碱性的环境发挥。如果将以上食物一起食用,蛋白质的食物与淀粉类的食物不能进行同时消化。淀粉在胃中停留等待消化的时间里,易造成糖类的发酵、腐败,引起胃肠负担过重,容易引起饱胀、吐酸水或口中异味,也会影响到营养的吸收。而柠檬、橘子等酸性水果,食用醋以及有机酸进入体内后,经过胰液、胆汁、肠液、碳酸的中和后被肝脏吸收,并很快燃烧成二氧化碳,则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的矿物质成分即钾、钠、钙、镁等。所以,消化功能不良的人应该尽量避免过度摄取酸性食物,尤其要减少蛋白质、脂肪、淀粉类食物的摄取,增加碱性食物的比例。

碱性食品如苹果,是食物中最容易消化的,也是最好的体内清洁剂。在水果中,苹果被称为最佳的碱性食物,它可以改善酸性体质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吃苹果可以迅速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从而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研究分析还表明,常吃苹果除了中和酸碱平衡,还有利于减肥,这是因为苹果会增加饱腹感,饭前吃,会直接影响到进食其他食物的数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另外,几乎所有的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都属于碱性食物,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能够为身体增加养分。蔬菜中大量的纤维素还能够使人体的消化功能得到改善,保持肠胃的健康。所以,非常适合用它们来中和体内大量的酸性食物如肉类、淀粉类,帮助食物及时消化和排泄。

二、HC0 3

正常值22~26mmol/L。

HCO 3 (血浆碳酸氢根),包括AB(实际碳酸氢盐)和SB(标准碳酸氢盐):

(1) AB(actual bicarbonate)实际碳酸氢盐,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是在实际PaCO 2 及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的HCO 3 浓度。它没有排除呼吸因素的影响,就是说PaCO 2 ↑或↓,都会使AB发生改变。所以说,AB透露了呼吸和代谢两方面的信息。

(2) SB(standard bicarbonate)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T38℃,血氧饱和度100%,PaCO 2 40mmHg)测得的血浆HCO 3 浓度。它排除了呼吸因素的影响,仅反映代谢因素,也就是说通过标化后,血浆的PaCO 2 不是实际状况,而是在正常值40mmHg时,才测血浆 HCO 3 浓度。因此,SB不受PaCO 2 的影响。

SB正常值:22~27mmol(平均值24mmol)。

AB=SB (正常情况下,PaCO 2 =40mmHg)。

正常人的SB与AB相等。SB和AB之差,反映呼吸因素对酸碱平衡影响的程度。当SB>AB时,提示CO 2 排出过多;当SB<AB时,提示CO 2 蓄积。当出现两者同时升高的情况时,有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的表现,一般没有呼吸性因素存在;当两者同时降低时,有可能是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也没有呼吸因素存在。当实际碳酸氢盐大于标准碳酸氢盐时,提示CO 2 潴留,多见因通气功能不足导致的呼吸性酸中毒;当实际碳酸氢盐小于标准时,提示CO 2 排出过多,多见通气过度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三、PaCO 2

正常值:41~51mmHg

PaCO 2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状态的CO 2 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是唯一的呼吸指标,由PaCO 2 原发性改变所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因为PaCO 2 = PACO 2 ,所以PaCO 2 可反映肺泡通气情况,当PaCO 2 ↑时,会有H 2 CO 3 ↑,PaCO 2 间接反映了血中H 2 CO 3 的含量。

PaCO 2 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

1.结合PaO 2 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

PaO 2 <60 mmHg,PaCO 2 <35 mmHg:Ⅰ型呼吸衰竭 。

PaO 2 <60 mmHg,PaCO 2 >50 mmHg:Ⅱ型呼吸衰竭 。

2.判断是否有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

Paco 2 >6.67 KPa(50 mmHg):呼吸性酸中毒。

Paco 2 <4.67 KPa(35 mmHg):呼吸性碱中毒。

3.判断是否有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

代谢性酸中毒:PaCO 2 ↓,可减至10 mmHg。

代谢性碱中毒:PaCO 2 ↑,可升至55mmHg。

4.判断肺泡通气状态:

二氧化碳产生量(VCO 2 )不变, PaCO 2 ↑肺泡通气不足 ;PaCO 2 ↓肺泡通气过度。

四、PaO 2

正常值:为80.5~88.5mmHg

PaO 2 (氧分压),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O 2 所产生的压力,为缺氧的敏感指标,可帮助判断呼吸功能。

氧分压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氧分压及O 2 的饱和度明显下降;体位变化时氧分压有轻微改变;长期吸烟者氧分压下降;大气压偏低时氧分压也低;高山缺氧时氧分压明显下降;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氧分压略有上升。

五、[H + ]

正常值:42.6~51.3NM/L

血液中的pH与[H + ]有明显的量变关系,pH越大,[H + ]越小,pH在7.25~7.45范围内时,二者按比例改变,pH每改变0.01个单位,[H + ]向相反的方向变动1mmol/L。pH=7.35~7.45,相当于[H + ]=45~35mmol/L。

pH 与 HCO 3 -/H 2 CO 3 =20/1 通过代偿调节, HCO 3 -/H 2 CO 3 二者的值都可能偏离正常值,但只要按比例改变,其比值则可以维持在20/1,pH就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必须结合其他血气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因此,pH只是反映酸碱度的指标,不能完全判断是否有酸碱平衡紊乱的存在,更不能判断其类型是属于呼吸性还是代谢性酸碱失衡。

六、SBE

正常值-2~+2

SBE(标准碱剩余),不受呼吸因素干扰,是反映代谢因素的重要指标。SBE的意义与SB大致相同,因它是反映总的缓冲碱,故有人认为它较SB指标所展示的更全面一些。

七、ISO 2

血液氧饱和度。指血液中与O 2 结合的血红蛋白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总容量的百分比,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正常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为95%或更高,静脉血为75%左右。 IWqq1sYR6xnVORuaUyHnTcFQUaceJhBmsz4qJ5/DQyMPslGOHvlE41MqQHyoyM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