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承德,古称热河,亦名滦阳。它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北麓,七老图山西麓。地处东经117°29′~118°33′,北纬40°34′~41°28′。市中心海拔320米。

承德市是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避暑山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承德市现辖一县三区,总面积447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651平方公里,承德县3820平方公里。总人口8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万人。

在全市土地总面积706.3万亩中,城乡居民用地19.5万亩,占2.67%;工矿用地3.3万亩,占0.5%;交通用地3.2万亩,占0.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承德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由暖温带到寒温带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8.8℃。夏季凉爽,冬季严寒,四季分明。

全市主要有褐土、棕壤土、草甸土三种土壤类型。

承德究竟在哪个朝代或年代始有人类居住,房屋的出现始于何时,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

考证一些文献资料,通常认为,承德这个地方是与避暑山庄的兴建联在一起的,但这种说法不够正确。确切地说,承德的真正兴起和大面积建设的开始(亦可说承德作为一座都城的出现),才是与避暑山庄的兴建联在一起的。承德市始有人类生活与居住,距今至少已约有5000年的历史。从市区磬锤峰附近古遗址发现的石斧、石网坠、陶鬲足;从承德县岔沟门白河南等地发现的簸箕形石锄、细石器石簇、刮削器、石核以及粗褐陶盆、瓮等属于新石器时代具有红山文化 特征的文物,说明距今5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从市区安远庙台地古遗址发现的石质刀、磨盘、磨棒以及猪骨和部分细石器,从喇嘛庙馒头山发现的大量夹砂红陶鬲的足、耳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的文物,说明4000年前,这里的居民已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据史料表明,在周朝及周朝以前,热河大部分为东胡地;在春秋时期,热河一大部分的地方为山戎地。这一时期,承德还不可能出现固定的房屋,游移不定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民居的现状,居住地必须适应狩猎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迁移。

据《热河新志》记载:“五霸中的齐桓公曾举兵征伐这个地方。”按古时代交通不便的情形,齐国大军所至的地方当然无法由后方接济军需,而且古时候战争常要耗时很久,所以军队必须就地取食或依时屯耕。那么,当时随军留居热河或因交通阻碍而无法退出者,一定为数不少。中华民族素有农业文化,至一地必开垦耕种及建造房屋。故此承德房屋建造的出现与兴起,至晚约在二千五六百年以前,这时的房屋虽然还十分简陋,也不可能永久地固定下来,但它已经初具雏形,并由此不断地发展起来。

记述热河房屋的兴起与发展,除上面所论及的历史事件之外,在上古还有两件重要的史实不能不提及。

在战国时期,燕国为了防御异族侵入,自造阳 到襄平 筑长城(这个长城与现存的长城不是同一地带)。它是自怀来经过热河、丰宁、承德、平泉、朝阳等县而达辽阳。在这个长城附近,燕国依理不仅要驻重兵把守,而且要实行徙民戍边的政策。那么,当时的人民因国家需要而转移热河,一定有很可观的数量。至此地,必平垦土地,建造房屋并形成一个个零散的村庄,而形成在荒阿断谷之中,三五人家,自成村落。这是2200百年以前的事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不仅陈兵于热河中部,并且调民修筑长城。

秦朝所修筑的长城,规模甚大,动工人数极多。那么,当时因行军留守以及因工役而落户于热河的居民一定愈发增多,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房屋作为人类生活必备的场所,在热河又一次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是约2100年前的事实。

从以上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来证实,热河始有人类居住和修筑房屋,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这一时期,人类的居住是零散而不集中的。但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房屋已经兴起,并逐渐地固定下来。

战国时期,热河南部属于燕国领土,燕国不仅自造阳至襄平修筑长城,并且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热河就是这几个郡的属地或边区。秦朝统一中国后,这个地方仍是分别属于渔阳、右北平、辽西诸郡的辖区。西汉的时候,热河一部是隶属匈奴的左部,一部仍是右北平、辽西等郡的辖区。及匈奴势力衰弱,乌桓又占领这个地方的一部分。东汉末年,这个地方为鲜卑族所领有,至晋朝的初年,热河被鲜卑诸部所割据,属段氏及宇文氏。东晋的时候,热河被慕容氏所吞并,归属前燕。到符坚灭前燕后,这个地方又被前秦所有。后来符坚失败,慕容重又有复国之事,逐建立后燕。接着冯氏灭后燕,这个地方又归北燕。在东晋末年的时候,元魏统一中国的北部,才将热河置安州,营州及库莫、奚契丹等地。经过隋、唐两朝代,这个地方仍属营州及奚契丹。五代初期,辽崛起于热河临潢,建立契丹帝国,在这个地方设上京,中京两道。北宋时期,宋约金灭辽后,金朝把这个地方改为北京、西京两路。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于西北,建立元朝帝国,灭金而占有此地。明朝的初年,热河属北平府,不久又改属北平行都司,后来朵颜、泰宁等卫被蒙古别支察哈尔吞并,因此,热河一部分地方就变成蒙古的喀喇泌、敖汉、土默特诸部的牧地。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历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热河居民的居住地、逐渐由迁移不定发展成小范围的定居点,作为居住的房屋,也逐渐慢慢地固定下来,不断地发展和向周围幅射。房屋的兴建与发展虽已无从考证,但却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迁;可以根据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线索得以充分论证和推断,清代之前,热河的房屋建设已经由兴起走向发展。

在清代前,那时的承德市区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称“热河上营”。用康熙的话,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地方,由此确认,大约在300多年以前,承德市区的房屋已具相当规模。

明朝末年,满族崛起于东北,并统一中国,建立清朝帝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热河围山绕泉建筑了一个美伦美奂的离宫(又名避暑山庄),把热河提到了陪都的地位,为皇帝避暑及巡游之驻所,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及王公贵族也常来这里朝见皇帝。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承德作为一座都城出现,这里逐渐呈现出闹市景象。有史以来,承德市大规模,大面积的房屋筑建,才以现在的市区为中心,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不断地向四周辐射和扩展。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商人,也纷纷来此开店,设铺。承德市的房屋建设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其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建筑特色也十分多样,在布局上王府宅第与平民住宅无明显区域划分。半个世纪以后,清朝乾隆皇帝来此时,曾写到:“热河自皇祖建立山庄以来,迄今60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辟,俨然一都会。”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之后,承德已成了“万家烟火较前增,井邑纷填有卖蒸”的市景繁盛的城镇。

清朝末期,随着清朝其统治地位的摇摇欲坠,这种相对的繁荣逐渐地消失了,房屋建设与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的状态。

民国成立初,热河仍属直隶省的一部分。1913年,外蒙独立,彼时民国中央政府设热河特别行政区,至1928年,改热河为行省,热河省政府设在承德,辖区范围的扩大,行政地位的提高,并没有给承德的房屋建设带来新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却是连年的军阀混战。战乱使承德原有房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非但新建无几,而且多有毁坏的局面,使承德的房屋建设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时期,承德市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保持着清朝末年的状况,但房屋建设日渐衰败。据《承德县一般概况》 中记述:“住草房居95%瓦房居5%。”

日本侵略军入侵我国后,1933年3月,承德沦陷,为日本侵略军占领。随后,承德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达12年之久。日本侵略军占领承德后,疯狂屠杀我无辜百姓,承德市区水泉沟尸骨成堆。日本侵略军到处拆毁房屋和庙宇,用来修筑工事和兵营,并大量占用民房。特别是日本侵略者为达到长期占领中国的目的,采取移民的政策,大量拆毁民房,集村并屋。同时,也建造了部分日式房屋,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布局。承德的房屋惨遭灾难性洗劫,承德市区处处断壁残垣,一片瓦砾。1931年成立伪满洲国热河特别区。1938年伪满洲民政部土木司都邑科编制出一幅缩尺为1∶10000的承德都邑计划图。规划范围内,生活居住主要由佟山北坡和南坡以及西大街、碧峰门东西两侧各一块用地构成。平地也规划出四块生活居住用地,即:热河上营、二仙居、肃顺府、驿站。在生活居住用地内,商业和行政机构用地几乎占生活居住地的20%。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承德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后改为热西办事处、热西工委,9月筹建承德市政府,11月正式成立。正当承德百业待兴之时,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承德沦为国民党统治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种房屋破坏甚巨,大量民房被拆毁,用来修筑工事。在承德重获解放前夕,国民党十三军为执行伪国防部“破坏工作”命令,临走放火烧离宫(避暑山庄)、县府仓库、离宫军医院等处。组织流氓、地痞破坏南营子大街公共建筑,拆毁庙宇,抢掠商户40家。并大量拆毁公房,仅北大营机关就拆掉了几十间房子,武烈河东边大营及市区内的公房大部分门窗全被拆毁。承德市内的房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使广大贫民无房而居,衣不遮体、食难度日。

当时,居民大都集中在现在的南营子大街东西两侧的温家沟、大佟沟、陕西营、于家沟、潘家沟、四人沟、中兴路、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四条胡同、五条胡同和西大街两侧的三道牌楼、粮市、马市、小北沟、旱河沿及竹林寺、太平桥等主要街道居住。

早期的住宅建筑形式主要是青砖小瓦一明两暗起脊式平房,也有部分土坯草房和灰房、铁皮房。从建造房屋的设计及布局上看,四合院式房屋居多,即,北房及两边带耳房,同时还配有东西厢房和倒座南房。但也有部分单独朝向而无其他配房的房屋。限于承德的地形,以山最多、冈陵次之、平原最少,也有相当数量的房屋,在荒阿断谷之中,往往三五人家,依山筑房,自成村落。当时,市区内没有一座三层以上(含三层)的住宅楼。只有10余座二层青砖小瓦式楼房。分别坐落在现在的三道牌楼、马市、小北沟、旱河沿、二仙居、中兴路等街道。

早期建筑结构主要是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房屋构架多采用三柁五檩,也有部分房屋的构架采用硬山架檩的建筑方式,砖木结构的住宅约占全市总住宅面积的80%左右。但随着年代的增长,多数已破旧不堪,部分已失去使用价值。

1948年11月12日,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部队发布“进城布告”,布告指出:“保护城市各界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全,望全体人民各安生业,……一切公共建筑设备,严禁拆毁破坏”。此后,民心得到安定,社会秩序日渐稳定。11月21日,冀热辽中央分局决定:市政府下设房产科。并提出总的中心任务是恢复生产建设。围绕总的中心任务,城市开始了恢复建设工作,房屋的建设步伐也开始重新起步和发展。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面对百孔千疮的混乱局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劳动人民的居住生活,从调查、保护和管理公产房屋,解决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拆毁,抢占民房所造成产权纠纷等工作入手,积极地保护国家财产,理顺产权关系。当时,经调查,全市共有公产房屋2171间,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修复公房202间,新建筑552间,并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房屋管理工作逐渐纳入正常轨道。

1949年8月4日,承德市政府颁发了《承德市房产暂行管理办法》,承认和保护各阶层人民私有房屋之所有权,随后又颁发了《承德市私人房产管理暂行办法》,《承德市城市公有房产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对公、私房产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房产管理制度。

解放初期,承德市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64.40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屋5万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屋132.4万平方米,私有房屋27万平方米;非住宅房屋134.4万平方米,住宅房屋30万平方米;房管部门直管住宅面积2万平方米,各单位自管住宅面积1万平方米,私有住宅面积27万平方米。市区实有住房居住面积17.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18平方米。

三年恢复时期,全市房产管理工作,围绕着理顺产权关系,贯彻宣传政策,建立正常的租赁关系等主要工作,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到1952年底,市区房管部门直管公房住宅面积34173.56米方米,热河省省属直管公房住宅面积73661平方米。市区公房住宅面积107939.66平方米、67462间,私房住宅面积273570平方米、17097.5间。

“一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好转,全市的住宅投资与建设也出现了良好的开端。五年间,市区全民所有制住宅投资完成1009万元,住宅建筑面积竣工195250平方米。实有住房居住面积达到25.24万平方米,比“一五计划”的前一年(1952年)增加62.8%。房屋管理工作在重点做好社会主义房地产法规宣传、贯彻的基础上,完成了公、私房屋的等级评定,根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开展了征用房屋、土地工作,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使房地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基本建设征用及拆迁房屋过多,造成市区居住房屋减少,人均居住水平下降。

“二五”时期,全市全民所有制住宅投资累计完成918万元,住宅建筑面积累计竣工176045平方米,实有住宅居住面积33.24万平方米。这一时期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房屋社会主议改造政策,对全市私人出租房屋在100平方米以上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房地产管理和房屋分配使用上,贯彻了“以租养房”的方针和“先公后私,先重点、后一般”的使用原则。1962年底,全市共有房屋建筑面积1365603平方米,直管房屋面积130470平方米,经租房屋面积125240平方米,私人房屋面积187796平方米,企事业单位自管房屋面积477000平方米,国家行政机关自管房屋面积171208平方米,军队自管房面积24932平方米,文化古迹房屋面积248975平方米。

“三年调整”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压缩,住宅建设资金相对减少,三年累计住宅建设资金只有226万元,住宅竣工面积只有38145平方米,同“二五时期”最后一年相比,实有住宅居住面积只净增加1.27万平方米。房地产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加强现有房屋修缮,保证居住安全的重点而展开。通过全市性房屋大普查,督促房主对有坍塌危险和漏雨的私人房屋进行维修,并重新进行了对私人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复查工作,对遗留问题进行了处理。

“三五”时期和“四五”时期,全市住宅建设速度发展缓慢,住宅建筑面积的增长几乎等于零。由于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主导思想,没有摆正住宅建设和生产建设骨头与肉的关系,住宅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不前的局面,特别是“三五时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与住宅建设发展缓慢形成鲜明的对照。“三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住宅建设投资仅为417万元。建成住宅建筑面积只有58759平方米。1966年到1975年末,10年间,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仅增加47.3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仅增加0.53万平方米。1975年末,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295.87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建筑面积74.03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居住面积40.78万平方米,比三年调整时期的最后一年(1965年)增加6.27万平方米。住房居住面积的增长速度仅为18%,加之民用住宅建设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使“三年调整时期”同“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相比略有回升的人均居住面积,又由人均2.5平方米下降到人均2.32平方米。

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上,由于房地产机构几经撤并,隶属关系不断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房地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城市管理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坚决、不得力,乱拆、乱建的现象突出,不经批准,随意建房搭屋,给以后的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公房租金收缴工作上,渠道不畅,住户积极性不高,租金尾欠较为严重。在私房管理工作上,由于政策上的失误,片面追求所有制的单一化,企图淘汰、取代私人房产,以为公有住宅越多越先进,大部分私房被收归国有,有相当一部分房主把私房交公,作为表“红心”的积极行动,使私人建房、购房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文化大革命”时期,产业管理的正常秩序遭到了破坏,行业管理名存实无,档案资料毁弃严重,虽然房屋管理的意义只部分地表现在维修管理上,但由于资金不足,房屋失修失养仍较为突出。房地产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五五”时期,随着形势的不断好转,各方面工作有了不同的转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使全市的城市房屋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工作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最后三年,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用三年时间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思想,全市的房地产机构重新确立,住宅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市区全民所有制住宅建设投资达到3204万元。是“三五”和“四五”两个时期之和的2.2倍,住宅建筑面积竣工260041平方米,是“三五”和“四五”两个时期之和的1.5倍。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343.1万平方米,实有住宅面积113.6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住宅面积36.1万平方米,各单位自管住宅面积59.1万平方米,私人住宅房屋面积18.4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居住面积59.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84平方米。

在这一时期,全市的住宅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房地产管理工作由乱到治,机构得以理顺,队伍相应扩大。1979年创有史以来到1979年末建成住宅楼的最高纪录,全年建成住宅楼21栋,竣工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米,妥善地安排了避暑山庄内的搬迁居民,解决了1000余户居民的居住问题,为恢复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原貌打下了基础。房屋的失修失养状况得到初步治理,落实文化产、疏散户、遣返户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全市房屋状况较差,又遭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的波及,致使大量房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虽然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尽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房屋维修工作仍处于极大的困难之中。在抗震救灾中,为了防止余震的再次波及,全市范围内建造了大量临时防震棚,这些防震棚在应付突发性余震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给震后的恢复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有些防震棚甚至长期固定下来,改建后又成为永久性建筑。这类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失控建筑,给房地产管理和私房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使私人无照房屋陡增。

“六五”时期,全市人民居住水平和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使房地产业得到了进一步振兴。市区全民所有制住宅投资达到7882万元,为“五五”时期的2.45倍。为1980年以前30年总合的1.15倍,住宅建筑面积竣工436178平方米,为“五五”时期的1.6倍。全市集体所有制住宅投资开始起步,“六五”时期竣工住宅建筑面积6165平方米,施工住宅建筑面积15795平方米。私有房屋同“五五”时期最后一年相比,住宅建筑面积增加了近两万平方米。在住宅建设中出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良好开端。到1985年末,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屋35万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屋111万平方米,私人房屋19万平方米,实有住房89.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88平方米。

这一时期,房地产管理工作以落实各项房地产政策为重点,着手进行健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工作,配合抓好文化产和私改遗留问题的检查处理工作。在公有房屋租金管理工作中,变过去低租金和逐户收缴的办法为较合理的租金标准并采取银行托收,单位统扣的方法,从而使租金收缴率逐年上升。在住宅建设和住宅维修工作上,采取了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快了住宅建设和维修的步伐,并在房屋维修工程管理方面,确立了以中、小修为主,大修为辅,危房抢建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保障了居民居住安全,改善了居住条件。

但在这一时期住宅维修资金匮乏与房屋失修失养的矛盾逐年增大,公有房屋低租金制延续多年不变与建筑材料价格逐年上升的矛盾已难以克服,公有房屋租金与私人房屋租金相形见绌,差距在十几倍以上,提高公有房屋租金和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七五”时期,全市的房地产管理工作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广泛开辟生产、经营、服务门路,并明确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租养房、以副兴业”的工作重点。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全面推广了“三级管理、四级核算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从而使生产任务、住宅建设和房地产管理等工作都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市区全民所有制住宅投资13035万元,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同“六五”期间相比提高到1.65倍;住宅建筑面积竣工523118平方米,是“六五”期间的1.2倍。南兴隆、义泰兴、大佟沟、小佟沟和小榛子沟等住宅小区先后竣工,并交付使用。到1990年末,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建筑面积299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住宅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比“六五时期”增加1.4倍;各单位自管住宅建筑面积209万平方米,比“六五时期”增加1.8倍;私有住宅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比“六五时期”增加2.3倍。实有住宅居住面积149.5万平方米,比“六五时期”增加到1.7倍;人均居住面积6.1平方米,比“六五时期”增加到1.3倍。

这一时期,全市房地产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管理的各项指标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产权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全市人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七五期间”全市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改善城市居民住房,五年中用于住宅建设的总投资达1亿元,新建居民楼84栋,使47000户居民迁入新居,居住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住宅建设形式基本以楼为主,除部分翻建房屋,平房建筑逐年减少。建筑结构基本以混合结构房屋为主,砖木结构为辅。

历尽沧桑,一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在记载着承德市房屋兴起与发展的扉页上,我们不难找到许多不同的答案,得到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始有人类以来,社会制度不同,房屋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不同,它所带来的效果和目的亦不同。诚然,我们同样承认,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的居住生活总是要不断进步。

纵观承德市房地产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房屋建设与发展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振兴,第一次是封建社会的清代,清王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自己的享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承德建造“避暑山庄”开始,带动了房屋的建造和发展,但这次房屋建造和发展高潮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的状况为一面是青砖碧瓦富丽堂皇的皇家王宫和避暑园林;一面是土坯筑墙、茅草盖顶的破烂不堪民居。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承德市城镇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造型新颖别致的住宅楼群不断拔地而起,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和房地产业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充分呈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0余年来,承德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达到674万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初的4.1倍;实有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99万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初的10倍;实有住宅居住面积达到149.5万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初的8.7倍;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1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初的1.5倍。建国初期,全市共有住宅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私有房屋占90%,公有房屋只占10%。到1990年底,在全市区实有住宅建筑面积中,公有房屋占85.6%,私有房屋占14.4%,住宅的产权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房地产经济起了本质的变化,一个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房地产业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地产经济体制已经形成。

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房屋建筑更加合理,住宅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建筑结构比过去更加优化。职工住宅从不配套到配套,住宅楼不仅有照明设施和上下水道,而且增加了阳台、厨房、厕所,新建楼房大部分还实行了集中供热,设备越来越齐全。房屋建筑结构多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已基本淘汰土坯房,住宅的结构越来越好。东园林、南兴隆、水泉沟、一市场、竹林寺等十几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房屋建筑日益扩大。

在积极兴建住宅的同时,现有房屋的维修养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在房屋的维修养护中,坚持以小修为主,中修为辅,一般不大修,严格控制翻建的修缮原则。并形成了春季提前开工修危房,争取主动;入夏汛期重点修漏雨房,做到不漏不塌,秋季恢复正常维修,为越冬防寒做准备;冬季抓好房屋状况普查,搞好技术培训等完整的工作方法。房屋完好率达到54%,超过部颁标准,使现有房屋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确保了居住安全。

这一时期,房地产机构得到了理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壮大、振兴的过程。从解放初期几个人的房产管理股,发展成为综合房屋修建、房屋管理、住宅开发、小区供热、房产交易为一体的房地产行业经营管理队伍,形成了管、修、建并重,方便生产、方便生活的产业结构。1984年以来,通过进行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的探索,即在隶属关系不变,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主要社会职能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内部的经济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并积极地在改革中实行“以租养房、以副兴业”的方针,使劳动生产率同改革前相比提高1.5倍,固定资产比改革前增加3倍,改革前后对比,成效极为显著。

建国40年来,承德市房地产业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但是发展过程中也有挫折和失误,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首先,在住房制度方面,长期以来,缺乏对住宅的商品属性的正确认识,对城镇职工住房一直采取统包、统建、统分、统管、低租金、福利制的住房政策。这种制度曾在一个时期对保障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没有抓住时机进行适时转轨,并且一直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加以肯定。它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刺激了人民对住房需求的膨胀;二是使住房建设和维修资金不能自我循环和自我补偿,住房建设资金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一方面是窒息了住宅再生产,房源越来越紧张;一方面又助长了分配住房中的不正之风;一方面是房屋年久失修,房建的越多,财政补贴越多,背的包袱就越大。

其次,在住房政策上,没有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一度片面追求所有制的单一化。从认识上,以为公有房屋越多越先进,忽略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重要性,不支持私人建房、购房。“文化大革命”期间,私房大部分被收归国有,出现了企图淘汰、取代私人房产的倾向,集体住宅被统管。1979年后,对“文化大革命”中收归国有的私房,逐步落实了政策,提高了个人建房的积极性,私有房屋的建造数量开始由下降转为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部分地缓解了住房的矛盾。

第三,房地产行业管理关系没能得到较好的理顺,房地产行业管理职能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房地产行业管理网络,停顿于单纯的一事一议的联系,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制度,难以及时、准确、系统地反映不同行业经营房产的现状及变化,不能为房产经营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四,在房地产管理体制的变化方面,过去房地产管理局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而且又直接管修管建,大量时间忙于沙石瓦砾,砖草灰,行政管理被削弱,又影响了经营管理。1984年,实行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权下放到各房管所和房屋修建工程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并给予相应的责、权、利,使房管局的行政管理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光阴荏苒,今昔对比,全市人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承德市的城镇住宅还相对紧张,这主要是住房体制单一化和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力量不足等多种主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社会制度本身的问题。“居者有其屋”是我们党和政府努力改善人民居住生活的最终目标。尽管住宅问题的彻底解决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毕竟已不是很遥远的情况,社会主义制度已为解决它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和希望。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通过我们尽心尽力的不懈努力,尽量减少和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承德市的城镇住宅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快,我们对到20世纪末使全市居民住宅达到小康水平和以至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充满了信心,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居住生活的需要,房地产事业也将不断开拓前进。 NEhmOoE/LQJSqsuu03Lguo4YiWP+oErcdJSbBwQrAsoa2eC1MgIEXieUtgWieX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