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威胁着人类安全

劳伦斯巴顿说:不仅大公司会发生危机,医院、学校、小企业、教堂和政府机构都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甚至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地方。危机潜伏在体育馆、邻居家和看护室里,秘密地演变和发展着。因此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不受灾害威胁的安全港湾。危机事件引起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贫困,引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稳定,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财富集中的区域。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口和资产密度的迅速提高,事故灾难、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等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随着社会压力和社会冲突的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等多方面影响,城市又成为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涉外案件、社会动荡等社会安全事件的重灾区。 [1] 城市公共危机的危害与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伤亡惨重。1976年中国唐山发生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的严重后果;2001年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的“911”事件,导致近3000人丧生;2003年的韩国大邱地铁大火,造成198人死亡,146人受伤,289人失踪;2004年的西班牙马德里系列恐怖爆炸事件,造成201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二是经济损失巨大。2003年,北美大停电使美加两国的城市陷入一片黑暗,城市功能几乎停顿,给美加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3年,受SARS事件影响,全球在此期间经济损失高达590亿美元,其中香港经济损失达12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7.6%。三是环境破坏严重。2005年,吉林市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连续爆炸,流出的苯类污染物造成松花江水系重大污染,对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巨大困难,这样的环境破坏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以恢复,甚至有可能无法复还。四是危害波及范围广。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威胁和破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会泛及到多个地区、国家甚至对全球产生威胁:日本3.11地震引发的核电站爆炸使得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霾中;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使得全球“谈牛色变”;亚洲金融风暴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一度低迷;美国“9·11”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反恐热潮并促成了反恐联盟的建立;SARS事件、印度洋海啸更是触动了全球的神经。

因此,城市公共危机对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产生严重危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

(2)城市公共危机引起各国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依旧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都会面临不同的危机挑战。如何面对公共危机,如何应对公共危机,避免或降低公共危机所带来的有形或者无形的损失,使国家、组织和企业保持正常运行是政府、相关组织及个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对城市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在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实践中,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完善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公共危机管理的国家之一,它的公共危机管理特点是:组织机构完备,职能明确,极其重视预警系统建设。加拿大一方面重视地方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应急反应迅速;另一方面强调公众的参与,重视危机教育。澳大利亚建立了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立了有效的公共危机资金管理体系。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危机法律法规体系,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重视公共危机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用。俄罗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立法体系,并且非常重视联合应急方面的协调管理。

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状况,可以得出:各国政府都把有效应对各种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并且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又都在积极探索适合他们本国的最为有效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3)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凸显对科技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又出现了新特点。首先是危机的诱因更具复杂性,城市公共危机可能来自逐步提升的技术依赖,来自城市化进程,来自社会的日益复杂。其次是危机的形式多样化,有学者预测21世纪人类面临的威胁将是:恐怖主义活动更加猖獗,已经存在的技术性灾难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的毁坏性不断加大,物理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此外还有人类的错误行为,生化灾难 [4] 。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呈现的复杂、多样性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迫切需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周光召主席说:“科学技术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依靠科学技术方能提高化解危机的能力。科技能为危机应对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危机发生后,科学工作者有责任迅速找出危机之源,积极主动地寻求应对之策,引导公众理性、冷静、科学地看待危机” [5] 。原北京市市长刘淇在非典期间也曾说到,只有采取科学方法,依靠科学手段,加快科技攻关,运用科学技术力量,才能防治战胜非典。 [6] 因此说,科技手段在城市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往往是别的手段不可替代的,甚至对于有些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当还没有获得科技上的突破时,要从根本上消除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城市公共危机案例也证明了公共危机管理需要科技的支撑。2001年的“9.11”事件警示:要加强防恐反恐的国家战略和科学技术、无预警情况下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指挥及救援处置、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获取和传递、建筑物在火灾和原有力荷载共同作用下破坏与坍塌的机理、临界条件和防范措施、重大建筑火灾环境下公众的心理、行为与疏散避难等方面的研究。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警示:海啸灾难凸显预测预警系统的缺乏、应急通信与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地震海啸的机理研究和科学预测不足等。2005年11月13日的吉化双苯厂爆炸及其衍生与耦合事件警示:要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系统、加强事故发生发展衍生机理及决策基础研究、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加强多目标和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研究等。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及其引发的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警示:要加强飓风发生机理与蔓延规律、大规模人员疏散避难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重视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衍生与耦合,强调多部门、多层级的信息互通、救援力量优化调度和应急资源优化配置。

(4)我国城市已经进入公共危机事件高发期

从我国发展状况看,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同步加快;另一方面,又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生产力水平不平衡,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着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旦社会治理出现纰漏,突发性公共危机很容易在社会层面展开。目前,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屋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弱势群体保障等各种问题;面临着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面临着时有发生的权力滥用、市场失灵、政府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的加大。这些问题的持续累积和解决迟滞,形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并成为导致各种潜在和显在的危机诱因。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十一五”期间,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生产活动继续向城市集中,平均每年增加20个城市,城市人口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城市人口达5.43亿。据预测,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还将净增3亿。 [2]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可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行了50多年,难以承载城市发展需求,而新建的设施又无法很好地与已有设施配套统一,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风险和脆弱性越来越高。因此,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化的速度,即使是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特大城市也是体质虚弱,大中城市则是“带病运行、缺医少药”。

经济发展方式的非可持续性增加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众所周知,中国经济连续20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这种增长很大程度又是建立在对资源过度消耗的基础上,而我国大部分城市对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灾难估计不足,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近年来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事件频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还有一些企业为单纯追求经济利润,安全意识淡薄,不愿意为企业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进行投入,引发重大安全事故,例如矿山安全事故接连不断。

贫富差距的加大增加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在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赖明常委指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8年的48.6%,贫富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城市公共危机事件涉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核安全、火灾爆炸、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与反恐防恐、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场所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每年由公共危机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每年由公共危机问题造成的损失超过GDP总量的5%,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国人为公共安全事故损失总额为6500亿元,其中安全生产类事故占2500亿元,占GDP的215%;人为灾害相对于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具有更严重的危害性、高度的危险性和隐蔽性,灾害能量巨大,影响范围广泛,甚至会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政治、军事、情报、金融等机构进行的高科技违法活动,可能危及国家及世界的安全 [3]

(5)我国开始重视城市公共危机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人口的密集性、经济的多样和开放性、社会活动的广泛性等特点。随着各种原因导致的城市重大事故和灾害事件的增多,城市公共危机与资源环境问题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城市公共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也成为衡量城市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为确保城市安全,面对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我国党和政府在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危机问题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城市公共危机的科技支撑。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依靠科学,应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的支撑”。 [7] 2005年7月22-23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公共安全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文本框架》也在有关大力发展涉及民生科学技术中提出“加快公共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科技能力”;《公共安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公共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实现公共安全应急科学与技术的持续创新,是实现公共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支撑。2007年2月在科技部公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展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组织实施“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应急平台设计关键技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关键技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应急技术标准研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示范、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等。

1.1.2 选题意义

随着城市公共危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有学者和管理者探索科技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作用,现实中不断发生着的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以及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的科技因素,使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研究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公共危机和科学技术是影响城市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引起了研究者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已有少量走在前沿的学者为了更好地研究城市公共危机问题的解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开始探寻城市公共危机、科学技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与热潮涌动的公共危机研究相比,国内外对城市公共危机中科技管理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研究文献看,国内外有关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的研究十分缺乏,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说明了这个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发表论文的数量、结构看出:科技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发挥怎样的影响和支持力,公共危机的科技支撑体系如何构成、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尚未有足够研究。本书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科技管理理论应用到城市公共危机之中,探讨科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如何支撑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并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问题做了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拓展和补充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领域,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理念的更新。此外,本书以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公共危机问题为对象的案例分析、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SEM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又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实践意义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研究的实践意义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科技在城市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证城市安全,所以本研究可以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管理危机、应对危机的决策依据,可以通过增强人们对公共危机科技的重视程度、扩大科技在公共危机领域的应用,提升城市运行质量,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危机内容机理复杂多样,安全形势一直不容忽视,影响着城市的安全与稳定。由于城市公共危机问题以多样的形式不断出现和发生,为了识别城市公共危机隐患、阻止城市公共危机问题的发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

对于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综合发展水平已历史性地站在新起点上,开始进入由工业化中后期向知识经济跨越、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多层面的难题和矛盾,以及历史性的宝贵机遇,迫切要求城市管理者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制度和机制、新的方法和手段来领导、管理和建设城市。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各种风险因素剧增的现代社会,建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有利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危机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城市公共治理结构的顺利转型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预防和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建立突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科技支撑体系就是从科技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tsWXjCV1vrgx/9P125OiKCK3KUmopqXObOfqbWt+aFrD2qdhIjL5SsKOzeCyeX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