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城市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是在现象及其背景界限不清晰时,使用多种资料源调查现实世界当前现象的一种实证探究 [132]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产生新理论或复证已有理论。本章先从分析典型案例入手。

3.1.1 案例选择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产生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一个诱因,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和缺失。但是科学技术更是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33] [3] 本书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在预防预测阶段、应急阶段以及恢复学习阶段中对科技的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发挥的支撑作用。本论文共搜集了16起公共危机事件,受论文篇幅的限制,在本章只列举其中4起,其它典型案例的分析内容详见附录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城市公共危机纷事件太多,本书案例的搜集不具备完备性。案例收集的依据为以下一个或几个:①危害程度大;②涉及范围广、影响大;③事件典型;④意义深远。

3.1.2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根据国务院灾情报告显示,汶川地震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51亿元人民币;房倒塌778.91万间,损坏2459万间,1000余万人无家可归。汶川大地震显示了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严重威胁,以及运用科学技术防灾减灾的必要性:

(1)应急救援设备研发与生产。在灾区百姓靠眼睛、耳朵搜寻亲人踪迹时,在救援人员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扒开钢筋水泥抢救出垂危的生命时,外国制造的大型运输直升机把推土机等送到了堰塞湖坝,这时人们深切感受到我国科技发展与现实需要的巨大差距。

(2)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凌晨,国家遥感中心就获取了首张都江堰灾区卫星雷达图像,此后短短半个月,累积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遥感影像洼图、80多期灾情监测和评估专报,对中央及有关部门组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对唐家山、家桥、天池乡等高危堰塞湖的长期监测和分析,又对排险决策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

(3)科技管理思想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体现。范维澄认为汶川地震防护方面的启发是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确定设防区域和标准规范,要充分考虑地震安全与应急需要,特别是要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生命线系统和特别危险的区域以及其他重点防护目标的建设。

(4)监测信息传播。在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主动开展地震信息传播工作,引导群众理性正确的看待此次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公众间的传播空间,稳定了民众的恐慌心里,极大的配合了政府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

(5)领导与公众的危机意识。此次汶川地震如此之强的破坏、如此之巨的经济损失,与当地领导和群众缺乏危机意识以及自救互救知识有很大关系,很多干部和群众在地震中不知所措,从而延误很多逃生和抢救的机会。相比此次汶川地震,日本在危机意识的培养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是,近年在日本发生的里氏6级至7级地震中,人员伤亡相对都比较轻微。可以说,日本政府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和国民丰富的应急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6)救灾人员培训和能力提升。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救灾人员在灾害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施救,正是因为这些救灾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才是的灾后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将人员伤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案例二:深圳市龙岗大火

2008年9月20日23时许,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舞王俱乐部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88人受伤。该俱乐部未经公安消防部门验收,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俱乐部演职人员使用自制的礼花弹手枪发射礼花弹,引燃天花板的聚酯泡沫所致。该事件的科技因素是:

(1)针对公众逃生救灾知识的科技培训。舞王俱乐部监控视频显示,许多消费者在发现舞台上方冒烟之后,仍在观望,没有人指挥立即撤离现场,也没有人采取用湿布捂住口鼻的措施,公众缺乏逃生救灾知识和技能使得伤害加重。

(2)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场所设置宽敞的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入口十分重要,应急照明灯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设施不完善,是导致这场特大火灾中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3)监测体系。深圳市龙刚区区长张备说:“这次特大火灾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们负有监管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力、工作不实、执法不严之责。”

(4)公众危机意识薄弱。这场火灾中死伤者,绝大多数都是青年人,也许在他们心目中,毫无立足危地之感,造成了娱乐致死的悲剧。

(5)管理制度。无营业执照,无文化经营许可证,消防验收不合格,属于无证无照擅自经营,完全是非法经营的舞王俱乐部,暴露出相关部门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案例三:阜阳手足口病

2008年3月上旬,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此后,其他一些省市也发现疫情,随着疫情的扩大,危害进一步加重,全国感染手口足病的病例近25000例,造成34名患儿死亡。该事件反映的科技因素是:

(1)科技人才。在4月安徽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求援之后,卫生部派出的首批流行病学、临床和检验专家抵达阜阳,专家团队的到达为疫情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安徽省卫生厅向要求全省各地医疗及疾控机构加强对类似病例的检测,并向公众进行有关手口足病知识的普及,为预防和治疗工作打好基础。

(3)科学的管理方法。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口足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并于次日成立防控工作小组。相信随着管理的科学化,今后该疫情将会得到有效预防。

(4)监测信息传播。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没有迅速的作出反应,向公众公布监测信息,而是选择了瞒报,当死亡病例达到19人时,才不得不将疫情向社会公布。从疫情发生到疫情公布这一段时间内,社会上流言四起,造成极坏的影响,也对疫情控制和社会稳定造成阻力。

(5)地方预案。阜阳疫情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大的恶劣影响,与当地政府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四:贵州瓮安“6.28”事件

2008年6月22日凌晨,17岁的女孩李树芬在贵州瓮安县西门河溺水身亡,这样一起案件,却发展成为打砸抢烧的群体性事件,瓮安县被烧毁的办公室多达160间,被毁警车等交通工具42辆,不同程度受伤15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李树芬溺水身亡后,瓮安县公安局根据调查结果,认为系自己跳河身亡,属自杀行为,不构成刑事案件,并将调查处理意见及时告知了死者家属。死者家属不能接受,集合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警察并发生冲突,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警察和消防人员,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

该事件反映的科技因素是:

(1)领导的科技管理思想。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所说,瓮安县领导对瓮安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背后深层次原因却是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屡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对此群众意见很大。加之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2)经济发展方式。瓮安“6.28”事件发生在瓮安,不只是瓮安县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建设和管理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协调、不适应。特别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仍采用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和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3)科技培训。少数干部党性丧失,缺乏危机意识,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利益诉求的期望值太高。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培训体系,才能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水平和危机意识。

(4)情报信息传播。面对谣言四起的局面,面对群众的疑问,政府没有进行正确、及时、有力的舆论引导,及时让谣言止于真相,是导致“6.28”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5)监测预警系统。当地政府没有建立起监测网络,无法对可能影响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无法正确研判事态的发展、规模及影响,导致事件的不断恶化及时掌握情况。

案例五到案例十六的分析内容详见附录一。根据16个案例的分析结论,提炼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如表3.1所示。从中看出,科技管理方法、危机意识、经济发展方式、公共安全投入、科技研发、科技人才、科技装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网络、监测信息传播、地方预案、安全标准、应急信息通报以及制度体系等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现实的科技需求。

表3.1 典型案例中的科技因素

3.1.3 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科技因素

本书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界定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根据四大分类和相关理论,结合本书的16起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现代社会上公共危机状况的有关分析评论,寻找每一类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中具有共性的科技因素。

3.1.3.1 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因素

(1)自然灾害的特征

一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平均发生频次呈增长趋势。根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2010年上半年3514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丧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一方面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加重了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另一方面又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地区环境灾害加剧。人类的开发活动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并且随着城市人口、资产密度的迅速增加,又使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也迅速提高。

二是灾害损失巨大。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各类自然灾害对我国城市造成的损失也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20世纪的50年代是480亿元/年,60年代为590亿元/年,80年代达690亿元/年,90年代达1040亿元/年。 [134] 在7类自然灾害中,造成经济损失最重、影响范围最广的是气象和洪水灾害,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2007年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占GDP的3.6%,人员伤亡数超千人,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诱发自然灾害的科技原因

事实上,自然灾害成因中除了自然性因素,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加剧了自然灾害的致灾程度。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没有科学发展意识,过度侵犯自然引起的,是人祸造成的。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其一是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资源过度消耗,对环境严重破坏,而城市管理者又没有科学应对自然环境的思想,致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导致了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的爆发;其二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未能足够地考虑土地及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造成灾害来临时,人民的生命财产处于危险之中。因此,科技管理思想的缺失是自然灾害事件的关键之一。

(3)从自然灾害案例中认知科技需求

从搜集的自然灾害典型案例,总结出自然灾害事件应对的科技需求。一是防灾监测预测,包括专业监测部门(如气象,地震,水利等专业)和监测站网的数量、构成应满足灾害的预防、预测需要,气候灾害综合监测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气候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和预警防范能力。二是防灾减灾培训,将防灾知识列入普及和教育内容,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和防灾能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灾害面前的自我保护能力。三是科技水平,在灾害综合监测、预测和预报系统基础上,开展研究,不仅要加强气象预测、灾害机理和预警等研究,还要提高应急装备的技术含量。四是灾害信息网络和灾害信息共享,开拓和使用无线通信和移动式卫星定位技术,使有关部门和企业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有效、快捷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

3.1.3.2 事故灾难中关键科技因素

(1)事故灾难的特征

我国事故灾难,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威胁,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事故灾难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事故灾难频出不断。在我们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令人揪心和心痛的事故灾难却频发不止。据国家安监局公布数字知,2007年全国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事故灾难不但威胁着千百万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还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是事发领域比较集中。本书以2008年9—10月我国事故灾难的统计数据为例,在这两个月中全国共发生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47起,死亡1345人,伤1126人,其中,交通事故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数55.47%,其次矿业事故(19.43%)、爆炸事故(6.48%)、火灾(4.45%)、毒物泄露和中毒(3.24%);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矿业事故43.94%、交通事故41.4l%、火灾4.54%、爆炸事故1.64%、泄露中毒1.26%。总体看,交通事故和矿业事故在各种事故灾难中占有很大比重。 [135] 此外,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公共事件应对情况,除了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高发之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少数行业领域事故起数有所增多,突发环境事件也有所上升 [136]

(2)诱发事故灾难的科技原因

事故灾难的发生多是人祸引起,是由于人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缺陷或一时疏忽而导致的组织破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交通事故发生频繁,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专家认为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机动车驾驶人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交警科技装备落后,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137] 关于企业安全事故,青岛贤司曾援引日本劳运劳灾协会对2300个事故的统计结果提出,安全知识缺陷对事故的贡献度超过60%。 [138] 刘铁忠对煤炭和石油勘探两个行业近200个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安全知识缺陷在所有事故原因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0%和42%。 [139] 李合军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煤矿安全的12个原因,其中“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缺乏安全教育培训措施”和“安全制度不健全”等又都是与技术和管理密切相关的。 [140] 由以上分析知:科学知识、科技水平和知识管理能力的不足是导致事故灾难的关键科技因素。

(3)从事故灾难案例中认知科技需求

本书通过对事故灾难案例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事故灾难应对中科技的需求。一是开展安全知识培训,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为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不知道有危险,而产生这种行为则与人的素质、训练和教育有关;二是事故灾害监测预警,要对危机预警指标进行监测、分析;三是安全投入,我国在安全技术物质保障上投入占GDP的0.7%,而发达国家是3.3%,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投入迫在眉睫;四是科技知识的管理,建立事故灾难的法规与标准,建立事故灾难数据库、专家系统;五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安全科学、安全管理技术,围绕城市事故灾难监测、预警、控制和救援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用科技进步改善安全技术落后的状态。

3.1.3.3 公共卫生事件中关键科技因素

(1)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一是影响范围广。大中城市人口数量本身就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每年到异地旅游、求学、打工的数量逐年增多,使城市常住和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加之空前发达的交通、运输、通信系统,又导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城市间人员的频繁往来导致公共卫生事件迅速蔓延,往往由一个城市开始至多个城市甚至全国结束。2003年度“非典”在短短3个月就传播到广东、香港、台湾、华北乃至国外,造成极大影响。

二是损失严重。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事件本身规模大,危害严重;另一方面伴随着政府、社会及公众的意识提高,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事件发生的城市会采取极其严格的公共卫生措施,未发生的城市为保护当地百姓健康,有时会在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情况下,采取一些过度的应对措施,如交通检疫、限制出口等,其结果就是加大了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三是事件处理的综合性。我国城市具有人口结构复杂性和角色多样性的特点,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不同层次的城市人口都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容易发生群体性伤害事件和卫生事件,这种事件不仅危害大而且处理过程涉及社会多层次、多方面,其抢救干预、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需要多系统、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才能综合协调解决。

(2)诱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原因

从近年发生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看,原因是多元化的,不仅有自然因素如病原体本身变异等,社会因素如动乱等,还有科技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出现了农民进城、异地就业、下岗失业、就业不稳定等现象,他们文化素质不高,面临着生存下去的压力,非常需要基本的科技水平、道德水平、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当我们社会的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全面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工作技能始,这样他们会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一些有可能引发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活动:他们有时会为眼前的个人利益滥用技术造成对公众的危害,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中,奶农和送奶人员会为提高鲜奶“品质”添加三聚氰胺;又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从事的工作多数是生产条件恶劣,安全设备缺乏,伤残、职业病发生率很高的工作,而他们又缺乏保护自我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针对全社会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科技培训体系的建设,将是减少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关键科技因素。

(3)从公共卫生事件案例中认知科技需求

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科技的需求。一是监测体系,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监测公共卫生事件、疾病症状、实验室与公共卫生危害因素,通过监测、分析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以期及早发现、及时预警;二是信息管理,确保信息畅通、确保不同部门信息共享。

3.1.3.4 社会安全事件中关键科技因素

(1)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

一是多发性。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集体上访约占信访总量的2/3以上,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数的逐年递增由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安全事件的多发性。从规模上看,目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有的甚至上万人参与;从频率上看,有专家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特点和经济发展形势,预计今后城市社会安全事件有继续上升趋势。 [141]

二是广泛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由于人的故意行为而发生的,破坏巨大,影响范围广泛,特别是针对国家政治、军事、金融等机构的高科技违法活动,可能危及国家及世界的安全。如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造成美国工商业、运输业大规模衰退,而且是全球股市大跌,石油、黄金价格上涨,金融界一片混乱,专家认为这场灾难使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通信等高科技业整体下滑,多国陷入经济危机。

三是复杂性。导致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大爆炸使各种以政治和经济为目的的恐怖袭击、骚乱、信息干扰等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化导致一个地区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打破原有的城市资源分配和利益关系分配,使得一些人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失衡;文化的不平衡发展,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冲突使原有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紊乱,而这种紊乱又会导致人们行为失去准则,进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失调,产生社会不稳定,甚至发生犯罪。

(2)诱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科技原因

当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制造城市社会安全事件的一个工具。一是高科技与经济目的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经济运行和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但管理和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会使一些不法分子采用电脑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黑手伸向经济领域,使经济领域的人为灾害激增。二是暴力袭击和高科技结合,一些恐怖分子不仅采取爆炸、投毒、挟持人质等传统手段,还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如通过非法安装终端截取信息资料、更改软硬件程序等盗取财产、进行信息破坏、传播反动信息。三是高科技与贩毒结合,目前贩毒分子依靠高科技手段对制毒、藏毒、运毒、贩毒和洗钱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在制毒方面,表现为毒品纯度更高,品种更多,并出现了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工毒品;在藏毒、运毒方面,不仅利用了现代通讯、交通工具,而且采用化工、生物、物理、医学和电子等高科技手段,将毒品溶于一定介质中藏匿。四是高科技改变了社会安全事件的空间,不仅扩展传统的自然空间的区域,又拓展了如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等非自然空间。现代高科技通讯技术扩展了社会安全事件空间领域并使异地和一些跨地区、跨国界社会安全事件成为可能;在电磁空间上,如非法建立电台、开通、占用公共电台频道,干扰国家公务正常执行,传播谣言等,对空中通讯信号进行拦截和破译,集中盗取大量电话用户资料;在网络空间,“黑客”袭击,侵入他人电脑信息系统,实施破坏、盗窃信息财物或者敲诈勒索。

(3)从社会安全事件案例中认知科技需求

一是制定预防和控制各种人为灾害的地区规划,规划不仅包括经济领域,注重经济增长,还应包括社会领域,注重社会发展。因为经济社会对人为灾害的增减和变化有重大影响,而人为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反过来又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强有力支持,通过培训教育、媒体宣传等形式使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正确、有力,这样社会成员才不会因心态迷茫而行为越轨,走向犯罪;三是监测预警,对网络安全、城市危险源以及重点场所实行监测预警,建立安全信息及时通报和社会预警机制;四是技术防范能力,采取新技术提前防范可能遭受的攻击和破坏,比如利用加密技术、防电磁信息泄露技术、防火墙技术和防病毒技术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

3.1.3.5 公共危机中科技因素

以上基于真实案例对四种类型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从现实或实践的角度归纳不同类型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事件背后的科技原因以及事件凸显的科技需求,提炼总结出城市公共危机的科技要素,如图所示:

图3.1 基于典型案例的城市公共危机的科技要素图

引发不同类型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不同,其中引发城市自然灾害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技思想,表现在城市管理者要有科技应对自然环境的意识,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引发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不仅针对城市管理者、城市灾害救援者,还应针对一般公众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引发城市事故灾难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知识管理,表现在加强安全技术研发服务以及安全制度、标准、数据库建设;引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应用和管理,表现在要加强科技管理和公众培训。与此同时,四类危机事件的案例都体现出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安全技术研发的需求;体现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科技需求。因此,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归纳为科技水平、知识管理、科技思想、科技培训和监测体系。 pu4vqU0uJn8wdgSc8h2DTqLfz50g1K1zdTqtkC6Ox2/mfBJqwONUIJRJPpxHK/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