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郭成志:太行山上新愚公

人物名片: 郭成志,1944年生,中共党员,任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带领群众治理荒山40余年。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模和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农民企业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洁净的村道、整齐的房屋、宽敞的广场、绿色的山沟,散发花香的公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一座特殊“丰碑”静立村口……盛夏时节,走进前南峪村,被这个“红色村庄”的文明生态深深吸引,既因为它沉甸甸的历史,也因为它如今的生机勃勃和风景如画。

太行山下,这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村,蝶变为生态、绿色、幸福的和谐村;年人均收入近万元,集体纯收入2860万元的新农村典范,该需要多少岁月?

一位70多岁老人给出的答案是:47年。

在前南峪村东口的抗大纪念碑前,一位老人端坐桥头,拂面的微风吹过,似乎把老人的思绪也带到了那场令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苦战中。这位老人就是邢台县前南峪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

十年治山:抬断了几万根扁担

19岁那年郭成志弃学回家,正赶上1963年那场特大洪水冲走了一切。他说:“房子塌了,咱就想办法再盖起来。人心散了,咱得想办法拢起来。咱们这儿有过抗大,抗大精神不能丢,前南峪不能倒。”

当时山上也没有水泥路,也没有机械设备,修建梯田的石块都是村民背扛肩挑,一点点弄到山上的,一块石头有100多斤重,修建一亩梯田就要几百块、几千块石块,村民们付出的汗水是无法想象的。常常是“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大家当时咬着牙,硬是用肩膀扛出了400多亩梯田,解决了吃饭问题。当时叫“四大会战”,目标就是治山、治水、治穷、致富。村里共有10条沟,经过这些年愚公移山式的奋斗,前南峪10条沟都成为生态经济沟,两侧72个山头都披上了绿装。

图为郭成志在介绍治山经验

郭成志跟大家一样摽着膀子干。打眼放炮,他拣最大的锤抡;出现哑炮,他第一个冲上去排险。拉土垫地,别人一天拉18车,他最少要拉19车。截潜流、修水渠,寒冬腊月,他第一个带头冲下沟底,水溅到身上,衣服变成了银色的盔甲。那一年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两次中药。为了不耽误劳动,他总是头天晚上让爱人把中药煎好,装进输液用的瓶子里,第二天带到工地上喝。这中药一喝就喝了4年多,光输液瓶子就换了十几个。

10年奋战,郭成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20里的大山治理了一遍。他们用坏了数以万计的镐钎筐篮,抬断了几万根扁担。

5年垫地,4年上山植树,3年兴修水利,8年治山——前南峪出台了该村有史以来最宏伟的改造山川规划,向荒山宣战,一战就是10年,终使前南峪这个太行山里最穷的小山村,变成了“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花果山。

二次创业:从卖果子到卖风景

走进前南峪,村东口紧依抗大纪念馆一条宽12米,连接下店大桥至前南峪村长1250米、宽14米公路的路基已完成,正在进行路面硬化,路两边的476棵柳树绿意盎然。这是为迎接旅游高峰,村里投资1600万元修建的从前南峪通往202省道的旅游专线公路。

在前南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像这样的“大手笔”还有很多。

来到前南峪,投资2600万元新建的滩沟生态景观令人瞩目。这里汇集了乌克兰樱桃、欧洲榛子、美国红提葡萄、澳大利亚油桃等10余种国外名优品种,珍果千姿百态,风景美不胜收。

这个前南峪村人人引以为豪的生态园是他们“二次创业”的代表作,更是他们敢于创业精神的实证。以“发展科技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以“再造秀美山川”为中心和主题的“二次创业”,几乎是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同时起步的,这一步同样显示了前南峪人的胆识和气魄。前者内容涉及绿地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业园区建设等方方面面;后者刨掉了2.4万棵高产低效的果树、栽植了3万棵高产高效的国外名优品种,改造了建滩沟。全村8300亩荒山形成了用材林戴帽、干鲜果缠腰、小梯田抱山脚的立体开发格局。10条大沟全部变成生态经济沟。

走在前南峪的青山绿水间,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国内外优种果树引种示范园区、优种苗木繁育示范园区等遍布山间;滴灌、微喷、管灌、蓄水池、扬水站、积雨水窖、积雨大口井等现代高科技水利设施引上了山头;高标准的水泥浆砌的水平梯田层层叠叠,遍布山腰……

甘当公仆:前南峪村的第386户居民

沿着石板铺就的崎岖小路,七拐八转,终于在半坡上一排已显老态龙钟的旧石板房中,找到了郭成志的家门。院门一侧用石头砌出的一片“小梯田”中,一簇翠竹郁郁葱葱。厢房屋檐下的一架扁豆角果实累累。不算宽绰的3间正房中,窗明几净,一应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处处在展现着女主人的精明干练。

这个小小的院落是1963年那场特大洪水过后,郭成志全家老少齐上阵拉了一个冬季的石头,在原有的被冲塌的旧房基上翻建的,至今已有40余年。与近几年村民们已住上的全村统一建造的二层小楼相比,这几间低矮的石头屋显得那么地苍老和不入时。

前南峪村共有386户,应住房户346户,如今322户村民已入住由村里补贴统一修建的别墅式二层小楼,唯独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和书记郭天林仍住在20世纪60年代的老屋里。

作为首批跨入河北省小康村的行列,郭成志本人还没有住上楼房。按贡献,比条件,郭成志和郭天林都应最先分到,但他们总是一推再推让给群众。郭成志说:“等天林搬进小楼我再搬,我是村里的第386户。”

郭天林不答应,对老书记郭成志说:“你自从当干部那天起,享受上总是当最后一户,这回说啥我得当一回咱村第386户。”

“2.4万元、3万元、3.6万元……”在前南峪集体账面上,每到年底都会有几笔外人看不懂的资金进账。外人虽看不懂,可大队会计却了然于心。这几笔钱是本该由郭成志领的工资,但他却坚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体。

自从在1986年在镇上当副镇长后,郭成志坚持只领一份工资,额外的工资一分没领过。

不仅如此,他担任村里8家企业的董事长,按规定月工资5000元,他一分钱没领过,全部归了集体,24年粗略计算就是150万元。河南鹤壁一家工业硅厂想聘他当顾问,年薪50万元,被他婉言谢绝。郭成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待遇面前不特殊、好处面前不伸手、经济交往不谋私、制度面前不留情”的诺言。

百年基业:一张蓝图绘到底

“当一任支书,创百年基业”。这是郭成志32岁任村支书伊始默默立下的誓言。这句誓言他默默践行了40年。

每当闲暇之余,郭成志喜欢站在大山的最顶峰,鸟瞰着家乡这派郁郁葱葱、绿洋花海似的景致,脑海里常常回荡着1998年5月,前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这里视察时,对自己说的“这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句话。是啊,前南峪是靠“绿色”起步的,是靠“绿色”致富的,这座“绿色银行”本息滚存将惠及子孙后代。

为适应生态观光旅游的大思路,珍惜青山绿水的前南峪人主动砍掉经营了20多年的4棵“摇钱树”——总投资上千万元的村办树脂厂、化工厂、金属镁厂和金属硅厂,同时新上了食品加工、蜂产品加工、宾馆服务等一批绿色环保企业。

郭成志说,砍掉这些污染企业,村里总收入降低了40%,怎么给老百姓增加收入?投资6000多万元,建立了三星级的宾馆,把煤厂搞成硅加工,利润一年就420万元,宾馆利润一年120万元。

2008年,村里投资建设了两座秸秆气化站,生产的秸秆气就跟天然气一样清洁,通过管道输送到村民家中。“这秸秆气是废物利用生产的,既解决了柴草、树枝乱堆乱放的问题,又无污染,大家都愿意用。”

今年,前南峪村内污水管道与污水处理站接通,汩汩清水从管道内流出。村里投资68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使用了。

起初,群众不习惯住楼房,不习惯用抽水马桶,他们意见很大:“狗长犄角,整洋(羊)式的,这不是有钱没处花吗?”在这种情况下,郭成志先盖了两栋“样板楼”,“样板”了没多长时间,村民就转变了看法,纷纷要求住楼房。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前南峪村投资150万元兴建了文化广场,投资12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完善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活动设施,建起了农村书屋,购置了100多种文体器材和3000多册图书,使农民精神上也富了起来。

“我已经70多岁了,还想再为家乡建设出把力。不干,对不起父老乡亲!”古稀之年的郭成志虽然身子有些瘦弱,但心中仍然有着更多的梦想:“我的目标没有变,我们要让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变成最美、最富的地方。”

【点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南峪47年的治山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惠及子孙后代、造福千秋万代的必然选择。前南峪选择了这一方向和道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郭成志和他带领的团队及村民,无愧于“太行山上新愚公”。 kWW/UOTBVz5DY6ZXt0qie++M9u0qNiSv23y+9pOniZIPybRpvTABqJ5QqPo7O2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