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犁是果园生产中的主要耕地机械。犁的型式很多,其中以铧式犁应用最广,它适用于各种土壤。铧式犁按犁体数分为单铧犁、双铧犁、三铧犁、四铧犁和五铧犁等;按与拖拉机的挂接方式又分为悬挂犁、牵引犁、半悬挂犁和直联式犁。
(一)悬挂犁
犁架的前端与拖拉机悬挂机构连接。犁的起落和耕深调节由拖拉机液压机构操纵;空行时悬挂在拖拉机后面,犁的重量由拖拉机承担。悬挂犁的重量轻,机动灵活,适于果树行间耕作(图2-1)。
图2-1 悬挂犁简图
(二)牵引犁
犁的前端通过牵引装置与拖拉机连接,犁的起落由起落机构控制。空行时犁的重量由犁轮承担。牵引犁的结构比较复杂,耗用钢材多,机组灵活性差。为使树干周围的土壤都能得到耕翻和疏松,一般均在牵引犁上装备偏牵引装置,以满足果园耕地需要。
图2-2 直联式犁
(三)直联式犁
犁的前端通过两根插销与GN121型手扶拖拉机的牵引装置相连接(图2-2)。这种犁耕机组,体积小、机组短、机动灵活性好,耕深可达16~20cm,很适合南方小规模果园的耕作要求。
铧式犁是通用犁,可用于大多数作业条件下耕地,在果树苗圃、果园中也得到广泛使用,其耕深在20~27cm。铧式犁主要由工作部件和辅助部件两部分组成。主铧体是主要的工作部件;辅助部件包括犁架、悬挂架(或牵引装置)、调整机构和限深轮等(图2-3)。
图2-3 悬挂铧式犁
(一)主犁体
主犁体的作用是切割、破碎和翻转土堡。主犁体由犁铧、犁壁、犁柱和犁侧板等组成(图2-4)。
图2-4 主犁体
1. 犁铧 犁铧又称犁铲,其主要作用是入土和切土,并将土堡抬起引向犁壁。犁铧由铧尖、铧翼、铧刃和胫刃等部分组成。工作时,铧尖首先入土,然后胫刃从垂直方向切土并形成沟墙,铧刃从水平方向切土并形成沟底,犁铧把切出的土壤抬开至犁壁。犁铧所承受的土壤阻力约为犁体阻力的一半,极易磨损。犁铧有梯形、凿形和三角形三种(图2-5)。
图2-5 犁铧
(1)梯形犁铧:呈梯形状,铧背后靠近刃口处有加厚备用材料,供铧刃磨损后锻伸使用。适用于较疏松的土壤耕作。
(2)凿形犁铧:铧尖突出如凿,入土性能好,铧尖插入沟底以下10mm,伸入沟墙5mm。适用于黏土或新开垦的果园地耕作。在疏松土壤耕作时,阻力会增大。铧背后刃口处附近有备用钢材,供铧刃磨损后锻伸修复用。
(3)三角形犁铧:呈等腰三角形。有两个刃口,入土性能好,但犁后地沟底不平,沟墙倾斜。手扶拖拉机配套用的直联式犁采用三角形犁铧。
2. 犁壁 位于犁铧的后上方,是一个光滑曲面,起碎土和翻土作用。犁壁由于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整体式、组合式和栅条式三种,而以整体式用得最多。犁壁胫刃部分最易磨损,为了在胫刃磨损后不必更换整块犁壁,将犁壁分成两块,成为组合式犁壁。栅条式犁壁多用于水田或黏重土壤,手扶拖拉机采用栅条式犁壁。
3. 犁侧板 犁侧板又称犁床,位于犁铧后的左侧。工作时,犁侧板沿着沟墙滑动以支持犁体和平衡侧压力,使犁能稳定地工作;犁侧板还有防止沟墙崩塌的作用。犁侧板为长方形,其末端因受压力较大,易于磨损,装有可更换的犁踵。在多铧犁上,只有最后一个犁体的犁侧板上装有犁踵。
4. 犁托和犁柱 犁托的作用是连接犁铧、犁壁、犁侧板和犁柱。犁柱是犁体和犁架的连接件。犁托将犁铧、犁壁、犁侧板连成一体,再与犁柱相连接,犁柱接在犁架上,这样就构成犁的整体。
在黏重土壤或生荒地耕作时,通常在主犁体的前面安装圆犁刀,以切断植被,减少阻力。圆犁刀在耕作中沿垂直方向先行切开土壤,以减少主犁体胫刃的磨损,并压紧沟壁,保证沟壁整齐,防止沟壁塌落。
(二)辅助部件
1. 犁架 犁架是犁的基架,用来安装犁体和其他辅助部件,并向工作部件传递动力。
2. 悬挂装置 悬挂装置由悬挂架和悬挂轴组成,用来与拖拉机的悬挂机构连接。悬挂轴又叫曲拐轴,两端制成相隔180°的曲柄销,作为两个下悬挂点,分别与轮式拖拉机左、右下拉杆相连。在正常耕作时,曲拐轴的右端应向下,左端应向上。当犁由于偏牵引而造成重耕或漏耕时,可以通过手柄转动曲拐轴或直接左右移动曲拐轴进行调节。
3. 限深轮 限深轮的作用是调节耕深。由轮子、调节机构和调节手柄等组成。提升限深轮,则耕深增加;反之,则耕深减少。限深轮只适用于采用高度调节耕深的拖拉机,如果拖拉机采用力调节,应将限深轮拆除或升至最高位置。
(一)安装检查
在使用前,应先对犁的技术状态进行外部检查,以保证耕地质量和作业效率。
1. 犁体检查 犁体表面要求光滑,犁铧与犁壁接缝不应大于1mm。犁壁不应高于犁铧,但犁铧不能高过犁壁2mm。沉头螺钉不得超过工作面,但下凹也不应超过1mm。垂直间隙是指犁侧板的前端与沟底的垂直距离(图2-6)。凿形犁铧为16~9mm,梯形犁铧为10~12mm。水平间隙是指犁侧板前端与沟墙的垂直距离(图2-6),凿形犁铧的水平距离为8~15mm,梯形犁铧为5~10mm。随着铧尖与犁侧板的磨损,间隙会变小。当垂直间隙小于3mm或水平间隙小于1.5mm时,应更换犁铧和犁侧板。
图2-6 犁的安装与调整
2. 总装检查 各部分的螺栓(或螺帽)应拧紧。各调节机构应灵活。各犁体应在同一支撑平面上,高度差不超过5mm,若超过规定值,应检查犁柱和犁架是否变形,如果变形应换修。各犁铧尖应在一直线上,偏差不应超过10mm。各犁体前后距离应符合技术要求,以免造成漏耕或重耕。
(二)悬挂犁的使用调整
1. 耕深调整 耕深调整与拖拉机液压系统的构造有关。液压系统构造不同,耕深调整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1)高度调节法:高度调节法调节耕深是通过限深轮来实现的。使用时,液压操纵手柄放在“浮动”位置。转动限深轮手柄,即可将限深轮升或降。限深轮的下轮缘相对于犁体支撑面高度即为耕深,所以叫高度调节法。由于限深轮在未耕地滚动,悬挂犁可随地面起伏而上下运动,能保持一定耕深。
(2)力调节法:力调节法又叫阻力调节法。有力调节液压系统的悬挂犁机组,调节时将耕深手柄向下推,耕深增大;反之,耕深变小。耕深调好后,应将手柄固定。工作时液压系统根据阻力大小自动调节深浅。阻力大时,犁自动升起一些(耕深小些);反之则自动下降一些,保持犁的阻力基本不变。
(3)位调节法:利用改变位调节操纵手柄的位置来控制农具与拖拉机的相对位置,进行农具升降和深浅调整。此法限于地面平坦、土壤比阻变化不大的田块中使用。
2. 犁架水平调整 耕地时,犁架必须保持前后、左右呈水平状态,才能保证前后犁耕深一致。
(1)纵向水平调整:可通过拖拉机悬挂机构的上拉杆来调节;若前犁浅、后犁深,可缩短上拉杆;反之,则伸长上拉杆。
(2)左右横向水平调节:可通过拖拉机悬挂机构右提升杆的长短来调节。伸长或缩短右提升杆,使右边耕深变深或变浅。
3. 入土角调整(图2-7) 犁的入土角是犁开始入土时犁的支撑面与地面的夹角,一般为3°~5°。当犁达到规定耕深时,犁的支撑面应保持水平。若犁不入土,可通过缩短上拉杆的长度以增大入土角。但缩短上拉杆会影响前后犁的耕深一致性,因此调节上拉杆时,应两者兼顾,在达到耕深一致的前提下,应尽量增大入土角,以增强入土性能,缩短入土行程,减小地头长度,提高耕地质量。
图2-7 犁的入土调整
4. 耕幅调整 犁的耕宽由犁体数和单犁体耕宽所决定。IL-525型悬挂铧式犁,其单个犁体耕宽为25cm。但在实际耕作时,犁的耕宽往往发生变化,造成漏耕和重耕,发生漏耕的表象是犁的实际耕宽大于设计总耕宽,发生重耕的表象是犁的实际耕宽小于设计总耕宽。所谓犁的耕宽调整,就是改变第一犁体的实际耕宽,使之符合设计所规定的尺寸。只有当第一犁体的实际耕宽达到正确的尺寸时,才能使犁的总耕宽达到设计要求。当犁绕拖拉机顺时针偏转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总耕宽增加了,但犁体间却存在着漏耕;反之,就存在着重耕。第一犁体漏耕或重耕的主要原因是犁相对于拖拉机的横向位置配合不当,可以通过转动耕宽调节手柄来调节。调整的具体方法是:
(1)当第一犁体发生漏耕,造成总耕宽增加时,应转动耕宽调节手柄,使曲拐轴发生转动,右曲拐轴转向前方,左曲拐轴转向后方,此时,应能观察到犁铧尖相对于拖拉机作顺时针转动,实际效果是使犁铧尖相对于犁侧板向已耕地方向作一定偏转。这样调节后,犁在工作时,犁侧板比原先有较多的压入沟墙量,因而产生额外的沟墙反力作用在犁侧板上,打破了原先造成漏耕的平衡力系,该反力在犁的前行过程中推动犁侧板使犁绕拖拉机作逆时针转动,随着转动,犁侧板压入量逐渐减少,沟壁作用于犁侧板的反力也逐渐减少,直到建立新的平衡。在此新平衡力系的作用下,犁的漏耕得以消减。
(2)当第一犁体发生重耕,造成总耕宽减少时,应按照与漏耕调整相反的方法调整,以消减重耕。
(3)应根据具体情况,反复调整,使第一犁体不漏耕、不重耕。由此可见,耕宽调整完全是依靠增减犁侧板相对于沟墙的反力,并由犁相对于拖拉机作转动而达到的,在悬挂机构下拉杆限位链已呈拉紧状态下,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调整耕宽。
另外,横向移动悬挂轴也可达到消除重耕和漏耕的目的。当将悬挂轴向右横移,即向已耕地横移时,可消除漏耕;当将悬挂轴向左横移,即向未耕地横移时,可消除重耕。
5. 偏牵引调整 当机组存在着偏转力矩,并使拖拉机产生自动摆头的情况,称为偏牵引现象。调整偏牵引是通过调节下悬挂点相对犁架的位置来实现的。当拖拉机发生向右偏转现象时,应将左下悬挂点沿横向向右平移一些;当拖拉机发生向左偏转现象时,应将右下悬挂点向左平移一些。但当左下悬挂点横移后,就会引起犁体间的重耕或漏耕,所以必须根据情况转动耕宽以调节手柄,以保持耕宽不变。
综上所述,横移悬挂轴(或左下悬挂点)不仅是调节耕宽的一种方法,也是调节偏牵引的方法。这两种调整在实践中的配合方法是:在试耕调整时,首先转动耕宽调节手柄使耕宽符合要求。此后,若发现偏牵引现象严重,拖拉机操向困难,再通过横移下悬挂点来克服,同时进行相应的耕宽调整,经反复调整才能达到耕宽合适而又无偏牵引现象的状态。
6. 正位调整 正位调整的目的是保持犁体正向前进。如果在工作中犁体偏斜前进,造成阻力增加,耕作质量恶化时,就应进行正位调节,犁的正位调节应根据犁体偏斜的原因来进行。如果是由于牵引线过于偏斜,应适当改变牵引线的方向,以改善犁的工作状况。如果是因为土壤过于松软,犁侧板压入沟墙过深而造成偏牵引,就应加长犁侧板以增加犁侧板和沟墙的接触面积,或在犁侧板与犁托间放置垫片,以增大犁侧板与前进方向的偏角,使犁体走正。
(三)直联式手扶拖拉机犁的使用调整
以栅条(图2-8)型手拖犁为例介绍其调整方法。
图2-8 栅条犁
1. 耕深调节 一般通过改变犁的入土角达到。调节时转动耕深调节手柄,使后犁柱尾部向上或向下移动。尾部向上抬,犁尖朝下,耕深增加;尾部向下移,犁尖向上,耕深减少。
2. 前后犁耕深一致性调整 耕作时,犁和拖拉机成刚性连接,在耕作过程中,拖拉机一只轮子在已耕好的地沟里,另一只轮子在未耕地上,因此犁和拖拉机成倾斜状态,造成前后犁耕深不一致,形成沟底不平。另外,前后犁耕深不一致,会引起机组走偏;一般是前犁太深,机组向右走偏;后犁太深,机组向左走偏。因此,必须进行耕深一致性调节。调节时,先松开前犁柱托架上的锁紧螺母,再转动前犁耕深调节手柄,使前犁体上升或下降。前犁体上升,前犁耕深变浅;前犁体下降,前犁耕深变深。调节合适后再拧定锁紧螺母。
3. 机组直线行驶性调节 当机组进行犁耕作业时,一般情况下左右调节螺钉与连接头间的间隙为1~1.5mm(图2-9)。间隙过小或过大均不合适。但当耕第一犁和第二犁时,或是耕有些弯曲的带状田时,为随时可以修正耕作方向,可将这个间隙适当放大。正常耕作时,实际上应把机组调节得有略向左偏走(未耕地一边)的趋势,这样拖拉机的右轮在犁沟行走时能贴着沟墙前进,既不会爬上沟墙,也不会向已耕地偏走,保持直线行走。当发现机组向右偏行,应调长右边调节螺钉(间隙减小),相应地缩短左边调节螺钉(间隙变大);当发现机组向左偏行,应调长左边调节螺钉,缩短右边调节螺钉。调节方法是:松开调节螺钉上的锁紧螺母,再转动调节螺钉,调节合适后,再拧定锁紧螺母。
图2-9 直线行驶性调节
4. 耕宽调节 为充分发挥机组耕作效率,在拖拉机动力许可和不造成漏耕的前提下,可适当调大幅宽。土壤松软,耕幅可调大;土壤坚硬,耕幅应调小。调节方法是:松开横梁上的锁紧螺钉,将门形卡向内移动,前犁也随之向内移动,耕幅减小;门形卡向外移动,前犁也随之向外移动,耕幅变大。调整合适后再拧定锁紧螺钉。
5. 偏耕调节 一般情况下偏移手柄应放在齿板中间位置。当耕到地边,为减少残留地边和适应不同轮距拖拉机耕作,可压下偏移手柄向左或向右移动,使手柄前面的方形块嵌入齿板的右面或左面齿槽中,犁也就跟着向左或向右偏移达到偏耕的目的。应注意,犁偏耕后,耕作中机组易走偏,应小心操作,并适当调整机组直线行驶性能。
6. 犁体曲面的调整 为适应不同田块需要,犁体曲面是可以调整的。改变犁壁连接盘上部调节支架插销的位置,以及犁壁调节支架上部长孔在犁柱上的位置,如图2-10所示,可以得到三种犁体曲面。
图2-10 三种不同犁体曲面
(1)犁柱上固定螺钉处于长孔左端(按机组前进方向),插销在下部3个孔中的最右边孔(图2-10a),这时犁体曲面呈窜垡型,犁的窜垡性能好,断条架空性好,有利于晒垡,适合于土壤含水量高的果园耕作。
(2)将螺钉固定于中间,插销也在中间孔中(图2-10b),犁体曲面呈通用型,一般土壤情况下比较常用。
(3)固定螺钉处于最右端,插销在最左边孔中(图2-10c),这时犁体曲面呈翻堡型,曲面扭曲大,翻土性能好,有利于覆盖绿肥、杂面。这种犁体曲面较适合于种植绿草的果园中耕地。
必须注意,前后犁的犁体曲面要调整一致。且在调整后,机组直线行走性能会受到影响,也应作相应调整。
(一)犁耕作业方法
1. 犁耕机组的行走方法 一般铧式犁(除双向铧外)都是向右侧翻土,所以机组耕地时都采用回形作业方法,常用的行走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内翻法:机组先从地块中心线左侧开犁,耕到地头起犁,按顺时针方向转弯,在中心线右侧回犁,依次耕回。犁耕后,地块两边留有耕沟,地块中间形成一条垄台,该法又称为闭垄法,适合于小地块或中间低洼的果园耕地(图2-11a)。
(2)外翻法:机组先从地块右侧开犁,耕到地头起犁,按逆时针方向转弯到地块左侧回犁,依次耕完,耕完后在地块中间形成一条耕沟,所以该法又叫开垄法。它适用于中间较高的地块(图2-11b)。
(3)套耕法:采用外翻法或内翻法耕地时,机组在地头转弯较多,操作不便,空行程多,耕作效率不高。大块地采用套耕法可以避免转弯,便于操作,减少地头宽度,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套耕法是把耕地划为4个小区,机组先由第一小区右侧入犁,从第三小区左侧回犁,采用内翻法耕完第一、第三小区,然后再用内翻法绕第三小区耕完第二、第四小区(图2-11c)。
图2-11 耕地方法
(4)不规则地块的耕法:在实际耕地时,常遇到一些不规则地块,应根据地块具体形状采取不同的耕法。
①三角形地耕法(图2-12a)。一般采用外翻法,耕前应在三角形的中线两侧留出回转地带,在回转地带两侧插上标杆。机组先从右边入犁,耕到回转地带起犁,再转到左边落犁,最后耕中间剩下的回转地带和底边的地头。该耕法在中间有墒沟,要注意收墒。
②梯形地耕法(图2-12b)。一般梯形地块可看做是砍去顶尖的三角形,应按上述三角形耕法操作。如果梯形地块较大,也可以把它划为长方形和三角形分别耕翻,先用内翻法耕完长方形,再用外翻法耕完三角形。
③刀把地和长短地耕法(图2-12c)。根据地块的形状,可以划分成两块地,分别耕翻。
图2-12 特殊地块耕法
2. 耕地头线 开墒机组进入地块后,首先要根据标杆耕出一端的地头线,另一端的地头线随机组开墒过去后再耕。耕地头线不仅便于犁的起落操作,而且使犁更易入土,提高耕作质量。在土壤干硬的情况下,地头线可耕深一些;反之,可耕浅一些。
耕第一犁叫做开墒。开墒的好坏对作业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开墒时拖拉机要走得慢一些,精力集中看标杆,要走正走直。如果开墒弯曲不直,就会引起耕地宽幅不一致,或者留下三角形地块,造成许多麻烦。开墒前,要将第一犁调浅约半个耕深,如果需要耕后地形成中间高的垄形地,采用外翻法开墒要选在垄脊处;采用内翻法开墒要选在垄沟处。如果希望耕后地块平整,应采用双开墒法(图2-13),即从地块中心用外翻法向两边各耕一犁,然后再用内翻法重耕一犁来填平中间的墒沟,以后继续用内翻法耕地。用该法耕地后不漏耕,地表平整,缺点是开墒处作物的残茬和杂草显得较多。
图2-13 双开墒法
3. 入墒与接墒 开墒以后机组转入正常作业,此时应将第一犁调回正常位置,使犁在耕作中处于水平状态,保证耕深一致。
(1)入墒机组每完成一个行程的耕翻以后,在地头回转进入另一个行程耕作叫做入墒。入墒前必须把机组摆正,才能保证耕作质量,如果机组未摆正而导致过早入墒,会在右侧产生漏耕;若入墒过迟,会在左侧产生漏耕。
(2)接墒机组沿前一行程的犁沟耕作,新耕的土壤与已耕的土壤接合叫做接墒。正确的接墒,应使第一犁始终满幅工作,保持地面平整。若第一犁耕幅不足,耕后地表会出现凹陷;若第一犁耕幅过大,会形成耕不透而出现地表凸起,两者都影响耕地质量。
4. 耕地头与收墒
(1)地头的耕法:地块耕完后,应根据留下地头的情况来确定耕翻的方法。
对于没有地边线的地头,当地边较长时,一般采用内翻法或外翻法单独耕地头,转弯时到已耕地中呈歪“g”字形。这种方法在带头留有沟和垄,机组转弯不方便。当地边较短时可采用倒退移行的办法耕地头,每次耕翻后起犁,倒车空行回去,然后接前犁行程耕翻。这样可减少地头和垄,机组不用拐弯,空行程也不一定比转弯时多。
对于有地边线的地头宜采用联耕法。在耕完主要耕区后,可绕已耕地再将地头处和两侧的地边一起回转翻耕,必须在每次耕到四角处时起犁转弯。用该法可以做到内耕接垄、外耕到边,耕后地表平整,不破坏已耕地的质量。
(2)收墒:最后一犁会产生犁沟,会对后继作业有影响,常需用人力来填平。为使墒沟较小,地表较平,应注意收墒的方法。采用内翻法时,墒沟留在地边,易掌握,只需在最后一犁收墒时稍微耕浅一点即可。采用外翻法收墒较为困难,收不好会在地中间留下一条大沟,应适当将犁的耕深调浅一点,耕完最后一犁再回耕一次,这样留沟较小,地表较平。
5. 犁耕前的田间准备工作 耕前应到现场查看地块大小、地面形状、坡度变化及有无障碍物等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田间准备工作。
(1)对于能清除的障碍物要清除,如石块、沟、埂等;对于不能清除的障碍物,如水井、石碑、喷灌用竖管等,应做出标记,作业时要留心注意,以免损坏机具。
(2)根据地面的形状和坡度大小确定耕地方向,对于长短边相差较大的地块,为提高作业效率,一般应顺着地块的长边耕作。对于坡地,应根据土壤渗水情况、坡度大小,选择横坡向或斜坡向耕作。
(3)根据地块的大小、形状和耕地方向划分耕作小区,机组在大块地上耕作应划分为几个小区,每个小区要规划成长方形,一般长宽比为4~8较合适。长地块小区可宽些,短地块小区可窄些。
(4)确定开墒线、地头线和地边线位置并插上标记。开墒线是为了使机组采用内翻法时第一犁走正走直,在与小区中线偏半个耕幅处,沿机组行走方向插上标杆。地头线作为起落犁的标志,可使地头耕翻整齐,便于机组转弯时操作,地头线要与地边平行,使地头宽度保持一致,以减少耕地时留边留角,具体宽度大小与机组的转弯半径有关。地边线是在采用内翻法或套耕法耕作时,为减少机组空行,便于把地头和地边一起联耕而留设的,地边线与地头线应同宽,并插上标杆。
(三)犁耕作业注意事项
犁耕作业中,为保证耕地质量和安全生产,应注意以下事项:
(1)开墒后,右驱动轮入沟,必须对犁进行水平调整,以保证耕后地表平整、覆盖严密。
(2)耕地速度要因地制宜,一般土壤可用2挡或3挡工作,土壤坚硬可用慢挡工作,但不可用慢挡进行超负荷工作。
(3)耕地时如临时遇到特大阻力,驱动轮打滑不能前行,应将犁稍稍提起,待通过该地段后再恢复原来的耕深。
(4)对于手扶拖拉机,在犁耕中若发生偏斜应该用手推拉扶把,尽可能不要用捏转向手柄的方法保持直线行驶,否则会产生打滑,甚至陷车。
(5)耕到地头时,先减小油门,再升犁转弯;转弯后轮子入沟再落犁,加大油门耕作;禁止在犁未升起时转弯。
(6)倒车时,必须将犁升至最高位置,以免损坏犁铧或其他部件。
(7)机组在田间移动时,一般应使用低速、低挡。在道路上运输时,应将犁升到最高位置。
(8)一切保养、调整和故障排除,都必须在停车、落犁的情况下进行,防止任何事故的发生。
(一)犁的型号
犁的型号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数字表示如下:
(二)犁的维护保养
犁的维护保养是延长犁的寿命,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其维护保养要点如下:
(1)及时清除黏附在犁体上的泥土和杂草;每次耕作前,应对润滑处加润滑油。
(2)每次作业完毕,应检查各零部件的紧固状态,拧紧所有松动的螺母、螺栓。
(3)每工作60~100h后,需做定期保养。主要包括检查犁铧、犁壁和犁侧板的磨损情况,磨损严重的应及时换修,犁铧刃厚超过2mm须更换或磨刃;润滑犁的轴承和调节机构,须调整间隙。
(4)保管存放前,除进行保养外,还应将整台犁清洗干净,犁铧、犁壁、犁侧板和丝杆应涂防护油并贴纸,放置于地势较高处或机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