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玉米

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及其他旱谷地区的主要粮食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但玉米病虫害在各种植地区每年都发生严重,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玉米病害

全世界玉米病害有80多种,我国有30多种。目前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霉叶斑病、灰斑病、病毒病、茎腐病、纹枯病等,有些地区霜霉病、黑粉病等发生严重,以上病害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后期,尤其是在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子粒。叶片发病后,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田间)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一般长5~10厘米,宽1~2厘米,有时可长达20厘米以上,宽可超过3厘米。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苞叶和子粒发病,病斑也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玉米大斑病在田间的发病往往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在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出现梭形大斑(一般长度为10厘米左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状物出现。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主要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适当早播以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应注意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防治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10%世高、70%代森锰锌、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新星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子粒。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初为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在不同品种叶片上病斑分三种类型:

(1)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

(2)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3)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13·一般不扩展。

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有黄色(颜色或深或浅)的小病斑(一般长度不会超过2厘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层。

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并做好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

(3)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及时打除底叶消灭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大流行年份的补救措施,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10%世高、50%扑海因、50%菌核净、75%粉锈宁、77%可杀得、12.5%的速保利和45%大生等。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3.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是河北省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病斑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在感病品种上,一旦被病原菌侵染,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叶片快速干枯。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中耕除草,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促使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

(2)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12.5%禾果利粉剂等。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剂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以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喷药间隔期为7天左右,连喷施2~3次。喷施时注意着药均匀,喷后6小时内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4.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6~7叶期就开始表现症状,如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株形弯曲,第5叶以上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但大多品种或自交系苗期症状并不明显,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如病株雌穗短小,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丝状物在黑粉飞散后才显露,故称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也有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苞,外包白膜,当膜破裂后,才露出黑粉。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长、大而多,呈多叶状。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轮作,根据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实行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轮作。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避免不适宜的早播。提高播种质量,促使种子早发芽。

(3)拔除病株减少菌量,根据苗期的发病症状,结合定苗和田间除草及时铲除病苗或可疑病株。在植株病症显现后,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铲除病株或病穗。

(4)药剂处理。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好。常用药剂有17%三唑醇拌种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12.5%氰菌唑乳油100毫升加水8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千克,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风干后播种;2%立克秀粉剂2克加水1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千克,风干后播种。在使用时不得任意加大药量,以免造成药害。

5.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曲折,呈各种畸形。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2)加强农业防治。减少菌源因地制宜合理轮作,避免多年连作,根据病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的特点,可以采用3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品种轮换也能起到一定防治作用,避免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多次侵染。适时播种,播种时深浅适宜,促苗早发,减少感染机会。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增强品种抗性。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感病阶段,保证水分供应。田间出现病株时,前期及时拔除,带离田间深埋,后期及早割除菌瘿,以减少当年的再侵染菌源及次年的菌源。

(3)药剂防治。带菌种子是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尤其是远距离的传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不仅能抑制种子所带病源菌,对种子萌发时,土壤带菌的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目前生产应用的包衣剂和拌种剂种类很多,应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剂,如20%辛酮种衣剂,在重病区注意在药剂中适当增加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粉剂,以增强防治效果。

6.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以苗期受害最重。5~6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又称脉突;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雌穗也基本不能结实。玉米粗缩病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寄主范围广泛,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没有发现对粗缩病免疫的品种,抗病品种也少,生产上有较耐病的品种。

(2)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期播种,避开5月中下旬灰飞虱传毒高峰。

(3)预防措施。改套种为纯作,并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杂草减少侵染来源。用呋喃丹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对早播玉米,于出苗前和出苗后分别2次喷洒杀虫剂,如抗蚜威、氧化乐果等。另外还可喷洒植病灵、83-增抗剂、菌毒清等药剂,这些药剂应早喷,如出苗后,主要作用是促幼苗生长迅速,减轻发病。

(二)玉米虫害

1. 黏虫 黏虫是一类间隙性猖獗危害的害虫,是玉米上的一个重要的害虫,造成减产5%~20%。成虫飞翔力很强,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成虫白天多隐蔽于草丛、作物植株、秸秆堆等阴凉环境,傍晚出来取食、交配。成虫对糖、酒、醋混合液的趋性极强,有飞向枯黄的叶上产卵的习性,因而卵大多产在枯黄的干叶尖上。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把大面积作物叶片食光,并可咬断穗茎,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

(1)诱杀成虫。成虫对糖、醋和发酵的糖浆趋性很强,夜出活动,趋光性强。可利用黑光灯、糖浆液诱杀。黑光灯诱虫可在成虫发生期,每3~5公顷地块设40瓦黑光灯一支,高于苗株30厘米,灯下放一水盆,再加煤油漂浮水面,晚上开灯诱集,清晨捞出死虫并扑打没落水中的活虫;糖醋液诱杀成虫,诱液中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再加入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入盆内,每天傍晚置于田间距地面1米处,次日早晨取回诱盆并加盖,以防诱液蒸发。2~3天加一次诱液,5天换一次诱液。

(2)草把诱卵。把稻草松散地捆成65厘米长,直径10厘米的小把,插于玉米或水稻田间,高于植株。5~7天换一次,换下的草把要烧掉,把糖醋液喷在草把上效果更好。凡是诱蛾、诱卵的糖醋盆、草把附近,每隔7天喷一次药,把产出的卵所孵化出的幼虫杀死。

(3)药剂防治。在大发生时,可在傍晚用敌百虫加细土或草木灰拌成毒土撒施;一般发生年份,在三龄幼虫高峰期可用药剂喷雾防治,常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50%敌敌畏乳油、25%灭幼脲胶悬剂等。

2. 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茎虫,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它不仅繁殖快,而且危害时间长。防治玉米螟除在玉米生长期防治以外,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及其越冬规律,冬季防治效果也比较好,可以减少越冬基数,能大大减轻来年玉米遭玉米螟的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治措施:

(1)处理好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用铡刀铡碎后,与农家肥一起混合沤制发酵,充分腐熟,以杀死虫卵;对遭受虫害比较重的玉米秸秆,要及时清除集中烧毁掉,在冬季要及时将田间的杂草、杂物清除,及时脱粒玉米棒,特别是有害虫的玉米棒,更需及时脱粒后把玉米心处理掉。

(2)性诱剂诱杀。在麦田、大豆田、玉米田周围的荒地等玉米螟交尾的主要场所,每公顷设置15个诱捕器。

(3)黑光灯防治。在玉米主产区距房屋15米以上的开阔地,按16公顷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下设药池,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诱杀。

(4)化学防治:

①玉米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混细土配成毒土,每株2克撒入心叶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每株1克撒入心叶或3%呋喃丹颗粒剂。

②玉米穗期药剂保护。药液灌注雄穗、常用药剂有18%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50%乙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

③药液点花丝。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装入带细塑料管的瓶中,在玉米授粉结束而幼虫尚未集中花丝危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熏杀幼虫。

3.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在玉米苗期群集在心叶内,刺吸危害。随着植株生长集中在新生的叶片危害。孕穗期多密集在剑叶内和叶鞘上危害。边吸食玉米汁液,边排泄大量密露,覆盖叶面上的密露影响光合作用,易引起真菌寄生,被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产量下降。玉米蚜虫危害高峰期是在玉米孕穗期,喷药防治比较困难,干旱年危害损失较大。

防治措施:

(1)“毒麦秆”插入心叶熏蒸蚜虫。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此时为玉米蚜发生的初盛期),用40%氧化乐果乳剂和80%敌敌畏各0.5千克,对水50千克,配制成高浓度药液,再将剪成8厘米左右长的麦秸放入药液中浸泡1小时便制成“毒麦秆”,取出后每株玉米心叶内插入3根“毒麦秆”,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2)药剂涂茎法防治玉米蚜虫。在玉米蚜虫发生初盛期,采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倍液用毛笔或棉絮蘸药液涂抹在玉米果穗以上1~2节上,每株玉米涂药宽为7~10厘米。平均防效达95%以上。

这两种防治玉米蚜虫的方法,不仅简便易行、省工省药,工效高、效果好,而且有利于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蚜虫天敌,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能兼治玉米钻心虫、红蜘蛛、金龟甲等多种害虫。

(3)喷雾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100克、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毫升,加水40~50千克喷雾。

4. 蛴螬 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成虫白天潜伏土中,傍晚出土活动、取食交配,黎明又回到土中。有假死性和较强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更强。蛴螬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危害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取食须根和主根,虫量多时可成片将须根吃光,造成地上部枯黄,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

(1)要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减轻蛴螬危害,玉米、大豆收获后,秋播整地时,在犁后拾虫,既可减轻对麦子的危害,又可减少来年虫量。

(2)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成虫盛发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250克对20~25千克干细土撒施,并浅锄入土内,可有效毒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在7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大部分幼虫处于1龄期时,用75%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40%乐果1000倍液灌根、8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也可用米乐尔或乐斯本进行灌根。

5. 地老虎 地老虎俗称土蚕、切根虫、夜盗虫,是春播作物幼苗期常见的重要害虫,发生量大时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防治措施:

(1)叶诱杀法。地老虎幼虫对泡桐树叶具有趋性,发现作物受害时,可取较老的泡桐树叶,用清水浸湿后于傍晚放在田间,每5~8平方米放置1片,第二天一早掀开树叶捉拿幼虫,效果很好;若将泡桐树叶先放入90%晶体敌百虫150倍液中浸透,再放到田间,可将地老虎幼虫直接杀死,药效持续7天左右。

(2)堆草诱捕法。幼虫超过3龄后,抗药力增强,地面喷药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可采用堆草法诱捕,即傍晚将鲜草均匀地堆放在田间,每6~7平方米1堆,每堆面积约0.1平方米,第二天清晨翻开草堆捕杀虫,如此连续5~10天,即可将大部分幼虫杀死。草堆一般每隔3~4天更换一次;经日晒干枯后可泼些清水,以提高诱集效果。

(3)毒草诱杀法。每亩用鲜杂草30~40千克,先剪成2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拌入90%晶体敌百虫50克或2.5%敌百虫粉剂50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施,均有良好效果。

(4)毒饵诱杀法。取90%晶体敌百虫1千克,先用少量热水化开后再加水10千克,均匀地喷洒在100千克炒香的饼粉或麦麸上,拌匀后于傍晚顺垄撒在作物根部,每亩5千克左右,效果很好。

(5)利用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和对糖醋液的特殊嗜好,在田间设醋液盆和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

(6)化学防治。对3龄前的地老虎幼虫,可用2.5%敌杀死1000倍液喷洒,或用2.5%敌百虫粉剂1.5~2千克加10千克细土拌匀撒在植株周围。对虫龄大的幼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的1000倍液灌根。 2BXeFhUZtrXEf4dbEacJTAshUEfKXYa9L4D4THcPbJBw9G4nEPT1vhdMQghxXL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