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出生时,任姓已是当地大族。全村除一户别姓,全都姓任。先生祖父辈,四兄弟没有分家,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大家庭。这个大族大家带给先生的,并不是荣耀和风光。先生曾经说过,在这样的大家庭里,财产是共有的,收入都要交公,然后统一分配,然而分配几乎是没有公平的。因为分配原则不是按劳取酬,也不论人品好坏,倒常常是老实人吃亏。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却在勾心斗角。先生的父亲任箫亭,在这个大家庭里就是个受气的角色,于是离开这个家庭,投考了保定军校。他1914年入学,为二期步科生,晚于唐生智、李品仙(一期),早于张治中(三期)、傅作义(四期),同期有熊式辉、刘峙、陈铭枢等。
任箫亭1916年军校毕业,在山东新军任连长,1917年在山东省第六混成旅任营长。10年后,任陆军48师142旅团长。又10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任142旅旅长。1937年末,该旅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次年,即1938年5月11日至14日,该旅在安徽合肥东乡阻击战中与日军激战三天多,伤亡惨重。不久,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部队伤亡殆尽。由于该部非蒋氏中央嫡系,不久即被取消番号。
1940年,任箫亭被委任了一个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的虚衔。1941年,大约因其为人正直,被委任为军法总监部西北办事处少将处长。当时西北军政长官是胡宗南,其部下违犯军纪,常常被蒋介石写条子保释。任箫亭无法履行职责,遂于1943年辞去军职,租种了西安东关道教八仙庵的土地,种果树,养奶羊,出卖水果、羊奶,维持生计,偶尔也卖点字画,贴补家用。依照相关的政策,经济地位改变三年以后,就可以改变阶级成分。1949年全国解放时,任箫亭做佃农已有六七年,被定为城市贫民。1952年,他参加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从1962年到1976年去世,担任西安市碑林区政协委员。
先生曾谈及他的父亲说,当兵的都爱枪,特别爱好枪。但是他父亲得到了好枪,都先发给直接参与作战的基层部队。他自己,包括他身边的警卫人员,都没有什么好枪。警卫人员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好枪?他说,等到你们需要用枪的时候,就糟糕了。
一个对部下宽厚的军人,很难会逢迎、巴结上司,这当是他升迁很慢的原因。而他后来终于辞职,也充分说明他勤于谋事而拙于谋身的品格。
先生也曾谈及他父亲辞职后的生活,说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天天背着一个帆布褡裢,挨家挨户送羊奶,这是一个有所不为的狷者的形象。
“有所不为”一词出于《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即“中道”,就是行为合乎道,这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如果遇不到,那么,还有两种人,也是可以做朋友的。一是“狂者”,其特点是“进取”;二是“狷者”,“有所不为”,即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生在世,个人的力量很小。许多情况下,大势所趋,个人很难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至少要保持一个原则,就是要有一条做人的底线,不能越过。先生的父亲作为一个曾经的国民党将军,旧部老友,总会有一些,只要稍微肯妥协,总会有一碗轻松饭吃,而不至于天天背着褡裢挨家挨户地送羊奶,但是他没有。
从古到今,在所谓高人隐士的队伍中,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和这些人相比,任箫亭的事迹可能算不得什么。但那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不向恶势力妥协、不与恶势力合作的精神,却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