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有学者提出,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担心,这与我们的核心价值有关。说到“中国崩溃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言论较有代表性,她曾预言中国改革不会成功,在她看来,中国缺乏引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言外之意,由于中国缺少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因而必然导致崩溃;前两年,曾有一个冠以希拉里之名的“预言”引发轩然大波:“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全民唯一的崇拜就是权力和金钱……这个国家不可能崛起。”并称,20年后中国会是最穷国家。一时间,心痛、愤怒、附和、反驳……各种论调交织出现。后来,也有人辟谣。且不论真伪,这让我们更加深思核心价值观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美国某著名的智库人物也曾明确说,中国若是硬实力崛起,美国十分欢迎,但中国若是软实力崛起,中美两国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冲突。至于说“中国发展不确定论”,不外乎也是认为中国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摸着石头过河”,让人把握不定其发展走向。还有人将“中国特色”定性为“特殊主义”,认为“中国特色”放弃了普适性的目标和标准,并指责中国发展离开了人类文明大道,另搞一套。如此这些担心、指责和争论,说到底,无疑都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争论,是围绕中国发展道路的争论。您怎么看?
教授: 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我们经常说国际上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激荡”这个词很到位。激荡说明什么呢?说明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很不一样,存在着冲突、摩擦、交汇。如果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一样的话,那就不会激荡了;如果彼此之间的利益能够井水不犯河水,那么思想文化也激荡不起来。只有各国并存于同一个舞台上,又有不同的力量、不同的方面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剧烈激荡。
在这个相互激荡交织的思想观念格局中,每一种东西、每一种思想都带有自身的能量。每一种观点、每一个国家的代表思想都有强大的能量,都想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据主流。激荡里面有冲突,也有渗透和融合。人的思想就像大海一样,特别丰富多样,所谓波涛汹涌,是一种动态的呈现。就像在大海里波浪一浪接一浪,你很难分得清哪个浪头是自家阵营的。但稍不留意,一个浪头可能就覆盖了你的船只。因此,在这样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思想世界里,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世界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商品的市场,还是一个思想文化、政治文明的市场,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市场,还是各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彼此较量的市场。
因为中国自身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西方世界,因此受到了很多质疑与挑战。这些质疑部分基于不理解和误解,很大程度上也基于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恶意诋毁。因此,西方世界越是指责我们是“发展不确定论”,没有自己的明确价值观,我们越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予以有力回应。
记者: 但这些带有明显敌对色彩的论调,是否也值得我们警醒、反思?
教授: 可以说,这些论调中一些语句,指出的一些现象,也的确打到了我们的“痛点”上,发人深省。说整个中国“信仰缺失、金钱崇拜”无疑是荒谬的,但在今天社会转型、全球化程度加剧的现实面前,我们确确实实也有金钱崇拜、权力崇拜、道德冷漠等“病灶”存在。面对西方社会的指责和攻击,我们不能简单反驳、一一否认就完了,还应该好好地思考和改进。这也正好反过来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特别应该展现出自己应有的形象,以强有力的价值观抵御西方的强势价值观。这就特别凸显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所以,我认为可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简单概括为两句话:从国外这个角度讲,是为了抵御和化解国外强势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冲击、渗透;从国内的角度讲,提出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引领和协调多样化的价值观。应该说,抵御国外强势价值观的任务相当严峻。不可否认,现在国际各种思想对我们的渗透已经相当严重,这些价值观常常以很极端的形式出现在我们国内,并寻找和培植了一批代言人,调动不良思潮,随意攻击中国。因此,从国际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非常必要。
记者: 要赢得世界的尊重与理解,需要自身真诚努力。可今天我们国人展现在世界面前的精神风貌并非很好,这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国外的形象声誉?
教授: 中国游客是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名片”。中国在世界上的出场不应该只拿着两手钞票,更应该带去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文明言行。否则,如同暴发户穿着不合身的西服、卷着裤管拿着钱去了,虽然有钱,但人家仍然对你的文明素质表示怀疑。
所以说,中国在国际上的出场应该体现大国的风度,文明古国的风度,强盛国家的风度,社会主义国家的风度。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的素质理应更高。中国在国际上出场,不能光带着钱去,更要带去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作用是什么呢?有时候你一个微笑就把别人征服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在国际上出场应该递出这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