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建朝、姜苑三位同行利用自己的业务特长,编撰了《赵国钱币》一书。看到这本渗透着作者心血的沉甸甸的书稿,我在内心分享着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我曾经对钱币的收藏有过浓厚的兴趣,周末时常到古城邮局前的古币摊上淘宝。后来仿古钱币大量出现,我的兴趣转移到了其他方面,但仍割舍不下对古钱币的情缘。他们在编撰此书时,我与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
商周的青铜铸造技术成熟后,中国货币开始迈向金属铸币的阶段。公元前524年,东周景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铸造出了大面值的“布币”。他以当时称之为“镈”的农具为原形制成钱币。由于“镈”与“布”读音相通,人们就将这种钱币通称为布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关系活跃起来,铸币量激增,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货币流通的高潮。许多大城市都设立了货币铸造点,因此各地货币品种繁多,并呈现出地域性特色。从已出土的战国货币来看,达几百种之多。从其造型上划分:铲币,流通于三晋等国;刀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 ;到战国后期逐渐统一到方孔圆形币上。
赵国商品经济繁荣昌盛,很快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赵国社会稳定,生产力发达,冶铁业、铸铜业、制陶业、酿酒业等手工业生产已成为赵国社会经济的支柱,商业贸易呈现出繁荣景象。随着商业市场的发展,铜铸布币广泛流通于市场,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和流通体系。其布币的形制有尖足布、方足布和圆足布。布币面有钱文,多记地名,从出土资料看,有三十余座大小城邑都铸有货币。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在都市经济的推动下,商品交流日趋活跃,商人往来穿梭,货畅其流,成为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并逐渐成为黄河以北,包括现在山西大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内蒙、山东、河南区域内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赵国除邯郸外,还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其中蔺、离石两城是赵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赵国重要的铸币城市。赵国著名的铸币城市还有武安、中阳、中都等,它们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城市商业繁荣的集中体现。
当我们还处于对赵国货币的零星认识时,《赵国货币》一书,较为全面地把赵国货币的铸行年代、形制特征、流通区域、钱文及数目字等诸内容一一介绍给读者,为我们研究赵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社会状况等,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带我们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赵文化带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