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及“特色”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在这一基本问题上当前仍然存在着诸多模糊甚至混乱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30多年来,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也经历了一个演变、拓展和升华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概念到实践到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及拓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启动的改革,最初设想是在坚持已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不动、基本模式不变,但要有中国的特点。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维持社会主义已有框架、模式的前提下立论的,偏重的是“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只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修饰和限定。十二大之后,邓小平在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也频繁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如1984年5月,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的谈话;1985年5月,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拉马略·埃亚内斯的谈话;1985年9月,邓小平会见加纳国家元首、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主席杰里·约翰·罗林斯的谈话;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体委员的讲话;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米洛什·雅克什的谈话,等等,都使用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当然,这一提法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更为清楚地表明,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限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不谋求对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基本模式的突破。十三大报告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并在这一主体概念的基础上,衍生系列相关提法,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等,均出现在中共十三大的报告中。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得以充实和拓展。当然,十三大报告并未就这些衍生提法展开具体论述,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说明。十三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这里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机制、性质、功能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观点,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勾勒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形成与替代。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高度评价邓小平为党和国家建立的卓著功勋。全会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着重强调了邓小平同志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功绩,实际上也在孕育一种新的提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1992年3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形成新提法的前奏。十四大报告上,鉴于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独创性贡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这一概念突出了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也表明了这一阶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特征。为什么要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前加上“邓小平同志”?十四大报告对此作出了解释和说明:“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十四大报告中仍保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等提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彰显了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为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共十四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虽未明确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实质上已肯定了其指导意义、指导地位。

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江泽民同志在悼词中,重申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继续使用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定位,强调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明确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开始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当然,十五大报告在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同时,依然保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衍生提法,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具体阐述,框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进一步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升华。

自十六大开始,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中的“有”字不再保留,首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更为简洁的概念。这一概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独立意义,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仅是满足于“有中国特色”,而是力求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形态或社会主义样式。由于主体概念发生改变,在十六大报告中,相应的衍生提法也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提法随之出现。随着实践发展和海外对“中国模式”关注的升温,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结和升华。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里从“道路”、“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而界定了“旗帜”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则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2011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括为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早在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体委员的讲话中,就曾使用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体概念之下,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由十七大的“道路”、“理论体系”“二位一体”升华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囊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的主体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指这三个方面。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基本总结和升华。十七大报告着重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提法。十八大报告则又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并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此同时,十八大报告还从实践、理论、民族、时代四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从而大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道路、理论、制度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概念的提出、内涵的拓展与升华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探索、认识提升的过程,更是时代发展、实践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运动、制度的统一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运动,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种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架构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它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又来自何方?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并鲜明揭示了这三个组成部分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同时揭示了“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就在这里,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来自这里!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同“最鲜明特色”的内在联系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最鲜明特色”所概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体性、本原性特色;而“四个特色”的概括,则是从知行统一、时空联系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色”得以形成的国情特点、民族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等因素。显然,“四个特色”并不是外在于而是内化于“最鲜明特色”之中。任何一国的历史都不可能是另一国历史的重复,而一个国家的国情特点和民族历史文化,又总是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深刻影响着其执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和“四个特色”,都是中国的国情特点和所处的时代特征共同造就的。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任何一国的文化、文明,包括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也都不可能是另一国文化、文明的复制。近代中国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使其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我们党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环境相联系而非相脱离。我们党在实践中已经、正在和将要遇到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罕见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不但要注意学习借鉴别国经验,而且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进行一系列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原创独创的艰辛探索,而不能把书本当教条,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形成自己最鲜明特色的根本由来。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段话,不但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特征,而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概括得既简明又鲜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在90多年奋斗实践中,在相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三件大事过程中,接力探索和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道路的开辟,都是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换来的,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如,我们党制定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都是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历史方位出发的。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历史方位出发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定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一点并非易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脱离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既自觉纠正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又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才这样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特色而来的。

这条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并非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而是脱胎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仍然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着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对此,决不能有丝毫犹疑和动摇。

这条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那些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说成是搞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是搞所谓国家资本主义的人,可能并不懂得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懂得: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勇于和善于借鉴资本主义有益经验,乃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取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同时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这条道路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和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元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了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在战略举措上的两点论。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所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只有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这条道路始终坚持科学的全面的总体布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又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党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相继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动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照这个总体布局更加全面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要带领人民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这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从第三阶段单独划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这种分阶段有步骤的发展战略,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同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最后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以及引导个体农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一样,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实践特色。

这条道路是由总道路和一系列具体道路构成的道路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总道路和一系列具体道路共同构成的道路体系。这些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并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经验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并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就是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的全新的事业。这个全新的事业呼唤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勤于研究新情况、勇于解决新问题、善于创造新理论。我们党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既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把全党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既没有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老祖宗,又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既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又创造了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经验;既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借鉴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又不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和别国的经验当作束缚自己手脚的教条,同时也不把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了新视野、发展了新观念、达到了新水平、进入了新境界。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实践中,用实事求是冲破了“两个凡是”,用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局面。党在领导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既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制定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又始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和建设经济特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都是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知识分子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这种尊重实践、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的大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源头活水。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决定着这个党的前途与命运。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相继摸到的具有理论基石分量的三块“大石头”,又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贡献了新内容、增添了新活力。它不但持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注重实干、更重实效。邓小平同志强调:“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求真务实。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强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就是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上的求真务实。胡锦涛同志强调:“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的求真务实。我们党在新时期持续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参天大树结出了求真务实的累累理论硕果。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它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在于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模式,归根到底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也是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奋斗、创造、积累的。这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充满生命力的制度体系,同样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

这个制度始终坚持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体现了我国单一制形式的国家结构,也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大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因而既能普遍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又能有效支持和监督各级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既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又有利于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既健全了民主制度,又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民族无论大小都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由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构成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下,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和最具体的体现。

这个制度始终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有效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对于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起到了根本意义上的鼓舞、激励和保障作用。

这个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到2010年底,已形成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不但为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也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都能够有法可依。可以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为更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这个制度始终坚持制度继承性和制度创新性的有机结合。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体现得是最为充分的。一方面,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创立了一整套立足国情、赶上时代、与时俱进的理论、路线,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建立了不少新的章程;另一方面,也科学继承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奋斗、创造中积累的积极成果,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继承性的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健全和完善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在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应的各项操作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制度创新滞后、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既毫不动摇坚持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各方面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适时转化为制度创新成果,同时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章程、政策及时上升为法律,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四,多视角认识中国“特色”。从实践过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国情基础上、由中国人民自己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经验教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典型的“中国创造”,具有中国“突出特点”,是中国“味道十足”的社会主义。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从道路、理论还是制度上都具有许多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同时还提出了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中国人民艰难曲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建立起来的,是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成过程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借鉴、扬弃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的观点体系,有着内在的知识逻辑。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各种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批判、吸收和借鉴各种主义的思想成果基础上,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政治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其他“主义”代表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利益。政治是“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的选择,实质上就是某种利益选择和利益斗争。“主义”带有浓厚的利益内涵,作为意识形态、国家哲学,“主义”在政治选择过程中,包括制度、体制、政策、策略选择等不同方面的层次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建构,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内容上,是超越了各种主义的话,那么在政治选择的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是一种超越,超越各种不同的个人、集团或阶层的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选择。从内在要求上看,有独特的目标和要求。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方向,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方向,才能确保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地位,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三是要求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nKKCwAb23vfpyzUX2w95+GDkvJMxxdrL6ZWQ8BZK8S0Kjvs8tY3ALZCOSDkbbn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