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俗称泡脚,就是指选择好合适的药物,用水煎去渣后再兑入温水,然后将之浸泡双脚的行为。这样,让药液在水温的作用下,通过足部皮肤的渗透和黏膜的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进而输散到人体的全身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从古至今,人们深谙足部保健对人体健康的意义。“足浴”,作为足疗的另一种方式,以其简便灵验的特点,盛行千载而不衰。
从广义上讲,足浴也是足疗的一种。它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总结,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足浴俗称泡脚,它是一种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及借助药液熏洗的治疗作用,达到透达筋骨、理气和血、强健体魄的疗养方式。足浴疗法通常分为足热水浴疗法和足药浴疗法。足热水浴疗法是指通过水的温热和波动,对足部各穴位进行持续刺激,从而畅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新陈代谢,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足药浴疗法是指选择合适的药物,用水煎去渣后在兑入温水,然后将之浸泡双脚的行为。这样,药液在水温的作用下,通过皮肤的渗透和黏膜的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进而输散到人体的全身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这样的民间歌谣是对人们对足浴推崇的真实写照。历经了数千年演变的中华文明中,这一传统保健术的精华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当代,简单、有效、方便的健康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崇尚自然健康的治病保健方法。随着药物副作用的增多和药源性疾病的不断涌现,足浴这种绿色疗法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同时足浴也成为当代人缓解压力、消除“亚健康”的新型养生之道。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到普通的足浴店泡脚、聊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这一天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如果是商务活动可将足浴选择在高级场所,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洽谈工作。足浴正在成为大家新型的生活社交方式。国家商务部已经正式颁布了《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足浴疗法将迎来它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足浴的文献踪迹
1 殷商时期《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温熨”“药摩”“外洗”等内病外治的记载
2 春秋时期《礼记》中详细记载了用中草药“熏、蒸、浸、泡”的疗法。扁鹊从中发现了用中草药热水泡脚祛病的方法,据说是中药浴足的前身
3 最早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把足浴疗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有关“药浴”的记载已经非常全面
4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许多中药都标明“可做浴汤“
5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狐惑病用苦参汤熏洗,脚气冲心用矾石汤泡足”的记载
6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对足浴药方有详细记载
7 宋代王怀隐编的《太平圣惠方》提及多种足浴治疗方法
8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书《普济方》中,记载了洗脚药方百余种
9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熏洗、药浴的药方达数百例之多
10 清朝外治法祖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再一次强调了足浴的理疗保健功效
1.足药浴前要先用热清水洗掉足部的细菌和汗液,然后再浸泡药液。
2.每次足浴的时间最好达到30分钟以上,但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
3.足浴时水温在40℃~45℃为最佳。在足浴的整个过程中水温要保持平稳。尤其进行足药浴针对疾病治疗时,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平稳最大发挥,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
4.足药浴时,如能配合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脚或搓脚等,效果更佳。有条件者也可以酌情使用具有加热和按摩功能的足浴盆。
5.足浴切忌在餐前饭后的30分钟之内进行,餐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足浴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能会导致肠胃的血容量减少,从而影响消化。
6.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导致头部供血量减少,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等症状,这时应暂停足浴,让患者平卧休息或给患者冷水洗脚,以缓解症状。
7.足药浴时由于药物作用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这时应立即停止足浴,严重者应该到医院就诊。
8.足药浴所用的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足药治疗完毕后,应清洗患处,洗净拭干。
9.有足癣等传染性皮肤疾病者,应注意自身传染和交叉传染的可能。同一家庭成员,为了卫生最好有各自的浴盆。
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脑出血未治愈的患者;严重血栓的患者;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群;对温度感应不灵敏者;孕妇等不太适宜进行足浴治疗,小孩如要足浴,需在成人帮助下使用。
他们都爱足浴
足浴自诞生以来,以其方便、灵验、愉悦身心的特点,受到人们普遍的推崇与热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乏名人靠足浴养生保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