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断言力 断言,会给你带来力量

耶稣基督也使用过断言力

“一言力”必备能力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断言力”。

所谓断言,即 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通过断言,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帮助你赢得他人的信任。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那些优秀的政治家、宗教家、经营家都曾经用“断言力”来统率下属,收拢人心。

例如耶稣基督。

布鲁斯·巴顿,一位广告撰稿人,后成为大型广告公司BBDO创始人之一。1925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耶稣,最伟大的CEO—无人知晓之人》的著作,一跃成为全美年度畅销书之一。

巴顿认为“耶稣是一名优秀的广告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广告撰稿人”。在他看来,耶稣所使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压缩信息进行断言”。

确实,通读《圣经》会发现,上面记载了很多耶稣的断言。

爱你的敌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面包。

不求则不得。

心灵贫穷的人有福气。

这些句子简短有力,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不是基督徒,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吧。

因为断言,所以能赋予句子无限的力量。

你想跟随那位上司吗?

假设现在有A、B、C三个方案摆在你的眼前,而你必须选择一个。

你拿不定主意,决定去找上司商量一下。

这种时候,下面的哪一位上司会让你觉得值得信赖呢?

①跟你一样左右为难,无法做出抉择。

②马上判断出哪个方案更好,并解释判断依据。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第二种上司更值得信任吧。

当面临多个选择的时候,有时候你的决定将大大左右事物的发展。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详细调查相关数据,小心再小心地进行模拟演算,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决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多时候不管你选择哪个方案,结果其实都差不多。

这种时候,身为领导者所需要的就是坚定信念,果断地选择一个方向走下去。

当然,这种抉择是伴随着责任的,也是伴随着风险的。

但这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为你赢得部下的信任。

只是,当部下向你询问决策依据的时候,还是需要条理清楚地向他解释明白。

这个时候,你的决策依据究竟正不正确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说得直白一点,只要逻辑清晰地告诉对方一个看上去很有道理的依据就足够了。

因为有风险,建议才有意义

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心的处方笺》(新潮文库)这本书中有过以下的描述。

棒球教练对走上打击区的击球员给出“安打”的建议虽然是100%正确的,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他并没有承担失败的风险。

与之相对,笃信“对方投手的撒手锏是曲球,你就瞄准这个打”的这种建议或许并不是100%正确的,因为即使从数据上来看对方的撒手锏确实有可能是曲球,但也不能排除对方还留了后手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这种猜测命中了的话,就是个非常有效的建议了。教练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承担了有可能猜错的风险,所以这个建议才有意义。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在断言的时候承担了一定的风险,这个建议才有意义。

在现实世界的棒球比赛中就发生过和这个例子非常相似的事件。

1997年的职业棒球赛开幕战:东北养乐多燕子队对战读卖巨人队。

当时巨人队派出的首发投手是王牌投手斋藤雅树,这个人可以说是养乐多队的天敌。比赛前,养乐多队的总教练野村克也就对当年以自由球员身份离开广岛东洋鲤鱼队,转而加入养乐多队的小早川毅彦这样建议道:

“你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在斋藤投出一好三坏 的时候瞄准曲球打。”

斋藤习惯在一好三坏的情况下投一个小幅偏向外角的曲球来抢一个好球。但是几乎所有的击球员都没有发现他的这个习惯。

野村建议小早川就瞄准这一球打。

小早川在自己第二次站上击球区的时候,终于等到了机会。当时的球数是一好三坏,小早川按照总教练建议的那样,瞄准了斋藤的曲球,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全垒打。

包括这一球在内,小早川以三次出场三次全垒打的战绩击败了斋藤。打败了宿敌斋藤,养乐多队在这一年夺得了日本冠军。

野村总教练承担了一定风险的建议最终漂亮地命中了目标。

所以,身为上司在对部下提建议的时候,需要提一个会有一定风险的建议。因为这样的建议才有意义。

避免暧昧不清的语气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固有看法,那就是断言未必是好事。

因为断言会让你听上去非常傲慢,或是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即便是同学之间的谈话,你也能感觉到模糊词意的暧昧表达已经越来越多了。比如下面的这几种表达方式。

1 通过个别词语来模糊句意

“之类的”“基本上”“类似这种”“总觉得”“听说”

2 通过句式结构来模糊句意

“感觉……”“……似的”“……吧”“或许……”

3 给出含糊不清的评价

“不错”“还行”“一般”

确实,通过这种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在谈话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与对方产生任何冲突,这也是暧昧表达的优点之所在。不把话说死了就意味着不用承担风险和责任,确实比较轻松。

即便是在工作中,类似“我觉得……”“应该是……”“好像是……”“是不是……啊”“可能是……”“如果有时间的话”“尽可能”等暧昧不清的表达,使用频率也是非常高的。

比如,在要求大家踊跃表达意见的创意会议上,所有人发言时都不会一口咬定,而是喜欢留有余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会议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和谐讨论,产生共鸣,继而催生新的创意。而且,说话的时候留有余地有时也会孕育新的想法。

但是,在正式会议、发布会、商业谈判等场合中,你就应该果断断言了。

越是使用这种暧昧不清的表达方式,你的语言就越没有力量。

不能断言就表示你对自己的发言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让我们先养成一个习惯,丢掉那些完全没有意义的暧昧语气吧。

比如说:

第一句里的“吧”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不需要这种含糊不清的尾巴。

另外,在发布会或策划说明会上,“因为时间关系”“可能听上去不是很容易理解”等解释其实也是在浪费时间。

留有退路的断言

有的时候,确实很难断定。

比如说,当你在发布会上发表了你的策划案之后,有人可能会问:“这个策划一定能够成功吗?”

这种时候,如果你能一口断定“肯定会成功”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就算你对自己的策划拥有十二万分的信心,可最终成功与否还是要看很多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因此,如果你选择坦言“可能会成功”的话,听上去可就没什么说服力了。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回答“我有很大的把握”,“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既没有把话说死,也做到了断言,所以还是相当有力量的。

不要忘了,在断言之后还需要告诉别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否则就算你做出了断言,要是说不出什么依据的话,说服力也会大大降低。

记住,断言之后,一定要告诉别人你的依据哦。

商务文书的第一行是关键

文章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简短有力的断言则是它的基础。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添上一些解释性的语句,或是加上一些模糊语义的语气词。而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我们都不想因为这篇文章受到批判,都希望文章中所表达的内容是尽可能正确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想法让我们下意识地避免断言。

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能够100%断言的。越是追求正确性,就越是喜欢加上一些注释和其他的选项。

如果在这种时候,你能够勇敢地一口断定,你的文章也会因此而更有力量。

同时,断言也会给文章带来节奏感。这样的文章会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容易让读者领会其中的含义。

反过来说,越是追求正确性,文章就越难理解,读者也会看得一头雾水。

要是不能断言,还不如不要写这篇文章。

如果你实在是对自己的意见和知识没什么自信的话,那就不断地调查吧。直到有一天你能够充满自信地进行断言了再开始你的写作。

对于策划书、提案书等商务文书来说,第一行是最关键的。

标题、条目、名字、宣传口号等,如果不能在第一行就牢牢抓住读者眼球的话,是不可能让读者有耐心仔细阅读具体内容的。

这个时候,“断言力”就派上用场了。

如果能在第一行就做出断言,就更有可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断言的方法。

先精练再断言

培养断言力的基本方法是:精练之后再断言。

比如说,文章的开头我想写上这样一句话:

“语言或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养成的一种习惯。”

把这句话精练一下,再进行断言。

语言是一种习惯。

怎么样?

一下子就变得简短有力,直接勾起了读者对后续内容的兴趣。

你听过下面这句话吗?

男人的脸是一份简历。

这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日本的一句话。作为二战后日本记者的先驱而为世人所知的大宅壮一在书中写下这句话,继而流传开来。

这句话源于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一段逸事。林肯曾以“不喜欢你的脸”为由拒绝了一名阁僚候选人。他身边的人反对道:“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而林肯总统则回答说:“男人在过了40岁之后就需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也有一种说法说这句话其实是别人说的,只是被套到了林肯的身上。)

大宅把这个故事进行精练,随后断言道:“男人的脸是一份简历。”虽然林肯的原话也是很有冲击力的,但进一步压缩之后会显得更有力量。说个题外话,在镰仓的瑞泉寺里,有一块纪念大宅壮一的石碑,上面就刻着这句话。

演员石田纯一也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出轨是种文化。

其实,他本人并不是这么说的。

当他的出轨丑闻被曝光的时候,石田面对记者的追问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这种事(出轨)也曾经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也曾经孕育出优秀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小说写得好就会得到赞扬,可是出轨这个行为本身却遭到了唾弃。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媒体记者对他的回答进行了二次加工,断章取义地起了一个“出轨是种文化”的标题,这句话才流传了开来。结果,石田被世人强烈谴责,一下子失去了很多的工作机会。精练断言的力量真是叫人害怕。

而且,这种先精练再断言的方法,即使内容有些不合逻辑也没关系。

比如下面是艺术家冈本太郎在1981年盒式录像带的广告中喊出来的一句话,随后成为了当年的流行语。

艺术就是爆炸!

冈本太郎原本阐述的主旨是“艺术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所限制,艺术需要爆炸性的能量”。但是考虑到广告的时长,才对这句话进行了精练概括。

“艺术就是爆炸!”这句话其实是没什么理论根据的。但是这种强行精练断言所带来的力量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吧。

先预测再断言

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如果你能够勇于承担风险,先预测再断言,那么你的话就会非常有力量。

在杂志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下一季度流行趋势的预测,如“这个秋天,××强势来袭”。这也是因为对未来先预测再断言,才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要相信。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如果断言之后能紧跟着阐述依据的话,就会更有说服力。

占卜师和灵媒师所说的话之所以那么有说服力,就是因为他们在进行预测断言。预测捉摸不透的未来,断前程定吉凶,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会向你展示某种判断依据。

至于“某种判断依据”,说白了就是“手相”“星象”“塔罗”“灵感”“前世”等东西。一定会有人问:“这种封建迷信的东西也能够成为判断依据吗?”其实,这种时候能否成为判断依据,完全取决于听话人能否接受。

还有一种是带有前提条件的预测。

比如下面这些养生保健类书籍的书名,仔细看会发现这些书名全都是在达成某个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预测。

《提高体温变健康》

《刺激“终极穴位”变健康》

《不吃主食,救健康》

《整下巴变健康》

《刺激大拇指,大脑立刻返老还童!》

《锻炼“臀部”,一辈子行走自如!》

这种设置前提条件的预测断言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策划书或提案的标题和宣传口号中。

语带恐吓的断言

威胁恐吓这种行为,绝不是什么上档次的做法。

但是,比起将来可能“得到”的东西,人们更在意的反而是不想“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当面临“失去”的威胁时,人就会一边心怀抵触,一边又忍不住十分在意。

比如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的那本题为《提高体温变健康》(斋藤真嗣著,日标出版社)的书,翻一下目录你会发现,这简直可以称为语带恐吓断言的完美范例。

目录是这样的。

体温下降1摄氏度,免疫力下降30%。

体温下降,癌细胞活力加强。

肌肉不用就会逐渐萎缩。

压力过大,细胞也会受伤。

这样一边恐吓一边断言,读者就会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越是对“健康”“金钱”“年轻”“工作”“房屋”“爱人”这种人类不想失去的东西,这种方法就越有效。

违反常识的断言

当我们听到与自己一贯认定的常识相违背的内容时,往往会在心中产生不适感。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失调。

为了消除不适感,我们就会想进一步了解,寻找答案。

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漫画《龙樱》(三田纪房著,讲谈社)中,这种“违反常识的断言”就曾经多次出现。

例如下面这些台词:

笨蛋和丑八怪都给我去东大!

填鸭式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报考东大的人没必要买参考书。

用玩游戏的心态去做题!数学就是这么简单!

考不到100分的全是垃圾!

英语这东西随便学学就行了!

读者在看见这些违背常识的台词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继而想要寻找答案去消除这种不适感。如此一来,漫画的阅读量就上去了。

说起三岛由纪夫,大家对他的印象一定是位文风冷硬的小说家吧。著名的如《金阁寺》《假面的告白》《忧国》等作品。而就是这样的三岛却也曾出版过一本名为《不道德教育讲座》的杂文集,其中洒脱畅快的文风跟他的小说完全不同。

想必大家从作品名就能想象到内容了,书中各个章节的标题也都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或常识相左。

比如下面这些标题:

应该打从心底里瞧不起老师

应该经常撒谎

死的时候就应该给别人制造麻烦

应该背叛朋友

应该欺负弱小

喝汤的时候就应该发出声音

应该嫁祸于人

应该叫人等待

切勿以他人为鉴

应该交换恋人

虎头蛇尾则前功尽弃

当你被标题所吸引,难以自制地读下去之后,就会恍然大悟。书中的内容虽出人意料,读来却让人心生畅快。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最终甚至能在道德层面说服你的高超技巧,实在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

记住,断言是一种服务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种断言的技巧了。

有些人对于这种技巧可能会有所抵触。他们认为不应该夸大其词,靠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来引诱读者阅读文章内容。

还有些人会觉得,比起断言,如何保证叙述的正确性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需要记住, 断言是一种对读者的服务。

是一种让读者拥有更轻松的阅读体验,帮助文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服务。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本章开头我们举的那个例子。

上司在多个选项中为下属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正因为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才显得意义重大。

可以说,这是对下属的一种服务。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

如果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大胆断言,就永远无法抓住读者的心。

为什么那些日本官方文章不管读了多少遍都无法触动心灵呢?就是因为官员们心里想的只有明哲保身,所以从不会断言。

想要掌握一言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养成断言的习惯。

第二章:总结

所谓断言,即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这样一来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力量,让你更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

正因为领导者提出的建议承担了一定的风险,这条建议才有意义。

丢掉“我觉得……”“应该……”等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吧。

商务文书的第一行是最关键的。

可以通过“先压缩再断言”“先预测再断言”“语带恐吓的断言”“违反常识的断言”等方法抓住读者的眼球。

切记,“断言是一种服务”。 ef2aNKQMJVZIYHN0PC/sHwPWhKOyFmUZe+dQbCJgHSAmIA20MlVspQnq8DNeMT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