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依偎着“老师”幸福成长

朱雅芸

经历支教,做一件有爱、有快乐、有感动、有幸福、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对于我们,不仅难遇,更加难得。如微风依靠着树枝摇摆,种子依靠着春泥破开,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都依偎着“老师”幸福成长。拙作《如梦令·支教》一首,寄情于下:

今朝师者独诉,琴瑟欢歌当屋。纸上虽觉浅,唯恐忘却情路。难忘,难忘,留下风景几处。

支教,纵使变为了一首诗,一本书。但读起它时,仍能令我想起那些闪亮的日子,我想,这便是心中有爱的力量。

2015年10月13日

今天,在蓝天白云的陪伴下,一支怀着满心期待,一路上都在畅聊着如何上好第一节音乐课,如何向孩子们传递音乐快乐的研究生支教团队,来到了广州市花都区高溪小学。还没有和这里的孩子们做自我介绍,我们的小队伍一进到校门,正值课间休息的孩子们便迎了上来,不停地对我们说着“老师好!”。他们对于我们的到来,有着特别的好感和惊奇。

要说今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从来没有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如此的紧张过、兴奋过、快乐过、享受过,相信我们的队员和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特别是在第一次教学结束后,大家也是趁着短暂的课间休息,热烈讨论和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过程:哪些语言需要留意,哪些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哪些教学准备需要更加充分等,相互分享着自己最炙热的想法。

回想起来,最难忘的是当我把学校仅有的一台电子琴搬到教室里,孩子们来了个“二声部惊叹”:第一声部说“哇,这是钢琴!”第二声部说“哇,这是电子琴!”而我听到这样的回答,立马想到的是可以对孩子们讲讲这个是什么,同时内心又不禁有些失落,农村孩子真的与城市孩子不同,他们能学习音乐的机会太少太少了,所以他们连电子琴也不太认识,有的孩子竟然还说这是钢琴。

而当我在孩子们面前介绍自己时,我选用了集体备课时王朝霞老师指导的“用音乐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边说自己的名字边用双手拍打节奏的方式。因为我的名字有三个字,所以我使用了“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介绍姓名,但是当我在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进来时,班里有一个孩子的名字是四个字,在我邀请她介绍自己后,她竟然用了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表达了自己叫什么,我依稀记得那是个很好听的名字:欧阳婷铤。我非常惊喜,因为这些孩子虽然没有接受太多的音乐教育,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音乐感觉,有着自己的音乐想象,并且很有音乐感地表达出了自己。这是我在感叹他们没有享受到基本音乐教育的同时,收到的一份惊喜。

诚然,就如高溪小学的老师们说的那样,这里的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实在不多,但正因为如此,才保留了对音乐的向往、喜爱,渴求体验的那份好奇、那份期待、那份喜爱。而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带上孩子们这份期待、喜爱、快乐,和他们一起,继续出发!

2015年10月20日

试着走近他们,试着走下讲台,试着在他们中间,被他们的歌声拥抱……

这是第二次支教,我在课前不停地叮嘱自己。为何要如此叮嘱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在第一次支教教学时,我看见导师王朝霞老师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讲一整节音乐课,而是走到每一个孩子的身边,面对面地邀请他们来到音乐的世界。我觉得这是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的最好的方式。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曾听过这样的话,最好的课堂就是上着上着就看不见老师的课堂。

于是,在第二周的支教课堂上,无论我进行怎样的尝试,营造怎样的教学氛围,或是在常规的“音乐师生问好”“课堂音乐律动”和“学习歌曲”的教学环节中,我都努力走到孩子们的身边,从讲台上走下来,更近距离地传递着那些音乐的美好,希望他们也一样很开心地上着音乐课,快乐地唱着歌,带着笑容下课,又满心欢喜地期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而这一周课,我明显察觉到六年级两个班的教学以及感觉是迥然不同的。一是从时间上看,其中一个班是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上音乐课,孩子们相对放松很多;另一个班是在下午第一节课上音乐课,有些孩子因为中午休息不够,显出很困乏的样子。而在下午的课里,多媒体设备以及准备的教学软件有些不太给力,几次出现小问题,以至于原本计划的拓展环节没能展开。并且学生在学唱歌曲环节听范唱时又因为软件播放问题耽误了不少的时间,所以整节课下来,感觉并没有上午的氛围好。但是,我仍然感觉到孩子们其实并不在意这些,特别是在我疑惑如何使用很陌生的教学设备时,孩子们在座位上热心地教我,更有学生上来主动帮我的忙,让我瞬间觉得教室的格局变化了,讲台上的我在学习,讲台下的孩子们在教着我。他们也让我感觉到,其实他们只是希望能和我有多点交流,能和他们说说话,能一起共度一段时光,哪怕没有音乐伴奏,一起简单地唱唱歌也是满足而快乐的。

而课后,就只隔了几个小时,有学生就给我发来了留言,是六年级(1)班的一个孩子,她写道:“想你了,雅芸姐姐+难过(QQ表情)”,看到这几个字,我心里莫名地一阵感动,我想哪怕我的课上得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仍然留有遗憾,但是一句“想你了”,却足以给我莫大的鼓励。我也在想,从小到大,我也有很多老师,可回想起来,虽然遗忘了老师们上课的具体内容,但是,老师上课时的笑容和我们在一起的画面却总会浮现。其实想念就是一种喜爱,就是一份肯定,这是何其的珍贵。

愿,这样一份珍贵,是每一周都能拥有的礼物。孩子们,我也是这般想念着你们。

2015年10月27日

不知是否是我天生喜欢在课堂上观察学生,还是有些学生就是引人关注,这一周我格外留意到几个特别的学生。他们分别是特别不爱参与活动以及特别爱动、特别爱表现的学生。其实在前两周的教学中,我就若有若无地察觉到了他们,但是这周,他们脱下了“迷彩服”,完全暴露出了自己最真实、最纯真,也最让人觉得可爱的一面。

在结束这一天支教的返途中,金文娜师姐在进入地铁闸门的瞬间,忽然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在听你课的时候,发现了靠门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胖胖的戴眼镜的男生,他的一个举动让我觉得他真是可爱到极致了,你知道他做了什么吗?”我听师姐说到这个男孩在教室里的位置时,我想我的眼睛是瞬间闪烁了一下的,原因是,在我的课堂上这个男孩的状态一直是游离的,唱歌不愿张开嘴巴,音乐律动也不爱做,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于是,我好奇地回问师姐:“他做了啥?”师姐抿了抿嘴,笑着说:“你这节课不是使用音叉让他们听吗?你让这个男孩听完后,在你和其他学生互动的时候,他自己悄悄掏出一个圆规,模仿着你在手上敲了敲,也放在耳边若有其事地听着,你知道吗?他很好奇你手上的音叉,看着圆规和它长得很像,就来了这么一个动作……”我顿时“扑哧”一声笑出了声,心里暗想:这个家伙,其实也不是那么不爱参与进来,下节课我要格外关注他。

和这个男孩比较,两个六年级的班级还有好几个特别活跃、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孩子,是我这个支教老师心中的宝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他们“宝贝”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热情参与,他们与我的互动和交流,自然也会感染到其他正在“围观”的孩子,让原本抱着观望心理的其他人开始变得心痒痒的,然后为了“挠痒”,他们会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所以说这些能调动课堂气氛的孩子,其实就是一群“好奇宝贝”。

他们的“好奇”可谓从课前一直持续到课后。比如,我习惯于每一节课前去教室准备教学用具,将多媒体设备打开,将电子琴插上插头,也趁着课前几分钟,和孩子们有多一点的课外交流。于是这周我把电子琴提前插上电,并且使用它播放其中储备的乐曲,让电子琴提前来点音乐,营造出一个音乐的氛围。没想到,这些“好奇宝贝”涌到了电子琴前,有模有样地用小手按着琴键,每发出一个声音,他们就惊奇地尖叫一声,整个脸蛋写满了“惊奇”两个字。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索性放纵了一回,任由他们的手指在琴键上游走,他们投入的状态、泛着好奇的眼光也深深感染着我……

我想,随着每一周教学的深入,会有更多“特别”的孩子值得我用记忆珍藏,他们的特别闪光点也会继续点亮我心中的那一束快乐之光。

2015年11月3日

今天,2015年广东省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隆重开幕了,看着微信朋友圈里的老师、朋友和同学们发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表演视频,我的内心一度是非常羡慕这些中小学校的学生的,因为他们能有这样的舞台可以歌唱,可以表现,可以把平时苦练的成果展示给全省的观众看,并且获得台下雷鸣般掌声的鼓励和喝彩。但是,与此同时,回想着今天属于我们村小的音乐课堂,我又是无比地自豪和欣慰的,因为我们的掌声丝毫不“弱于”华师音乐厅里的掌声。除了响彻一栋教学楼的声响,掌声里还映出了孩子们挂满了整个脸颊的笑容,以及填满心窝子的满足感和小小成就感。

教室就是一个舞台,高溪小学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这个舞台里展现自我,享受音乐的快乐,不为完成老师的表演任务,而是出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表现愿望。

在前几周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铺垫了一些基本的乐音、节拍、节奏型等乐理常识,为给孩子们能够在音乐中表现和表演奠定最基本的基础。于是这周课,让学生主动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想法自然跃入脑海之中。作为支教老师,这周课我所扮演的角色就只是变着戏法的“敲锣人”,给孩子们的表演喊个开始,给予热烈的掌声表扬和鼓励而已,而真正舞台的主人是他们。

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的那一周,我曾担心过六年级的孩子会不会不愿意参与音乐活动,邀请他们唱歌以及随乐而动会不会遭到他们委婉的拒绝。比如有孩子一听到我说,谁愿意来唱一唱?他们就会把脖子往上衣里缩,原本挺直的身板忽然有钻到课桌下的势头,甚至用课本把自己的脸包住,生怕我点到了他的名字,特别地胆怯。但是这一周,这一现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随着孩子们和老师之间距离的不断拉近,消失在了欢乐的音乐声中。这帮看似胆小的小鬼开始大胆起来,当听我说“谁愿意来拍一拍”“谁愿意来唱一唱”时,他们的眼神里不再有闪躲,而是反过来盯着我的眼睛看,希望我能与他们的眼神有交汇。于是,这节课,每个环节我都索性让孩子们表演个尽兴。在“音乐律动”环节,孩子们随着音乐摇摆、呼吸,运用柯达伊手势表演乐曲《小星星》时,我更是让主动举手请求带领大家复习和表演的同学站上舞台,而讲台下的同学看着台上的同学随着音乐有律动地舞动着双手,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台上的小“表演家们”一起舞动起来……特别是在随后通过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小星星》变奏曲,学习节奏型时,大家更是一起过了一把表演瘾。我尝试着请孩子们做一个编曲家,用学习过的节奏型创编出一首首不一样的《小星星》,结果他们对于自己能成为一名小小的编曲家和表演者兴奋不已。

最近,有一位镁光灯下的女明星,不施粉黛低调支教8年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非常投入地看完了那17分22秒的记录视频。看到最后有一个极其感动的画面,就是一群农村孩子以水泥地为舞台,蓝天白云为舞台背景,大声有感情地唱着《童年》这首歌,台下很多孩子观看着,被歌唱声感染着,歌声嘹亮到像是要刺穿人们的灵魂,使我的心跳都跟着这些孩子的歌声一起跳动起来……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类似这样的场景也同样会在我们高溪小学出现。

2015年11月10日

在我们的心里,这节课上得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更加愉悦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学生是否享受到了音乐的快乐和美好?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而这周,我们的两位导师,以及为我们牵线搭桥的龙琴老师(也是我们的师姐)都来到了支教的教学点高溪小学。我们这一群经验不足却期待满满的支教老师,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一番教学方面的探讨,通过三位老师的尽心点拨,大家都受益匪浅。

隔日,龙琴老师的一条信息经王老师的微信传到了我们的手机上。看到那几大段文字,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一次热烈的探讨,支教结束当天傍晚大家在一起畅谈的情形瞬间又在我脑海中“上演”了一回。同时,从这条信息中,我深深感觉到了一位真正的音乐老师在对待课堂教学上是如何地尽心尽责。作为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龙琴老师也解答了我们支教中的很多困惑,她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践行。

王老师,早!睡了一觉才起来,洗刷完毕准备好早餐才看手机。其实你不发信息给我,我也想和你说说我的感受。

我觉得你和郭老师的观点就像音乐美学中永远争论的话题“内容与形式”一样,不管怎样都无法马上判定谁对谁错,因为大家的立场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你们的观点其实也不矛盾,我感觉你和郭老师的观点就像是“过程与结果”。你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郭老师想象到的是最后的结果:每个孩子都能开心地唱歌,研究生们都能成为课堂中最自信、最有成就感、最能把握课堂的老师。但是,毫无经验和基本纸上谈兵的研究生们要经历现在这种混乱的课堂教学是必然的阶段,虽然她们现在的教学还是不够成熟的,但对她们来说经历这个阶段未必不是好事。只有她们自己在教学中慢慢去摸索,去反思,她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我非常赞成你“教学就应该有责任地进行高质量的教学,而每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必然伴有痛苦”的说法。

通过这两周我听的四节课,我来说说我的感受。除了老师你的课,上周雅芸和今天郭然的课里我的确认为真的没有唱好歌,因为她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节奏学习和互动中,但没有将学习到的节奏有效地运用在歌曲中,其实这些手段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歌唱问题,而不是让其作为最后下课前的陪衬。思淇今天前部分的设计思路还是在听和唱当中的,环节的把握、时间上的分配还是比较好,主要是因为纪律问题无法完整地上好课。其实我觉得你让她们运用这些手段并没有郭老师说的那么不好,主要是她们现在的课堂没有抓住教学中歌唱的重点和难点,精力全放在节奏创编上了。歌曲唱一遍两遍真的不能让学生学会唱好歌曲。今晚送她们去机场,郭然在车上一再强调她上节课有一句一句地教唱《歌声与微笑》,但是从今天的反馈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唱得还不够,抠得还不够细。所以我就问她:上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这学期这个班要解决的问题主线是什么?

王老师,其实你的想法真的很好,多声部展示在这间农村小学并不是不能实现,创编手法也可以多样化,只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中,更重要的是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能否将这些理念有效地、科学地转化成现实?

其实我觉得,郭老师的“在唱歌中解决节奏和音准”的观点和你的观点并不相冲,因为我今天听了郭老师说的话,再回想起我的拍档袁老师,他也一直都是细抓歌唱,我受他影响,这几年下来发现真的是有成效的。如果在歌唱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那就完美了,因为音乐教学的成果都是由演唱或演奏来展示的,首先是得会唱。特别是接下来的合唱训练,如何让她们更好地教唱和示范是合唱训练中最重要的。

这学期只剩下半个学期了,大概还有十节课,怎样让她们能更快更好地找到上课的感觉,快速提高她们的教学水平,我有以下几个想法,仅供参考。①她们作为一个团队,我觉得每周至少都要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音准的解决,每个人对自己这半学期教学主线的目标要明确,而这些最好都能由她们六个人自己去共同研讨和交流,然后总结出来交给你,因为我也觉得过于依赖老师对她们来说并不是好事。②可以尝试一个年级两个班分别让两个人上,同课异构的模式,促使她们对同一节课能否有不同的设计和教学进行思考,但这样会增加她们的教学难度,因为她们有可能会面临一个人要跨多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③课间多和各班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情况,掌握课堂整顿纪律的手段,因为班级纪律对上课效果的影响也很大。④如果第二条难操作,我觉得还可以有个办法,有条件的用摄影机,没条件的用手机,每节课都请他人拍下自己上整节课的过程,回去之后自己回看录像,从回看录像中去完成对发现导入、知识点的解决、学生的带动、歌唱中的问题等各环节的总结,这样的效果比单纯地课后他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她们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的时候,看自己上课才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录像都可以六个人共享,这样就可以更理性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了。这是我最近发现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最好的方法,虽然会麻烦些,但效果真的挺好。⑤在她们上完课后,老师能否找相同的优秀课例给她们看看呢?今晚雅芸说,她也是从模仿别的老师上课开始慢慢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我觉得她们上完课后再看看别人怎么上课,对她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法。

其实,我非常理解她们真的很不容易。刚接触课堂教学,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因为有点困了,写着写着觉得思维有些混乱了,老师,这些都只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受,可能会有很多没考虑到你们的实际情况说的话,请你别介意哈!晚安。

可见,由一节课引发的思考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我们是由六个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队,每一个人对教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是郭老师点醒了大家,他问我们“有没有享受到教学的过程?”并且在有一次陪大家一起散步时,问了所有人一个问题:“你是否感觉到累?”每个人都说出了当天自己的感受。我回答老师的是,今天因为和孩子们载歌载舞,并且认识到只有自己的状态是最好时,孩子们才能被我感染到,才能像我一样状态饱满,所以我感觉到累,并且开玩笑地说,也可能是因为缺乏锻炼。郭老师接着追问道:“是身体累,不是心累,对不对?”没错,虽然很卖力地在学生面前试图营造出一个快乐的氛围,但是融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歌唱、起舞是不会觉得心累的。这也是郭老师来支教学校听完我们的课之后,对我们启发最深的话题——我们要学会享受教学。

每一周,我都为我的教学事先安排一些同上周课不太一样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孩子们上每一次音乐课都是从期待开始,这一周更是这样。上课前的几分钟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将教室的格局做了一点小改变,让孩子们把课桌靠墙堆放到一起,只搬出座椅,并且围坐在一起,面对面的可以一起在音乐中玩一玩、唱一唱、动一动、乐一乐。看孩子们的反应,依旧是好奇和惊喜的,并且大家依旧因为有快乐的召唤,气氛非常的活跃。但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在告诉我,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因为这只是形式上的吸引。而我们到底有没有从音乐的本质上吸引到学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音乐课堂之所以叫音乐课堂,就是因为有音乐,而孩子们的快乐也并不只是来自于教学的方式,我们吸引孩子的兴趣,是为了让他们主动走入音乐的世界,形式方法是一部分,但最为重要的还是音乐本身。

享受教学,享受音乐。我想,这是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必须学会的一件事情,唯有此,才能让我们的身心真正快乐起来,只有我们自己享受了这一过程,孩子们才能跟着我们一起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015年11月17日

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教学计划来说,变化的出现也会令计划猛踩脚刹车。虽然每一周,教学计划都会根据课堂里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做些许调整,但是这一周,因为一个意外惊喜,我索性抛开了教材,抛开了教案,抛开了设计,于是,不期而遇的快乐竟然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由于我们都很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队员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使用相应的器材,一方面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更是期盼着教学有所突破。于是,大家会提前相互沟通和照应着使用学校仅有的两台键盘乐器:一台电子琴和一台电钢琴。这一周我原本计划着依旧使用电子琴进行歌唱教学,但是心中有一个想法一直蠢蠢欲动,就是我想把自己的手风琴背到学校去,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在不同乐器的伴奏下歌唱的感觉,虽然电子琴能发出几百种不同乐器的音色,但把这些真正的乐器摆在学生的面前,所产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获得的音乐体验更是不一样的。并且通过新的体验,说不定他们又会有我意想不到的表现。但是,之所以一直未能实现“背着手风琴来一场说唱就唱的演唱会”的行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早上要想挤上上班高峰期人流汹涌的地铁,背着手风琴实为不容易,并且它的重量相当于我半个人的重量,高溪小学离广州大学城又有着“地铁+公交+小汽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所以这个行动一直搁浅在我脑海这一层面。

但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力量并不想让它只是搁浅着。今天,当我如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时,队员们都问我,是不是你带来了手风琴?我心里一愣,什么?手风琴?我没有背手风琴来呀。然后眼睛自然地锁定到了木椅上的那一台似乎在闪闪发亮的手风琴。喜出望外的我一下子冲过去抱起它,想试试它能不能出声,能不能正常演奏。而当风箱一打开,键盘一按下,美妙的音色响起的瞬间,我仿佛感觉到一束阳光射进了我整片心田。

不按照教学计划上课了。有了它,孩子们就可以来一场想唱就唱的演唱会了,他们想唱什么,能唱什么,我就伴奏什么。于是,趁着课前准备,我的脑袋高速运转,设想了一下接下来的课堂,格外地兴奋和期待。而这时,高溪小学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了办公室,在正研究歌曲伴奏的我和金文娜师姐身边坐了下来,说是听着琴声进来的,没想到原来有人能很专业地拉这个乐器。然后我们得知了这架手风琴的来历,原来是这位语文老师在学校找出来的。他还分享了一段令我们很敬佩的经历,其中还有许多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这位语文老师很喜欢音乐,时而也会拉上一些手风琴小曲,虽然多年没有练习,但他竟也能在电子琴上即兴弹上一段乐曲,当时令我目瞪口呆了好久。后来了解到这位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纯粹出于喜爱、兴趣自学的,对于所谓的大小和弦、伴奏时使用分解和弦、柱式和弦这样的专业术语他也能和我们讨论一番,我们顿时觉得“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一方面特别感激这位老师,把这样一件和我有着二十多年琴缘的乐器找了出来,让它有了发声的机会,让孩子们多了一件歌唱时可以应声而和的乐器。另一方面,听着他和音乐的故事,我心中充满了感动。音乐之所以没有国界,之所以能成为众人一生的朋友,我想,正是因为无论你是专业学习音乐的,还是只是业余爱好者,都会因为它的力量,相遇并走到一起,彼此用音乐打开心扉,在音乐的话题中拉近距离……

这股子兴奋劲头一直持续到了这周课堂“演唱会”教学结束的那一刻。《快来吧朋友》《童年》《小星星》《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些学习过的以及新学的歌曲,在男生和女生对唱、个人演唱以及大合唱等各种形式中唱响了六年级的两个教室。意想不到的是,在“演唱会”的最后,孩子们竟然要求我弹一首流行歌——当下红极一时的TFBoys的《青春修炼手册》,我灵机一动,想了想旋律,拉出了歌曲主旋律。顿时,班上的孩子们尖叫了起来,并且大声地唱起了“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有一些小粉丝们更是手舞足蹈起来,这时下课铃声响起,但是谁都不愿意离开教室,他们坚持要把一整首歌唱完才肯下课和放学。

回想着那位语文老师的故事,他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音乐上的惊喜。对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我们也不该是让孩子们变为一个懂专业音乐的“小专家”,而是愿他们能在音乐和快乐中成为一个热爱音乐、享受快乐的“小玩家”,在本该属于他们“玩乐”的年纪快乐地成长。

2015年11月24日

支教第八周,一半的时间是在“意外考验”中度过的,但是正是这些“意外考验”,才让我前所未有地挖掘了一把自己的教学潜能,看见了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支教第七周里,面对学生在课堂里的实际表现,我曾提出过一个“即兴”教学的说法,意在测试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周,因为支教团队中有队员在前一天晚上重感冒发烧,加上又遇上一个年级接到了音乐抽测的考试任务,支教团队的教学安排临时发生了变动,于是这一周我“即兴”进行了四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而对于上周开始的合唱训练,这周王朝霞老师分享了一本非常实用并且适合孩子们合唱的书。看到这本书中的合唱训练素材后,经过思考,我“撤销”了原本的计划,也“即兴”地进行了一回六年级合唱队的训练,由于这两次“即兴”都是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意外考验”,对于我的挑战是相当大的。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收获了很多难得的体会和经验。

第一个“意外考验”来自于四年级的大切分节奏型的教学。因为是临时决定让孩子们学唱四年级教材中的《土风舞》这首歌曲,在自己飞快地哼唱完这首曲子后,发觉歌曲的难点可能会出现在大切分音节奏的演唱上。而实际上呢?我先是用电子琴伴奏边唱边弹了一遍让孩子们聆听,并且告诉他们可以小声模仿跟唱,然后再分乐句逐句教唱。没想到,大部分孩子在切分音节奏出现的旋律部分并没有出现问题,非常自然地表达出了该有的节奏感觉。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模仿并唱对,于是我多次反复地进行清唱,我唱一句孩子们学唱一句,效果如何呢?出现节奏问题的孩子还是不能唱对。我意识到这样教下去,他们仍然不能理解和改正,那究竟该怎么办?情急之下,我想了想切分音的特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如分轻重敲打节奏,以及念读节奏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也特别提醒他们要聆听,要听自己敲打和唱得对不对……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对于能够正确演唱的孩子来说,他们明白了这个节奏型的特点,并且在不同方式的体验中加深了印象,而对于认知节奏有困难的那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最终也基本掌握了这一节奏型的知识,并且能够正确演唱。因此,孩子们基本上能够接受并且理解这一节奏,演唱也改善了很多。这个过程中的“意外”,实际上包括两个,一是我事先设想的难点会出现在切分音节奏上,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觉得它很难演唱;二是对于有些孩子,它确实是个难点,但是在教师设想的方法下,原本想着他们应该会改善,但实际上并不能如愿。那么,最终能够让孩子们正确演唱的办法是什么呢?我想,在这一节课里,是换了角度,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解决了这一所谓的“难点”。而我从中得到的体验就是,教学的难点,一定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产生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孩子们的实际表现。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解决难点的应变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教案中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就不重要了,甚至摆脱教案,变成“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上到哪里”的随意教学,即兴的“教”仍然是围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成什么样的“学”的目标进行的。

第二个“意外考验”来自于六年级的合唱训练,和四年级一样,训练内容也是临时决定的。这一周我们从两个声部合唱训练到了三个声部,最后挑战了四个声部。从上一周的训练情况来看,能够将四个声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简直不敢想象,但是这一周我们居然做到了!随着四个声部最后一个音符的结束,孩子们跟我说:太美妙了,居然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围绕着自己!高溪小学有一位老师被孩子们的演唱吸引了过来,龙琴老师这周过来看望我们时,听到了他们的演唱也感到很惊讶。而这训练结果来得并不容易,一个小时的训练,根据孩子们的具体表现,我依然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尝试不同方法摸索着解决。比如四声部合唱中的第三声部和第四声部是“顿音式”的演唱,需要孩子们在“la”声中唱出跳音的感觉,而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主要是“mu”的旋律,气息也比较长,但是第三、四声部的孩子总喜欢把“la”唱得很长,如同第一、二声部的感觉。我多次纠正仍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在快速思考下,运用手风琴左手贝斯跳跃的演奏,用伴奏提示的方式让孩子们唱出了该有的感觉。

这一周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对“切分音教学”的思考中,我不再紧张甚至害怕遇见教学意外状况,而是觉得只有在这种“状况”的考验下,我才能真正地理解教学,并且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灵活应变的能力。也正是这一次次“意外考验”,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得到了成长。

2015年12月1日

从早上7点50分出发再到晚上将近7点回到大学城,整整一天的支教,上满两个六年级班和一个四年级班的音乐课,外加放学后一个小时的合唱队训练,我真实地体验了一回音乐教师实实在在的课内外音乐教学生活,充实之余,又从中积累、思考和收获了许多。

记得上一周支教的前一晚,在华师音乐学院上苏严惠教授的合唱指挥文献课时,苏老师在关注着我们的支教的同时,与我们分享了她对合唱中歌唱的理解,为我们的支教教学提供了不少好的经验。我非常认同苏老师的观念,并且也一直在支教教学中努力朝着这样的方向践行着。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歌唱时,究竟传达出的是什么?要说是歌唱时的快乐的话,那么这种感觉也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歌唱时歌者自我抒发而感到的快乐,二是歌唱后,从他人的感受和反馈中,也会得到一种补充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这一理念不由自主地让我联想到了我的支教课堂,在导师王朝霞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下,每一周课堂都会在音乐的问好声中开始,为什么我们要用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们进入音乐课的状态?如果用苏老师的这一观念解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用歌唱的方式问好,既可以抒发师生见面时的快乐感,又可以在音乐的互动中,通过对方的反馈获得自我感觉的补充。其实,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每一周用音乐问好作为课堂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不仅仅象征着音乐课的开始,也可以通过这一问好的音乐形式,让学生进入音乐体验之中,包括教师也可以从音乐问好中延伸出很多教学内容。比如连续几周下来,音乐问好的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从简单的一声部到两个声部,从简单的一句旋律到音高变化逐渐丰富的多句旋律,从C调到多个调中不断转换,这里面能够获得的音乐体验是具体并且直观的。这种形式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发散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孩子们的具体学习情况而有所变化和拓展。

如果说这是单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那么从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看,我们的课堂其实也是可以摆脱死板的教学套路,跳出固定模式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即兴”地进行教学,并且从“即兴”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在这一周的教学中,我原本计划在所有歌曲演唱完后,继续从《小星星》变奏曲中学习节奏型,当学生理解了一拍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后,我准备让他们发散思维,唱出变化节奏型的《小星星》。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用电子琴准备和着他们的歌声时,从孩子们嘴巴里唱出的旋律竟然并不是《小星星》,孩子们唱的是什么?我在那一刻疑惑地问自己,结果突然想起了,他们唱的是《小毛驴》!从《小星星》唱到了《小毛驴》?!歌曲唱完,我也结束了突然变化的音乐伴奏,这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唱出来的歌曲是《小毛驴》?结果他们告诉我,因为我弹出的前奏让他们想起了这首歌,我继续穷追不舍,为什么前奏会把你们的乐思拉进《小毛驴》这首歌中?有好几个孩子告诉我,因为这首变化的《小星星》感觉太像《小毛驴》了。我心里当时是非常激动的,虽然孩子们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唱出我想要的那首《小星星》,但是,他们从自己的直观感觉中一样学习到了我介绍的这种节奏型,而且他们唱《小毛驴》时的神态是那样地投入和可爱。不得不说,从他们给我的感觉中,我也收获了一种满足感,不是作为教师在“教”中收获的,而是和他们一起,更加准确地说,是他们的表现带给我的。

这一周,合唱队初步建立了。在课后的训练中,我选择了一首三声部的歌曲《送别》,让孩子们体验和参与到课外的音乐活动中来。除了本科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合唱指挥,我对合唱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了,对于自己有没有能力带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合唱队,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尤其在自己进入音乐学院的专业学习前,也没有学习过声乐,声乐演唱可以说就是一个“大白嗓”,所以这一周我也从孩子们实际的演唱中发现了自己在合唱教学中就像个“门外汉”。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孩子们分别唱出三个声部的旋律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不管唱什么声部,我从他们的嗓音条件中听起来都是区别很小的。原本想象着男孩可以唱出低声部,其实最后十几个男孩唱出的声音还是接近高声部的感觉,后来自己想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分声部演唱但声部效果不突出呢?拍了拍脑袋,这是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的声音还是童声,音域并不宽,选曲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从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课,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吧!

如果说孩子们期待着每一周我给他们上音乐课,倒不如说每一周我期待着从孩子们的身上学习到什么,下一周,孩子们又会给我上一些什么呢?

我,期待着……

2015年12月8日

“朱老师,我想学唱《欢乐颂》!”“朱老师,一会唱《乡间的小路》好不好?”……

在第九周里,六年级(1)班和六年级(2)班的孩子在课堂上大声喊出了这些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了孩子们说出“想学”和“想唱”的话语。前八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学生向我大胆地提出过什么想法和要求。一直以来,都是我在安排和计划着,孩子们按部就班地学着、唱着,他们很少有这样强烈的欲望要求我带领他们歌唱某一首歌,然而这一周,他们第一次向我提出了“要求”,这正是他们喜爱音乐的一种表现。所以,对于这样的“要求”,我欣喜地回味了很久。

支教两个月过去了,我思前想后感觉是时候总结一下这两个月的支教生活了。在这两个月里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他们快乐吗?他们喜欢我吗?我自己又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

于是,在摆弄教学设备的时候,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讲台下的孩子们:“你们想我吗?”他们非常大声地喊道:“想!”听到他们的回应,看到他们说“想”时张开的嘴巴,看到那一排排洁白的牙齿,我的心里顿时美开了花。我接着问:“大家还记得这是我们的第几次见面吗?”有孩子立刻举手示意,也有孩子直接回答说这是第九次。我心里暗想,没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清楚地记得。每周一见,目前九见,每一见都让我们如此珍惜。

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看,六年级的孩子相比其他年级要“成熟”得多,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强很多,甚至偶尔会显示出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孩子们总共学唱了五到六首新的歌曲,这些歌曲风格各异,而且歌曲穿插介绍的音乐知识也为数不少,于是这一周我也抱着一个考验他们的心态,问了他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习惯在最随意和最自然的状态下抛出一个问题给他们,比如两个班在这一周复习学唱的第一首歌《童年》里,我故意把《童年》的伴奏速度调得很慢,故意把旋律唱得很悠长,然后问他们,我唱的这个《童年》你们感觉是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有孩子立刻回答道:“悲伤的!很惨的童年!”我“扑哧”一笑,回答道:“没错!”然后我继续追问道:“为什么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呢?”又有孩子回答:“因为老师你弹得很慢,唱得也很慢,速度很慢!”听到孩子回答到关于“速度”的音乐知识,我非常欣慰他们其实懂得了音乐的一些感觉,并且能够尝试分析了。于是在这一环节后,为了歌唱一个快乐的童年,所有的孩子都非常精神,非常有朝气和有感情地唱出了课堂里复习的第一首歌。

学过的歌曲一首首地复习完后,我打算教唱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但是两个班的孩子竟然向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朱老师,我想学唱《欢乐颂》!”“朱老师,一会唱《乡间的小路》好不好?”面对孩子们期待的眼光,我极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于是六年级(1)班的孩子唱了《欢乐颂》,六年级(2)班的孩子唱了《乡间的小路》。也因为是他们主动要求想学想唱,学习效果比往日好。单单学唱的时间上,两首歌都只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唱会了,并且出现的音乐问题也并不太多。这样的“要求”,我是十分欣喜的,因为学生向老师提“要求”,说明他们不是被动地在学,说明他们的内心是一种渴望学习的状态。那么这时的我,最需要做的就是满足他们的心愿。看着他们令人鼓舞的学习状态,良好的歌唱氛围,我邀请了不少孩子学做“小指挥”,教了一些基本拍的挥拍动作,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担任指挥的角色,一方面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律动,另一方面也继续延续着他们歌唱时的满足感。我在弹伴奏时,看到有孩子边看着谱,边两只手在空中挥舞,投入的神情,摇摆的身体,这样的画面深深地刻入了我的内心……

我欣喜地看着孩子们每一周的成长和进步,享受着教学带给我的成就感。另外,这一周校长和我们在午饭时探讨了期末教学的汇报或者小演出,支教团队队员们内心应该都紧张地“咯噔”了一下,细心的队员更是掰了掰手指头,算了算汇报的时间,只剩几周了,我们的第一次考验马上就要来了!所以,这周合唱队的训练大家都格外的认真和投入。在这样的任务面前,我也最终敲定了合唱队的表演曲目为《花蛤蟆》。

结束课外的合唱训练,高溪小学的梁主任开车载着我们前往地铁站。他告诉我们孩子们合唱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音乐的氛围真的挺不错。听到这样的评价和鼓励,我们都是快乐和自豪的。

对于最后的展示“考验”,我想虽然我们紧张着,但是我们也应该高兴地看到,无论孩子们最后呈现出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我们都需要延续他们快乐学习音乐的热情。有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支教团队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宝贵机会!

究竟我们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2015年12月15日

蓝天依旧,亦如支教第一天那般明亮清澈。掰着手指数一数,这已经是2015年的倒数第三次支教了,再过两周,这学期的支教即将画上一个暂时的句号。支教路途上戴着耳机享受音乐的我,竟不同于往日地看起了沿途的风景,想把这乡村的一切收入心底,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想遗漏……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准确地说是一名在读研究生背景的支教老师,这表示我在孩子们面前是老师,但是在研究生导师面前和高溪小学的教师面前依然还是学生,这“双重身份”给了我不一样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从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和孩子们相处并且教授他们学习音乐的经历中看到,我的老师与我,和我与我的学生竟然那般相似。

教学的关注点那般相似。这一周王朝霞老师又陪同我们体验了一整天的支教生活,凡是休息的间隙,她也总是给予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教学建议,特别是针对我们目前教学的情况,把我们最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以及可以应对的方法一一指明,中肯地对我们提出意见,而每次听取她的建议,我总能收获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一周更是如此,我想不仅我的课如此,在我同导师一起观看支教团队队员的课时,我也有这般感受。比如在《我将震撼你》这首歌的教学中,课堂原本的教学是学唱整一首歌曲,并且加上 × × × 的节奏律动。但尝试后发现,旋律的特点配上律动这种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于是王老师提出“在前面律动,而在后段旋律变化不大的地方,孩子们更容易学唱的段落,再进行教唱”的建议。果然,照此实施后,教学效果和氛围好了很多,班级也没有出现吵闹的问题,孩子们既参与了律动,也学唱歌了,神情都很投入。于是我在六年级班级复习《海鸥》这首歌曲时,听到孩子们的歌唱后,觉得对于他们现在的音乐能力来说,加上挥拍的动作其实不是一件难事,除了个别同学在挥拍动作上存在问题,大部分的孩子是可以边挥边唱的,而我也是根据孩子们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

教学神情如此相似。一天的支教,算起时间来,只有上午一节课和下午两节课外加一个小时合唱训练的时间。但是,在支教外的其他时间,我们也在跟随老师学习着。周三听郭老师的《音乐教育学》研究生公共课,周四旁听王老师给本科生上的与音乐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教学法课程,对于一个本科从音乐表演专业转到音乐教育研究方向的我来说,支教是一周吸收这两门课中的营养后的一次小消化。特别在王老师的课程里,我从她在教学中的举手投足间,发现了自己竟然有她的某些影子。比如她在“管理”一个班级时,给学生一个眼神,就能让分心的学生集中起注意力,而我也是如此,在弹歌曲伴奏时,看见讲台下有学生交头接耳地讲话,我朝他们瞪了瞪眼,他们就缩了缩头,把目光移到了课本上,认真地唱起歌来。而用老师的话总结起来,就是在班级面前,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可不能少。而在郭老师的研究生公共课的课堂上,我想,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交头接耳不听课的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的积极性上,而郭老师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年轻人的立场上,调动起我们学习的兴奋点,让我们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可以说这也是本事。如果这样说来,我在课堂里要是显示出了这些本事,也应该是从老师们那里“偷师”而来的。

期待竟然也是如此那般的相似。离最后一周的教学展示越来越近了,我们紧张着,也期待着,期待看到一群孩子快乐地演出,期待能将音乐的快乐传递给他们。同时,作为音乐老师,我们也十分紧张,心里惴惴不安: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有成效的,孩子们的歌唱有没有进步,我们有没有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个人对最后汇报呈现的结果并不十分看重,因为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我很看重这过程,因为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我特别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在这个方面我一定会尽我所能。而这一周,王老师在聆听六年级合唱队的演唱时,对于《花蛤蟆》演唱中“对唱”部分孩子们的音准,建议我纠正训练,然后我就反复并且细致地进行逐句改正,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听琴的声音,更要听自己唱的音高是否和琴发出的音高一致。我想,孩子们最后快乐地演唱固然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但是真正听到他们能将歌曲唱得很好,将我们平时教学的成果有水平地展现出来,对于我们,更是一件值得欣喜和备受鼓舞的事情。而这,不仅是老师们的期待,也更是我们自己的期待。

这一周,调皮的我,在支教小团队的联系群里,发出了很多日常“偷拍”的照片,我用我的手机记录下了很多轻松甚至搞笑的场景。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希望当有一天回望支教过程中这些美丽时光,大家看着这些场景,都能会心一笑……

时光慢些走吧。

2015年12月22日

雅芸姐姐:您好!也许我们都不该叫您为老师,而应该称您为姐姐。能进到您的课堂中,我感到很高兴。我很喜欢您上课的方式,既有点幽默,又使我感到开心。转眼间到了学期末了,我们的心愿还未了结——学电子琴,下个学期我们还能否上您那愉快的课堂,只能听天由命了。我们稀罕您给我们上音乐课,我真想把时间定格,永远停留在您给我们上音乐课的时间里。我很喜欢您的笑声,不喜欢您生气(可有什么办法,我们班的捣蛋鬼总惹您生气)……

——舍不得您的妹妹:江嘉蓝

亲爱的朱雅芸老师:您好!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您说过还有80分钟我们就要分离了。可我在心里想,不应该是120分钟吗?还有3节课,一节课40分钟,3乘以40等于120,所以还有120分钟。我想对您说:“如果下学期不是您教我们,我们会惦记您的,如果是您教,我们会更认真地上课的,尽量不惹您生气,光只有我们认真不行,还有某些“活宝们”在叽叽喳喳的,不过我们会尽量做到最好。您虽然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但在我心里您是一个好老师。上您的音乐课,我感到了快乐。对了,圣诞节快要到了,祝您圣诞节快乐!(如果您不在了,“活宝们”会想您的)

——骆杰锋 2015年12月22日

亲爱的朱老师:您好!老师,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有您,我才知道关于音乐多方面的知识。老师,我非常感谢您,因为您教会我如何去欣赏音乐的美。我和您是那么有缘分啊!要不是老师您免费来我们学校教我们音乐,我也认识不到您。由陌生人到好朋友,希望下个学期老师您可以继续教我音乐。我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可以在这所学校读书,我希望您能带着音乐陪我们一起走完最后一个学期。祝朱老师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江玉荧 2015年12月22日

雅芸姐姐:Happy Christmas!这是我陪您一起过的第一个圣诞节,也有可能是我们之间的最后的一个圣诞节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诚心地祝您圣诞快乐!!!谢谢您!要不是您,我根本就不会这么认真地去了解音乐。谢谢您!让我更深一层地去接触音乐!希望您永远记得,您教过一名学生——王晓彤!

也希望您记得六年级(1)班是那么的出色。记得那个由您亲自指导的合唱队,是那么的不负众望!(虽然,还没到合唱队演出,但我坚信,合唱队一定会嗨翻全校哒)

——糖豆(王晓彤) 2015年12月22日

亲爱的朱雅芸老师:您好!我一直都非常喜欢您,您是那么的美丽,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还有一个樱桃小嘴。每次您上课,我都非常的期待。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不太多,还有几个星期就结束了,我还是很舍不得您,但也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好,以及您脸上的每一个表情。在您脸上有着不同的表情,但我最喜欢的是您的笑容,只要您开心,我就觉得很幸福。希望您能开心和快乐,更加要健康。

——您的学生王敏晞2015年12月22日

朱老师您好,我听说您准备要走的消息后很伤心,因为我很喜欢上您的音乐课,虽然您说您明年还会回来,但不一定是教我们。我希望朱老师可以争取下一年还来教我们音乐,我们班上的女孩子都非常喜欢您,男孩子我就不确定了,我希望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就登QQ和我们大家一起聊天。祝朱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高溪小学六年级(2)班张芷婷

……

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老师,看到你的学生为你留下的这些文字,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我现在脑海当中最想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我的回答,单单用“感动”二字,是不足以描绘出心中那已翻腾起层层海浪的画面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踏进乡村学校,走到农村孩子的身边,和他们一起在有限的时光里和音乐做朋友。也就是说,自2015年国庆开始的此次支教,距离我第一次站上农村学校的讲台——四个月的顶岗实习那一段经历已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支教伊始,我在QQ空间分享随感时,当时实习的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北市中学八年级(2)班的学生江世杰给我留了一条言:“我看了看评论,没发现有同学们。他们也许已把你忘得一干二净,也许是你把他们忘了吧。然后呢,你现在在支教,不久之后必然会有一群比我们更喜欢你的同学了,再然后,我说完了!”

这一条留言,我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无法忘记。当看到这一周孩子们留给我的那么多感动的瞬间,我的脑海里想起的还是这一条留言,和高溪小学的学生们留下的这一段段文字相比,读起它,我的内心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火焰温暖了我半个心房,但冰冷的海水却在我的另一半心房里涌动着。

当时,看到这条留言,我第一个反应是,还有江世杰这一位同学记得我,并且他有些失望,因为很多同学没有像从前那般关心老师。从他的留言里,我还感觉到他的语气有些失落,有些埋怨,更有些羡慕。失落的是大家的这份感情似乎淡了很多,羡慕的是有一群更喜欢我的孩子可以上音乐课。也正是这一份情绪,让我不得不冷静地面对一个问题,那四个月的顶岗实习,是我第一次担任音乐老师,但是,我给那些孩子带去了什么?而这个问题现在我无法得到答案,两年多的时间,即使我心中挂念着他们,但是离开了毕竟是离开了,时光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回到当时在农村实习的那些美丽的时光里了。然而,它却为我现在正在进行的支教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我现在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未来的时间里又会为他们留下些什么?虽然这次和孩子们接触的时间相比之前长了整整半年,但是我还是害怕甚至惆怅分离的那一刻,无限快乐的此刻,和那心中隐隐出现的分离后的漫长岁月……我矛盾着,我挣扎着,我苦恼着,我甚至不想让这份情感扎根在内心,在我想到支教是有期限的那一刻。

所以,学生们对我的热爱我欢喜着,对我的想念我珍藏着,对我的埋怨我苦涩地回味着,对我的要求和心愿我也铭记于心。我只希望,回忆时,大家能想起的更多的是美好和快乐。惆怅的时光终会消逝,我依然感激师生相遇的那一份缘分的美好。

下一周,这学期12周的支教任务就会落下帷幕,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最后的汇报表演中依然快乐下去,依然期待着我们的下一次相遇。

2015年12月29日

一场快乐的元旦会演,石海、刘海阳、郭然、黄思淇、金文娜五位支教伙伴,郭老师、王老师两位一直关注和指导着支教团队的“领路人”和“同路人”,前来观看和帮助录像的师兄师姐们,高溪小学的全体师生们,这些无法忘记的人与场景定格了2015年最后一次支教的画面。

用音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我想对于高溪小学所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应该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吧!同样,对于我们支教团队来说,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音乐声中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新年。每个年级每一位孩子都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舞台,虽然这个舞台只有水泥地的地面,舞台背景只是简单的一块黑板,舞台的音响是学校的广播喇叭,但是,我们就这样在露天的操场上举办了这一场音乐会,这有限的条件和简陋的环境丝毫不影响我们这一份紧张、兴奋和快乐的心情。

将近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我们安排的演出内容和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根据孩子的特点,每一个班级、每一支合唱队、每一位支教老师以及全校师生都加入到了这场音乐会的狂欢中来。最后奉献出的精彩表演,让我不仅感受到了前11周支教伙伴在课堂上所练的“苦功”是有成效的,也从中发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进步以及不足。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能站上舞台,有模有样地大声歌唱起来,还能够表演得有声有色。一年级的孩子在黄思淇老师的邀约下,或是手拉手围起圈来一起数小鸭子,又或是在歌声中扮起了小印第安人,孩子们可爱的气息扑面而来。二、三年级的孩子在石海老师、刘海阳老师的陪伴下,使用小乐器跟随着音乐舞动和歌唱,气氛热烈,场下观看的我也被感染了。四年级的孩子在金文娜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齐唱《土风舞》《红叶》,用音乐震撼了我们。五年级的孩子在郭然老师的指导下,用歌声表达了对新年和明天的期盼,加入的舞蹈动作让节目增色不少。六年级的孩子用歌声表达出了对音乐的喜爱,他们与我在节目中眼神的交流和互动让我至今难忘。而每一个节目,我都能从中感受到支教伙伴对孩子的那一份浓浓的关爱,无论是有秩序地安排着孩子们的上下场,还是演出前细心的叮嘱,这一个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暖意。

同样,支教伙伴们带来的节目更让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作为音乐老师,不仅要能带领孩子表演,自己更要“有两把刷子”。于是,这场演出,我也难得地看到了支教伙伴亮出自己的“功夫”,边弹边唱、器乐作品的展示,包括四手联弹、乐器二重奏,更有声乐专业的支教伙伴带来美妙的歌声。我相信,孩子们看到音乐老师的表演,心里一定是很激动并且多少是有一点佩服的,而无论我们的表演是不是有水平的、是不是高质量的,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表演给孩子们树立起一个榜样,就是音乐老师能唱能跳能弹琴,敢唱敢跳敢弹琴,会唱会跳会弹琴,喜欢唱喜欢跳喜欢弹琴。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带动所有的孩子加入到喜爱音乐的队伍中。

这一场质朴的音乐会能够精彩地举办,离不开很多人的支持,其中包括高溪小学的校长、主任和学校老师们,更离不开一直在日常指导我们的郭声健老师和王朝霞老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也让此次支教成为我们人生经历中最难忘的一部分。

2015年,支教团队伍和高溪小学的这场音乐“约会”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感动也没有停止,我们的成长更没有中止……

2016年,我们,约吗?

约!

2016年3月2日

操场上遍布着穿着绿白相间校服的孩子们的身影,下午一点半的时候,一部分高溪小学的学生正在做着卫生值日。不同于在地铁和公交以及学校接送车上看到的人群,他们既不陌生,也不行色匆匆,看到我们到来,他们露出的是最欢喜的笑容,还有一声声甜如蜜的“音乐老师好!”

这是高溪小学开学的第2周,于我,是我从老家安徽返回广州后的第1天。寒假期间,高溪小学的孩子们通过QQ给我发送了很多新年祝福,也常常问我新年什么时候会回学校,但是直到这一次支教启程,我都不曾告诉他们我们什么时候会回去,原因很简单,我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不期而遇的惊喜和小快乐!

事实如此吗?

当我跨上通往二楼办公室的阶梯时,一些在走廊玩耍的孩子发现了我的身影。我看到他们嘴巴顿时变化成“O”形,随后眼睛也跟着变成了“O”形,然后有几个不羞涩的六年级学生围住了我,有一些同学则赶紧回到班上去通告某个惊人的大发现,这几秒钟的“动作片”让我的小心脏一阵扑通狂跳。不知我的这一没有打招呼的到来对于他们是否是一场“惊”,但他们首先给我送来了一阵“喜”。如果他们不曾喜爱过一位老师,不曾思念过一位老师,不曾盼望再次见到这位老师,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和行为呢?

根据王朝霞老师和支教伙伴们在支教前的讨论和计划,这一周,大家的教学班级没有太大的变动,也并未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而是带着轻松的心情,用放松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做做游戏,或是唱唱歌,或是聊聊天。原本的音乐课程安排是周三下午的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但去了学校才知道,我们这一周的支教,所有队员只能上第一节课,第二节课是事先已安排的全校仪仗队训练活动。所以,这一周真正说来只和六年级(2)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叙旧+展望”的小派对,以至于六年级(1)班的一些学生在晚上给我留言,声称下周要还他们一节音乐课,看到这样的字眼,我竟然一个人不自觉地咧开了嘴。

说到和六年级(2)班学生的这一场“叙旧+展望”的小派对,前半段“叙旧”是在音乐声中进行的,而后半段的“展望”则是在一片收不住的欢声笑语中开启的。这个小派对让我很难忘,因为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老师看待,而是当成了一位邻家小姐姐。我们是通过音乐与彼此相识的,所以我播放了两段音乐视频,让大家重温过去那段和音乐相识的快乐时光。放这两段音乐视频时,我看到孩子们看得前所未有的投入。其中一段最近转载和点击量很大,内容是一个11岁男孩自弹自唱《贝加尔湖畔》,另一段是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摇滚校园》( The School of Rock )的主题曲MV。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氛围点亮孩子们这学期继续喜爱音乐课的内心之灯,也试着透过这两段视频让孩子们有所发现,比如去试着寻找自己的特长和某些方面的天赋,比如大胆去想象我们的音乐课可以怎样上。孩子们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很可爱,有的甚至令人捧腹大笑。有学生直接告诉我:“老师,我知道我自己的优势特长在哪里,例如很能睡、很能吃!”惹得大家一阵大笑。

为了让孩子们不仅仅是心动起来,而且能全身心地快乐起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那是我小时候曾和同桌玩过的游戏,不知这个游戏是否叫做“主谓宾”,内容主要是三个人分工,各自在纸上写“某某某”“在某个地点”和“做某件事情”。然后通过随机的抓阄匹配起来。而我通过分组,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

于是,一大波无厘头式的人物、地点、事件让我们疯狂地笑起来,孩子们收不住笑容,我更是变成了小学生模样。

“朱雅芸未来在火星爬树。”

“王俊凯未来在美国唱歌。”

……

之所以设计这样一种另类的“展望”游戏,一是为了能进一步拉近我们的距离,不能因为一个寒假,大家就变得生疏了或是拘谨了;二是希望他们能展望未来,想象一下将来会在哪个地方做些什么。因为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在高溪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无论时间如何从沙漏中流走,我们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将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们以及我们自己,虽然看起来这种形式是音乐之外的,但是快乐和幸福我想不会分什么形式吧。

第二节课,我们学习并观摩了学校仪仗队的训练,看到六年级的大孩子变身“小老师”去教更小年级的孩子如何敲打小军鼓,如何吹响小军号,我发现了这些孩子另外的一面……

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在支教这件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中拉开了序幕。我的支教伙伴,支持我们的郭老师、王老师,高溪小学的孩子们、老师们,有你们,真好!

2016年3月9日

每一次记录支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在叙述课堂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更是在倾诉我们每一位支教老师的心路历程。每一周郭老师都会整理出大家的支教日志,并通过QQ平台和微信平台将它们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上一周,在微信朋友圈里,我收到了一条来自一位一线中学音乐教师的留言,她问我是否能分享一些教案或者课件。她曾观摩过的那些课堂教学比赛中的教学很多其实不太适合山区学校,于是很想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看到留言后,我第一反应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更准确地说是一名在读研究生背景的支教老师,我对于课堂教学并没有太多经验,仍处于在摸索中学习和成长的阶段,这位老师的注意其实是对我们支教的一种鼓励和支持。然而,我又很想向她说明,每一周支教的教案和课件,特别是我,其实并没有精心地去写、去制作,教案显得很粗糙,课件也是如此。当我需要用到课件来辅助教学时,使用的也只是出版社提供的教学光盘,没有花过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因此我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和孩子们的沟通交流以及课堂教学上,所以对于分享教案和课件这件事,十分乐意之外还多了一些羞涩。这位老师似乎在我的言语中察觉到了这一丝羞涩,她表示了感谢并且表达了她之所以感到好奇,是因为她在某一次聆听郭老师讲课时听到了对我们“接地气”式教学的评价。而这一条留言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案和课件能否展现完整的教学?它们对教学是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地气”式教学是否依赖于教案和课件?在我们支教的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扮演的更多是辅助教学的角色,或许一个完整的教案可以从文字表述上展现出一堂课的样貌,但是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是不能事先设定的,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调整教学,那么教案里的预先设计和安排就会有所变化。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这学期我特意准备了一台小DV,用来记录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对于研究方向是音乐教育的我来说,这是将“教”与“研”捆绑在了一起,希望能够达到教研结合的效果,而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这一部小小的DV,记录下所有的快乐时刻。于是,我也给这位老师留了言,告诉这位老师若不嫌弃,我可以将记录下来的课堂视频分享给她。

这一周,借助于课堂的现场DV记录,在支教后回校的空闲时间里,我完整地观看了在六年级教学班开展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视频。以“音乐形象”为课堂主线的欣赏,小到教师的肢体表达动作,大到课堂的整个安排,以及学生回馈的反映,种种画面令我从旁人的角度,从教学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作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术意识,锻炼学术思维,这一过程,对我颇有启发。

每一周的支教,我们都希望能让这些农村孩子从支教活动中受益。但是,这一周我却发现,我们自己从支教活动中收获的快乐和知识反而更多。

2016年3月16日

当你认真并且投入地去做某一件事时,你会发现,与这件事相关的很多信息很神奇地“主动”进入到了你的视野之中。譬如我,因为正在积极并且热情地做着支教,所以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处处都会自然不自然地注意到关于“支教”的一些信息。闲暇时翻阅报纸新闻,会不自觉地注意到很多明星也在做着支教这件事;登录网页查阅高校信息时,又不自觉地发现关于支教的新闻报道,平日里查阅书籍文献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当你察觉时,你会莫名地发现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个之前从未发觉和探索过的领域,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群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在国内,从事支援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教群体有研究生支教团、西部支教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中的支教者、国家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的特岗教师,以及地方政府组织的支教计划的支教生,如湖北省资助农村教师培养计划、湖南省硕师计划等。而所列前三者的参与主体,大部分是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大学生或是毕业生,其中研究生支教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在读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队,团员支教期满后才会正式成为在校研究生;另一种支教团则是由在读研究生组成的,比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北川中学组建的支教团,以及我们——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赴高溪小学支教团。除了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组织实施这些支教计划外,也有教育系统外的社会人士及组织在进行着支教,其中不乏著名歌手和演员。

而在国外,我们最直接了解到的就是专业音乐院校开展的支教活动,而这也得益于导师郭老师的两次赴美访学。它使我们了解到国外院校的支教活动及他们的支教概况。特别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城市音乐”支教项目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们开展支教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城市音乐”支教项目中,针对美国部分学校和社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项目成员进行着免费音乐教育的社会服务。作为一项社会服务,一方面,高等院校自身的定位就不再局限于只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直接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参与这些实践项目,不仅仅转变了封闭式的技艺训练和知识学习方式,而且能自发地激起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出能够为社会所用的学识和才能。对于我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本身的培养模式就存在着“学术性”与“技能性”相冲突的困境,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了基本的技能训练。虽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侧重于学术性的,但是学术理论往往来自于实践,并且不能脱离实践,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参与支教,能够打破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生发出应有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

就像上一周我突然意识到支教对我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影响,在这一周的支教过程中,我就以研究的意识去思考了一番。我仍旧用DV录下了课堂的教学,并且观看后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这个视频作为一个课例,能不能为其他老师所用?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反映了部分老师包括我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教学课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中获奖的课例并不适合平常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合,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课例的展示是在无数次磨合,经过精雕细琢,并且是在师生间演练多遍后成型的,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些课例少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比如我们的课堂里经常会出现纪律问题,这时为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总要花点时间去进行课堂管理。而课例里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而另一方面,问题也出自于我们自身,我们想着的借鉴其实是“照搬”,直接将教学拿来用,但是我们是否考虑到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呢?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一种贴合他们的方式应用这些课件呢?如此一想,豁然开朗。

这一周除了进行上述的小研究和思考外,很开心的是,我们的合唱队常规训练又开始了。这学期合唱队的安排有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原本分年级的合唱队合并成了一个合唱队,我们从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中挑选队员,五位支教老师共同承担训练指导的任务。这又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不知我们会如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也不知这支合唱队会带来怎样的歌声?

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未知,我们才能更有动力和活力继续前行下去!

2016年3月23日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完屋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合唱队经过两周的队员挑选,终于组建了起来,于是我们唱起了第一支歌,歌声里洋溢着孩子们的认真与快乐。我想,我们每一位支教老师的心房也被孩子们的歌声“刷”得明亮起来。

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这么多音乐老师聚集在一起,教他们唱歌兴许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吧,尤其是高溪小学,在我们到来之前,虽然音乐课是有开设的,但是授课的老师都不是真正的音乐老师。现在课堂上,五位支教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这样强烈的对比下,孩子们表现得非常认真,眉目之间情不自禁地传达着渴望。报名合唱队的孩子是比较多的,但是我们组建的规模是在50人左右,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让所有有兴趣的孩子全部进入合唱队。所以,我们必然选用了某些标准,例如歌唱时的音准、音高感觉、嗓音条件等方面。最后大家商量着,每一位支教老师按这些标准选出队员并且分好大致的声部。石海老师和我领着一群孩子进行了“试唱”,这一个过程我聆听了每一个孩子的声音,若是按照合唱队专业的要求,严格来说,大部分孩子的声音是令我很失望的。有些孩子音准很好,就是不敢放声唱,音量太小;有些孩子声音很洪亮,但就是没有音准,没有音高的感觉;有些孩子音准、音高感觉都比较好,但是嗓子发出的声音却是沙沙的。听着这样的声音,我很担心,这么多这样的声音汇聚在一起,能有好听的歌声吗?

但是,最后听《粉刷匠》轮唱的歌声,我觉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虽然单独听了那么多有“瑕疵”的声音,但是汇聚在一起竟然是那么的明亮、有活力。为什么会这样?我暗自揣摩着、寻觅着、思考着,想要找到这个答案。

犹记得有一位女孩用“啦”唱音阶时,总是太小声,虽然几次提示声音需要大一点但都没有改进,脑袋一转,我索性不让她继续唱了,改变方式,让她说“啦”这个字,果然,声音大了一些,说的时候比唱的时候音量大。我就告诉她唱的时候其实是和说话一样的,并且进一步引导她调整声音,我用吃辣椒时喊“辣”的想象邀请她说“啦”,结果看到她张大的嘴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女孩歌唱时声音的改善让我发现,这些孩子只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调整自己的声音,而通过我的方法的指引,他们或多或少都找到了方法。的确,在刘海阳老师、郭然老师、黄思淇老师的挑选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大家的一致,我们没有因孩子们开嗓后的声音就立马“一票表决”,而是试着找寻方法去调整,有了改进后再下结论。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合唱队的队伍里的。此外,合唱队是一个集体,歌唱时能营造出一个氛围,这个氛围能带动、感染、召唤孩子们的真实心声,引得孩子们尽情地放声歌唱。

一周一个小时的合唱队训练,从合唱队开始组建到如今唱起第一支歌,历时两个小时,这短短两个小时,大家的投入和认真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更难忘的场景是,郭然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整齐地写上了曲谱,刘海阳老师用电钢琴为孩子们认真伴奏着,石海老师和黄思淇老师带领着大家一句一句地演唱,最后指挥着大家玩起了轮唱。而这时的我,不自觉地从老师的角色里跳了出来,因为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忍不住“跨界”到了摄影界,跑到教室的角落拍下此刻的画面,然后倚靠在门边,竟然享受起孩子们的歌声来……

这歌声里,我不仅闻到了“想唱就唱”的味道,更享受了一番“享唱就唱”的滋味。

2016年3月30日

小时候,老师发新的音乐课本时,我最爱做的事就是寻找里面自己爱听爱唱的音乐,若是发现较为流行的歌曲,便对照着简谱先哼唱两句。犹记得当我发现《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 My Heart Will Go On 出现在课本时,激动了好久,天天盼望着老师早点上这一课。

如今,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拿到音乐课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我小时候一样,是不是也盼望着能学唱一些流行歌。上周和这周,教学围绕着歌唱教学而展开,我选用了一首流行歌曲《龙的传人》和一首外国民歌《八只小鹅》,分别作为这两周的主要歌曲进行教学。这两首歌曲,在风格类型、演唱形式以及歌唱表情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回顾并对比这周和上周的教学,我从中收获了不少。

所谓的流行歌曲和外国的民歌相比较,是不是孩子们更喜欢流行歌曲?从学唱中,我发现并不是偏爱谁多一些的问题,当我挑选著名歌手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这一版本时,因为节奏感很强烈,有Pop流行乐的元素融入歌曲中,所以我看到孩子们在聆听时,听觉神经也在跳跃。当我带上个人感情,介绍王力宏曾是我这个90后的偶像之一,很喜欢他创作的音乐,他的很多歌曲都很流行时,有几个学生突然举手示意,随后告诉我:老师,TFboys的歌更流行啦!我们现在更爱听、更爱唱他们的歌!他们这一举动带动了一片孩子,纷纷举手说出了他们心中喜欢的歌手和歌曲。孩子们的话语,触动了我的问题神经,这是所谓的“代沟”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不知《龙的传人》有没有入选课本,但是《龙的传人》是我大脑曲库里很出名的一首流行歌,而现在,在这些孩子面前,这首歌像是变成了一首“老歌”。往更深处想想,这些孩子喜欢的歌现在并不在教材里,也许以后有可能会入选教材,但是那个时候,这些歌又不像现在这么流行了。

这个问题涉及音乐教材和流行歌曲进课堂两个方面。首先音乐教材从编写到审核再到投入使用,花费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也不太可能因为某些热门歌曲的广为流传就立马将其编进教材。所以,这就涉及流行歌曲进课堂这一个层面了。不可否认,孩子们喜欢的歌曲进入课堂无形中会抓住他们的眼球和耳朵,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个人觉得,把这些歌曲引入课堂是值得的,只不过我们得把握“分寸”。在兴趣被激起的瞬间,引入教学内容,哪怕就算一节课,孩子们都把时间“浪费”在唱最流行的歌上了,但是保留了他们对音乐课的美好印象,并且喜爱上音乐课,带着积极的状态去上以后的音乐课,这何乐而不为呢?

若这是一种假想,那么这一周的教学就证实了我的这种设想。这节课并不是教唱流行歌曲,而是唱一首外国民歌《八只小鹅》,因为有上一周的上课状态,所以教唱一首民歌时,我也并没有发现孩子们会排斥它。这也让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待不同歌曲时,并不“挑剔”它是什么,只要它好听,有意思,能给他们带来歌唱时的快乐感觉,他们就喜欢唱。当然,《八只小鹅》从风格上,属于轻快活泼的类型,也较为贴近孩子们。

在音乐的世界里,不同类型的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就是因为不同音乐的这份别致,才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它的神奇与美妙吧。

2016年4月6日

“支教老师”,我越发喜爱这四个字的称呼了,不仅是我,连拼音输入法也喜欢上了它,没等到敲完所有的音节字母,它们就会跃然而出。伴着键盘“啪嗒”声入耳,课堂里的笑声、歌声、吵闹声……都环绕在了耳边。未来,有朝一日,当听不到这些声音了,当想念溢满心间,我就看看现在留下的这些文字。这段属于“支教”,属于“老师”,属于我们,一群年轻人,正努力,正知事,正追梦,正前行的平凡之“录”。

4月里的第一次支教,王朝霞老师开车载着支教的我们,以及我们学院同年级的研究生同学谭莎,一起前往高溪小学,并陪伴了我们一整个下午,度过了又一个收获满满的支教日。“这次清明节的活动,孩子们不像以前那样了,无论唱的好不好,都敢在很多人面前放声歌唱了,现在每周一的升旗,那国歌唱得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听到校长对王老师说的这些话,我想我们的支教,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某些方面的积极改变,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每一节课、每一次的课外艺术活动。

这一周的支教,音乐带领着我们,打开了舞蹈世界的一扇窗户。继欣赏《黄河大合唱》后,我又尝试了一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回忆以往的教学经历,我一直觉得音乐欣赏课比歌唱课要难得多,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静”下来聆听音乐,但同时心里能为音乐所“动”,听得有感受,有想法,能享受听音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里他们往往好动不好静,教学总是与理想相去甚远。为什么现实与理想间有如此大的差距?在我的潜意识里,音乐欣赏课就是坐着听,听什么?听音乐,听老师讲课,听老师讲音乐,于是,学生听得越多,注意力慢慢地越难集中,小动作随即也越来越多,音乐欣赏课上着上着就变成了听讲课,课堂瞬间无趣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觉得歌唱课比音乐欣赏课更容易上一些,因为歌唱课,孩子们通过动动嘴巴,可以抒发对音乐的感受,而音乐欣赏课呢?如果要求孩子们静下来听,他们总会按捺不住,总要开开小差,总想捣捣乱,于是课堂“乱糟糟”的,根本安静不下来,更别说能感受出什么了。

如果深入地想想,音乐欣赏课我们习惯了一味地让学生聆听,比较多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摄入音乐的养分,但是他们是否消化了这些养分呢?对音乐的消化实际上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知道,感受音乐不仅仅只有聆听这一个途径,通过演唱、演奏这些表现方式,也能实现。所以,当我在讲解《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说到三拍子华尔兹的舞曲时,讲解和聆听都有结合,但是唯独缺少了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消化我所讲的内容。在对六年级(2)班进行教学时,王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即刻带领我和孩子们随着圆舞曲一起摇动身体,想象着自己随着音乐在起舞,于是我看见班上的孩子都摇晃了起来,华尔兹的节奏和身体律动结合,比起我讲什么是三拍子、什么是圆舞曲要生动多了。

第二节在六年级(1)班再上这一课时,因为有这样的改进,我发现课堂的纪律问题少了很多。我适当地讲解后,让孩子们随乐而动去感受音乐,教学效果也比我对他们说音乐要好得多。

常规教学后,合唱队的训练依旧有序地进行着,这一周大家唱了一首新的二声部作品《春晓》,本着继续给孩子们积累一些音乐作品的想法,我们也会在日后的训练里教唱更多的歌曲。在校园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支教团队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队,但是我一直有一个个人想法,就是想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教一些孩子弹电子琴。高溪小学现在有3台电子琴,是可以开展一个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没想到,在王老师载着我们回程时,她也提到了这个想法,我们一拍即合,下一周我就想把这个课外演奏兴趣小组开起来。

希望渐渐地,学校里传出的不仅仅是动人的歌声,还有了美妙的琴声。

2016年4月13日

这将近20周的支教教学,让我前所未有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在了课堂、倾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和学校里真正的音乐老师相比,我们似乎“幸福”了不少。这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看来,是简单的,是纯粹的,是做一名音乐老师本应有的。这幸福,不是来自于种种比赛得奖后的光环照射,也并非来自职称“升级”后的喜悦,而是真真切切,由孩子们赋予我们的,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与成长,给我们带来的每一个愉悦时刻,就是我心中那份幸福的模样。

当然,因为我们是在读硕士研究生背景的支教老师,我们本就没有什么机会或是任务去参加比赛,也根本没有评职称的资格,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本真地、毫无压力地将教学、将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作为我们支教的重中之重。

这样一想,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一次对记录支教时对“芝麻小事”那般情有独钟。小事虽小,心意不小,一个心里装不进小事的老师,又如何能担当起“育人”这件艰难的大事呢?

这一周,在导师王老师的前期争取下,我们得到了一笔小额经费的支持,购买了一些打击小乐器,将它们带进了高溪小学,拿进了课堂。孩子们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像拿着心爱的玩具一样,把玩着手里的小乐器。我心想,六年级的大孩子对待小乐器会冷静一点吧,没想到,他们也不怎么“矜持”了,我给他们每人发一个摇铃手环时,他们立马各种摇、各种甩,玩起各种把戏来,课堂“丁零丁零”全是铃铛的声音,好不热闹。看着他们这般模样,我心里既高兴又无奈,高兴的是他们的状态很有活力,很积极,无奈的是,课堂如果一直有“丁零”声,又要整顿纪律问题了。特别是,我给每一个人都发了一个铃铛,如何才能保证不做活动时,铃铛不响呢?

我突然灵机一动,在准备活动中,我让班里的全部孩子听我的指令,听到“开始”的指令,就开始晃动摇铃,听到“停”字,就停止任何动作。孩子们很期待我的任何指令,因为我不按常理出牌,“开始”后的指令我常常不接“停”,“停”后还是“停”,如果不仔细听我的指令,往往就会出错,这一举动把孩子们逗得一直哈哈笑。经过这一个准备活动,孩子们玩了个够,同样,也学会了控制自己,课堂里零星的“丁零”声也藏匿了起来。这对欣赏《卡门序曲》这首管弦乐队的作品,保持课堂的安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避免了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出现有些孩子把这些小乐器当成小武器,互相打闹的现象。这些新鲜事物出现在他们的眼中,我们不能遏制他们想动想玩的欲望,首先得让他们在体验中尽兴,玩够了自然就不会再想着“捣乱”了。所以,在这首作品的主题A里,我们用摇铃和管弦乐队来了一次配合,班上的所有孩子都成了乐队里的打击乐手。这一角色的扮演,无论是在听觉感受上,还是在动作表达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同样在秩序井然中欢腾热闹着。不得不说,如果不留意这样的小事,我们的课堂往往会在老师歇斯底里地请求安静,或是发脾气后整顿纪律中度过,最后课堂上什么也动不起来,什么也玩不下去,孩子们和老师的心情都会变得糟糕。

当然,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还有音乐教育系的多位教师前来看望我们,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无论做什么,我都铭记着导师郭老师曾告诉我们的四个字——享受教学。现在,除了享受教学,我们还在享受着这份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

2016年4月20日

192天前,支教的第一天里,我们是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前往高溪小学的?是否同今日?是否同明天?

现在我们的期待、紧张、兴奋、快乐,以及孩子们对我们、对音乐课堂的热情及向往,是否依然?

如今高溪小学的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多了不少,他们是否依然期待着上音乐课?是否依然喜爱上音乐课?是否依然快乐地上音乐课?当时我认为最需要做的,就是带着他们的期待、喜爱和快乐继续前进,那我是否又做到了呢?

这无数的问题,如波涛,汹涌而来,我不断地试问着自己。支教日子久了,教学变得日常化了,对待课堂,我们也不像当初那般陌生了,和孩子们已建立起了一段段感情。而为了不降低每一次支教的期待感,使常态教学不“疲软”,想办法令孩子们一直保留当初的热情,也保持我们生机勃勃的教学状态,呵护好每一次的期待,是我从支教第一天起,至今日,做得最多也是最难的功课。大概就如很多人喜爱用“不忘初心”四个字勉励自己那般吧,重踏当初的心境,总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力量。

不只是我,看看我的同行者,支教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她们每一周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呵护着孩子们对音乐课的期待。“每周去高溪小学上课我都会想一个问题,怎样通过今天的音乐课堂激起或者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我应该多看点书,多多学习一些新的理论和经验,并用于实践,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课堂上的我才会充满自信,我的课堂才会不断地充满活力和激情,孩子们才能更多地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保持对音乐的兴趣。”“看着孩子们,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来到这里的意义,孩子们,我希望每一节课都能看到你们专注而自在、投入而自由的样子。”“孩子们,我期待你们成长为让你们自己骄傲的样子,我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重新看着这些大家写下的文字,我的内心仿佛又被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想,是大家都朝着一个“好老师”的方向在前进,在努力。

而这一周,我所做的“呵护期待”的功课是什么呢?前两周六年级的孩子欣赏了两部管弦乐作品,其中一周加入了打击小乐器的课堂活动,这一周在歌唱教学后,我对打击乐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为了保持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好感,期待了解并且学习它,我通过教学引导,借助音乐的方式,介绍了一些新的打击乐器,例如三角铁、碰铃、铃鼓、双响筒、响板……并且让孩子们继续参与到打击乐的活动中去。而为了使孩子们能继续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我大胆地决定预设一节教材内容之外的教学,那就是在这一周的基础上,引入一部《破铜烂铁》打击乐的欣赏内容。让孩子们看一看身边的事物处处都有着音乐的细胞,都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声。同时,我也想借机在接下来的课程里,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生活中的音乐来。

除了关注孩子们的期待,我自己也有着新的期待,那便是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和发展。经过考虑,上一周最终在四年级公布了这个消息。很快,有3个孩子主动表达出学习电子琴的愿望。这一周,高溪小学两位老师闻讯而来,道出了自己的孩子也很想学电子琴,但因小朋友要参与其他课外活动,能否等这几个活动结束了,再来学电子琴?我欣然答应了,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多少孩子想来听,想来学,我都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将音乐的快乐带给他们。这其中有着很多问题是我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它们也等着我去解决。学电子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短几个月也未必能学到些什么,即使现在的目标仅是在两个月内,孩子们能认识键盘,学习到最基础的演奏方法,能弹出一两首小乐曲,但因条件限制,目标能否达成,在我的面前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更何况,这些孩子连简谱的识谱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何用非常规的系统习琴方法教他们弹琴呢?这些问题,我是否能解决?该如何解决?我期待着自己的答案。

这一周,出现了太多是否的问题,我期待着,有一日,我能大声地说出这一个字——是!

2016年4月27日

你有没有过和“遗忘曲线”赛跑的经历?

你所看到的这些支教感受,就是我和“遗忘曲线”进行赛跑的过程。为了不忘记和这群孩子发生过的事情,为了在这场比赛中能争多几成的胜算,动笔记录便是我取胜的砝码。这一周,更不例外。

除了每周三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带着他们一起进行课外音乐活动,其他的日子里,孩子们是不是就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呢?非也。因为常常在QQ上收到孩子们对我的问候:老师,你在吗?老师,你吃了吗……所以闲暇时,和他们聊上几句,也是生活中很自然也很有趣的事情。

而这一周,有一位学生和我聊的一些内容,让我大为震惊,甚至觉得她的一些看法值得我深思一番。这位学生告诉我她叫江冬悦,并不是我所教的六年级班级里的学生。为了让我想起她,她描述说自己是在高溪小学3楼五年级(2)班门口和我说话的那个“蘑菇头”。我心里暗想,我怎么会不记得这个“蘑菇头”呢,看着她的QQ头像,我立马想起了那双失落的眼睛。在通知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报名的那天,因为她在合唱队里,听到无法参与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时,她惊呼了一句:“我也想学电子琴!”这一声,还有那失望的眼神,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没想到,这周支教完,她加了我的QQ,和我聊了很多关于音乐课的问题,甚至和我聊起了音乐,她所传达的信息,还有对音乐的思考让我惊叹不已。

冬悦:老师你知道吗?我好喜欢音乐的,超级超级。

我:嗯,和我一样呀!

冬悦:我妈以前让我报电子琴班,可是那时候还小不太懂,而且没什么兴趣,所以我就拒绝了。可是自从你们来我们学校之后我就发觉原来音乐这么有趣。

我:谢谢你对老师们的鼓励。

冬悦:老师,你是学什么的?乐器吗?

我:是的,我4岁开始学手风琴,然后慢慢开始接触了钢琴,还有电子琴。已经学了20多年了。

冬悦:是你自己想学还是你爸妈让你学的?

我:先是在爸爸妈妈的带领和陪伴下学习的,长大后越来越热爱音乐了。

冬悦:现在我都十多岁了,现在开始学已经迟了。

我:不迟,任何时候学任何东西都不迟的。

冬悦:老师,你毕业之后还会继续练习音乐吗?

我:会呀,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冬悦:对对对,音乐就像白开水,虽然有些人觉得它平淡无味,可是他们却不知道生活中是不能缺少音乐的。

我:说得很好啊!

冬悦:就好比我的生活是不可缺少音乐的,开心的时候听音乐,听了会变得更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也可以听,听着听着就把不开心的事抛之脑后了,所以我觉得音乐是伟大的!

……

这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的到来,让她觉得音乐和小时候的记忆不同,从没有兴趣变得越来越喜欢它。欣喜于这个孩子敞开心扉和我聊人生经历、聊音乐,她的话语让我想起了我学乐器的童年,也让我获得了很多关于支教的启发。我们的支教,除了给这些孩子带去音乐知识,送去音乐的快乐,还有没有更深远的影响?“音乐就像白开水,虽然有些人觉得它平淡无味,可是他们却不知道生活中是不能缺少音乐的。”这句话多么富有哲思,音乐在她的生活里,如今变得和白开水一样,白开水是多么重要的物质,人活着是离不开它的,而听音乐折射出的快乐感,也是人不能缺少的,生活中没有快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而音乐,成为这个孩子最快乐、最不能缺少的事。

我们常思考支教给这些孩子带去了什么,如今,冬悦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一个孩子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回答,就像冬悦说的,有些人也会觉得白开水“平淡无味”,也说明了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音乐,但是,只要有一个孩子开始受到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那么,我们就会努力让更多孩子发现音乐的美好,体验人生中更多的快乐。

美好又令人快乐的是,王朝霞老师和李婷老师在这一周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们的支教不只是停留在“教”的层面——孩子们学习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怎样更好地教?我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启示。

这一周《破铜烂铁》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现在非常好奇,我给六年级孩子布置的用生活中的物品创造打击乐的教学任务,在没有给他们任何音乐的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会玩出些什么来?他们能否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带来一场神奇的打击乐音乐会?

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下周三的到来。

2016年5月4日

先回答上周我好奇的一个问题,这些农村孩子在看完《破铜烂铁》后,会自己玩出生活中的哪些音乐(节奏)来?两个六年级的教学班,呈现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不同的教学氛围里,有失落,但更有惊喜。

下午第一节上的是六年级(2)班的音乐课,上课前,我打开上节课没有看完的《破铜烂铁》视频,一些在座位上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起来,随着上课时间的临近,操场和走廊里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回到座位上,加入到了观赏的队伍里。我满心期待着孩子们接下来的表现,于是提前询问了他们:“有多少人准备了表演呀?”然后,孩子们纷纷摇头,接着低下头,做起手中的作业,或是看着视频。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咯噔”一下,没有一个孩子完成我布置的音乐作业吗?到了上课时,我再一次在全班问起有没有人准备了表演,回应我的还是一片寂静。我看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也看着我。这时的我,脑袋在飞速地旋转着,同时眼睛也在捕捉着任何一个眼神,希望能发现一些准备了但不敢表演的孩子。果然,有一些孩子我感觉是有准备的,只是还没有勇气举手,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一阵鼓动,终于,陆续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告诉我有想过,有准备过。夸张地说,当时的我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是这三个孩子“救”了一下这个原本尴尬的场,于是我邀请这三位同学表演自己准备的打击乐节目。三个孩子在座位上用桌子当起了鼓,三个人遥相呼应地打起一连串节奏……

回顾六年级(2)班的整个教学,原本想着“翻转”一下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我再进行点评和相应的指导,结果因为只有一组参与,课堂并没有真正“翻转”过来,迫不得已我选择了第二套教学方案。因为预先有料想到这个场景,考虑到孩子们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更何况是仅仅观看了一个视频,就要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这难度可真的不小。特别是在没有教学引导的前提下,一个视频就能够挖掘出他们的音乐创造力?显然在六年级(2)班,我认为,这个课堂实验是不成功的。

相反,六年级(1)班的教学格外出乎我的意料。有了上一节课的尝试,且效果不尽人意,我对于这一个班的期待值相应地也下降了,并且也备好了第二套方案。而在真正进行教学时,这个班的孩子给我带来的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相同的是,在课前和上课时,我依然问有多少人准备了表演,但不同的是,我听到了更多的回答声,并且看到了许多高举的小手。一共有14个孩子,组成了4组,表演了自己的作品,这些生活中的音乐(节奏),各有创意,孩子们都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一组的孩子围着课桌,两个人敲击桌腿,一个人拍打桌面;有一组的孩子走上讲台,一人在讲桌上拍打,一人在黑板上敲击,两个人相互呼应,像是在用节奏对话;还有一组的孩子通过打响指、使用圆珠笔,四人配合着创造出有层次的桌面节奏;更有一组的孩子,拿出了平时体育训练用到的跳绳,四人“跳”出了丰富的音乐(节奏)。这一组“跳绳之乐”,让我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特别是能够发现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音乐。他们使用跳绳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用绳子扫地板的声音,也有跳跃时的脚步声,还有伴随着绳子打在地上的声音,甚至通过改变跳的速度和频率,创造出绳子在空中震动的“嗡嗡”声,四个人时而步伐一致,时而变换出不同的跳跃方式,变化出丰富的节奏和声响……

回顾这个班的教学,对比六年级(2)班,显然课堂“翻转”了更大的角度,大部分的孩子能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分享给我们很多有亮点、有惊喜的作品,而且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我想,无论孩子们的表现如何,他们给我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虽然两个班的差异是明显的,但正是这种不同,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老师是一件多么充满挑战的事,作为一个热爱挑战、不惧困难的老师,这又激起了我无限的激情与活力!

上学期的支教,郭老师在百忙之中前往高溪小学,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那时的我们,就像襁褓之中的小婴孩,对于教学并不太得心应手,于是郭老师为了给我们鼓劲,陪伴着我们环绕着小池塘散心,边走边畅聊着音乐教育中的那些事儿。这学期的这一周,郭老师百忙之中又来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课堂,像高溪小学的学生一样,认真投入地听起我们的课来,还身兼“摄影师”一职,为我们记录下很多宝贵的时刻,这些都成为日后难以忘怀的画面。

有一张照片,我们的身前是郭老师和王老师,他们的身前是高溪小学的学生们,“学生们”和“老师们”都被相机框在了一个画面里。我们做学生时,拥有着最可亲可敬的老师,做老师时,又拥有着最可爱的学生们,人生中还能有多少这样的幸福时刻呢?

2016年5月11日

我怎么也无法想到,在2013年最后四个月里坚持做的一件事情,竟会深深地影响着现在的我。

那四个月,是我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北市中学参加顶岗实习的日子,感谢学校领导的批准,使得我在除了法定节假日的每一个周末,能够回到广州。这是一段刻录在内心深处的人生经历,一提起它,我便想起那条往返两地必经的如同过山车般的山路,还有时不时在身旁显现的陡峭悬崖。而在这条山路间,还总有一位紧紧抓住大巴车座位把手的小姑娘。

每一个周末都回到广州,是因为那时的我,正在广州市少年宫跟随着一位优秀的键盘乐器老师学习电子琴的教学,在那段助教工作的经历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演奏电子琴,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令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并以此树立了做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喜欢上自己。随后我独立地在少年宫带起教学班。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因为那四个月的坚持,才能有我在高溪小学组织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今天。

高溪小学原本只有一台电子琴,因为龙琴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如今我们一共拥有了三台来之不易的电子琴。兴趣小组成立至今已有一个多月,孩子们在这四周课的时间里,学会了使用电子琴,学会了认识键盘,学会了右手弹奏旋律,左手用“单指和弦”配出伴奏。所有的孩子在短暂的时间里,学习弹奏了《玛丽有只小羊羔》这首小乐曲。与在广州市少年宫习琴的那些孩子们相比,虽然他们的基础确实有一些差距,但是如今这样的学习速度,已经让我大为吃惊。

因为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并没有把少年宫的教学带到这所农村学校里来,我一直在摸索着怎样“因地制宜”地教授乐器演奏。我问过自己,这些孩子不会五线谱怎么办?我想没关系,会简谱一样能学。那连简谱的识谱也存在问题呢?我想没关系,那就哼唱旋律,我唱一句,孩子们跟唱一句,再学着弹奏,总之,只要一出现没有遇见过的问题,我就想着用各种他们能接受的办法,尝试着去解决。虽然从我自己的内心来说,我很想把五线谱的知识教给他们,授之以“渔”,但是条件的限制,让我只能用“土方子”来教。结果呢?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领悟和弹奏,并不是我想象的那般不尽如人意。

这也给了我思考的机会,特别是我在少年宫的教学,一直以来强调以技能的学习为重,如今遇上这些孩子,过度强调技能的学习一点也不切合他们的实际,那干脆就像取名为兴趣小组那样,只要他们有兴趣去学,就呵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玩着学,学得好不好,能不能够有水平地演奏,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所以,当给自己卸下了心理包袱,孩子们学得也没有了压力,一个个知识点很快就被吸收了,每一节课新学的内容稍微加以练习,就能有所收获。

随着“六一”儿童节的临近,这几个孩子很想上台表演,很想把自己双手变出的音乐展现给大家。我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不管表现得好不好,都让他们上台演奏电子琴。因为有了表现的机会,他们也学得格外起劲和认真。这一个月来,我和他们一起学着怎么认识黑白键,在哪里找出DUO和弦C,哪一个孩子成功了,我们都击掌庆祝一番,看着他们乐呵的样子,我也很满足。

有的时候,放下了那些所谓的教学目标,在活的教学对象面前,用活的方法教学,自己也“活”了过来。

2016年5月18日

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就如同具象和抽象这两个概念,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则幻化万千。如今的人们,不断地追求着更优质的物质生活,同样也在强调着精神世界生长的土壤不能贫瘠。在大城市高速的生活节奏下,我们灵魂的脚步是否跟上了这高楼不断崛起的速度呢?

我偶然见到几条在每一周支教日志下的评论,大概表达的是这所学校的物质条件挺不错的,教室里不仅有崭新的课桌椅,还有多媒体设备,甚至还有立式空调,怎么看也不像是农村学校。和西部农村相比,简直很奢侈。的确,若是只看相片,这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一点也不比城市学校差,这也说明了政府和教育部门这些年对农村基层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是不小的,若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都能完善起来,相信离教育公平也不会太远。

但是,我们眼中看到的只有教育的环境吗?不可否认,教室里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和一些拥有独立音乐工作室和教室的学校相比,仍然还有着很长的距离。那些学校的音乐课室里,就连角落都有着音乐的气息,不仅有多样的乐器,甚至还建造了和乐器演奏相融的意境课室。广州城区有一所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校,为了能够使孩子们陶冶在古琴音乐的文化氛围中,学校专门建造了一所有着“天圆地方”之感的典雅教室,精心又精致的设计带给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陶冶和享受可见一斑。当然,如果我再去细数那些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硬件设施的学校,我恐怕也成为眼中只看教学“环境”的老师了。环境固然重要,但在教学环境背后,一定还有我们必须重视的东西,我想那便是:无论环境如何,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这不知是不是如今多数农村学校的缩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了,但是“软件”提升的速度却往往跟不上“硬件”提升的速度。所以有时候,当我追问自己支教意义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老师,一个努力带给孩子们快乐和幸福的老师,把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成支教意义的一部分。

这一周,六年级的孩子准备了“六一”儿童节演出的曲目,六年级(2)班演唱《青春舞曲》,六年级(1)班演唱《春晓》。这两个班的演唱都加入了一点表演环节,比如这个学期使用的小打击乐,在《青春舞曲》里,我们就用上了。因为有一节“创造生活中的音乐”的课,六年级(1)班的孩子用跳绳跳出的“音乐”很适合在《春晓》中进行创编,我也鼓励他们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唱中穿插一部分“跳绳之乐”,所以他们格外努力地练习。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表演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孩子们主动地“请愿”才定下来的,而不是我的要求。我还是希望更加民主一点,给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六年级(1)班的孩子,课后在QQ上给我发了很多他们想唱的歌,但是考虑到节日主题还有歌曲演唱的难度,有很多歌曲我都鼓励他们表演后一起唱一唱,而不是在舞台上演出。孩子们也很能理解我的用意,最后说到一起演唱《青春舞曲》,大家都没有异议。经过这一民主的过程,孩子们对表演更加期待。联系到六年级孩子的学习背景,在提到六年的小学光阴就这样像青春的小鸟飞走一般,很多孩子表现出一副惆怅的样子。于是我跟他们说要珍惜表演的机会,珍惜最后在高溪小学学习的时光,能够在最后联欢的时刻留住这只青春的小鸟,也是一件开心的事。结果,这节课唱这首歌,我听出了很多心声,看出了孩子们不同于以往上课的神态。

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孩子们这一周也特别开心,因为我们使用了不同音色,用同一段旋律扮演各种小动物,有小狼、小羊、大象、小鸟,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有一个孩子忍不住加了我的QQ,申请好友时的说明让我的眼睛一亮,并且立马想起了她的模样,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音乐老师你好,我是今天你教我弹电子琴的小羊。

看到“小羊”这两个字,今天欢声笑语的画面又浮现在了我的面前,而我的心里,越来越舍不得这些孩子了……

2016年5月25日

不同的人生阶段,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经历,比如说毕业。小学会毕业,中学会毕业,大学会毕业,研究生也会毕业,我想,日后会经历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学习阶段都会有“毕业”这一幕。而这些不同阶段的毕业,总会勾起我那一段又一段的过往记忆。

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也快毕业了。所以这一周的课后,孩子们交给我的一件小事,就勾起了我的过往记忆。那便是我小学毕业那会,人人都“开展”的纪念行动——邀请同班同学写“毕业同学手册”,甚至会将手册拿给自己特别喜欢的老师,请老师写一写。没想到,高溪小学六年级的他们,竟和我小时候一样,好多孩子拆下手册里的活页纸,下课铃声一响,就冲上讲台,纷纷要请我写手册。

我看着手册上“你最喜欢的食物”“你最喜欢的颜色”“你的偶像”“你最想去的地方”“星座”“血型”等一系列问题,一下子想起了我小时候也填过的那些,有些甚至至今还珍藏在家里。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触动了我感动的神经,特别是今天站着拉手风琴整整两节课,早已满头大汗,有的同学非常细心,在我填写手册的时候,悄悄地在旁边对我说:“老师,你的妆都花了,老师你满脸是汗,老师你很累吧?”听到这样的关心,疲累早已如孙悟空的筋斗云,飘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还有同学不断地在我身边说:“老师,你看你多受欢迎,就像明星一样,我们都是你的粉丝啦!”听到这样的话,我更是认真对待起来,不拒绝每一个人的请求,凡是递来的纸张,通通填满,绝不让一个孩子失望。直到电子琴课外兴趣小组的孩子在教室外吼起:“朱老师,该上电子琴课啦!”我这才回过神来,告诉学生稍微等我一会。每写完一张,孩子们都会说声“谢谢”,这一声又一声有礼貌的回应让我觉得格外温暖。虽然我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我居然像“明星”一样。他们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5月31日,下个星期二,我们就要迎来全校第二场音乐活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音乐会演。所以,我今天带着六年级两个班提前“操练”起表演节目来,两首歌曲我都使用了手风琴伴奏,孩子们也逐渐跟着进入了状态,加上王朝霞老师和李婷老师的现场指导,相比较第一次的节目准备来看,这一次大家显得不那么紧张,更多的是有准备的自信状态。这也不难想到,因为去年庆元旦的活动,孩子们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经验,不再害怕了,体验到表演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告诉我,有点享受这个过程。看着他们的这股认真劲头,我又被深深地打动了一次。

为了这场演出,支教伙伴们互相帮助着,因为学校领导的重视,我们得到了一笔用于“六一”儿童节节目的小额经费支持,大家协商着购买了一些表演的道具和小饰品,每位支教老师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感动,不仅来自于高溪小学的师生,更来自身边的这些研究生同学。

下一周,希望我们可以把这节日里的音符撒向天空,让它在孩子们未来的路口烁烁闪耀,也让它成为孩子们毕业后,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能够想起的一段美丽回忆。

2016年5月31日

随着六月的来临,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这一周,我们举行了“缤纷六一,快乐童年”的音乐活动。而我想,无论是村里的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能在这场克服了种种困难的活动中,寻觅到属于孩童时期的那种单纯、质朴、无须雕琢的快乐吧。

这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音乐会演是全校第二场集体活动,我们依然以班级为表演单位,给予每一个孩子表演的机会。前期策划时,负责每一个班级的支教老师,都使用了学校支持的经费,为孩子们购买了很多表演用的小道具:小星星头饰、小蚂蚁头饰、鲜花环、亮片手环、彩带……这一件又一件烘托节日氛围的物品足以看出大家的用心。孩子们佩戴着这些小饰品时,目光炯炯有神,并且不时地互相打量着、玩闹着,随处都能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

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快乐的一天。早上7点,支教的小伙伴们早早地相约于大学城北地铁站,拎着一袋又一袋大大小小的演出道具,神采飞扬地前往那个熟悉的地方。大家一路上说着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畅聊着那些已经放进内心深处的孩子们。到了高溪小学,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就全员奔赴演出地点——高溪村村委前的那块平地,为孩子们如何上下舞台、如何摆放板凳出谋划策。根据学校领导的意见,我们并没有将活动地点安排在高溪小学校园内的操场上,因为操场那里会有长时间的太阳直射,并不适合孩子们观看表演和参与表演,为了防止孩子们中暑,大家决定走出校园。而村委前的这片水泥平地,因为有建筑的遮挡,到了下午两三点时,就不会被太阳直射,孩子们不仅能够舒舒服服地看一场演出,也能痛痛快快地来一场表演。

随后,每一位支教老师根据事先的安排,在上午第三、第四节课的时间里,带着各自班级的孩子,为下午的表演做准备。无论是操场还是教室,处处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声、歌声,六年级的大孩子也忍不住在教室里探出自己的脑袋,好奇地瞧着窗外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操场上扮演小蚂蚁。虽然排练时他们走神了,但是我没有斥责他们,而是走到他们身旁,也忍不住探出头,瞥了一眼操场上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内心在想:这些个小娃娃,真是太可爱了。然后才回过神,“号令”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节目。

排完上午的班级节目,到了午休的时间,大家仍然没有丝毫的放松。吃完饭,五位支教老师拿起《青春修炼手册》就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合唱练习,也就在这会工夫里,李婷老师和三位一年级的师妹,还有刚从美国交换学习归国的黄心瑜同学,和一直陪伴着我们进行了好几周支教的谭莎同学以及即将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黄烁玲师妹,一起加入到了我们的活动中,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

而到了下午的活动,拍照、摄影、音响操作、场务……所有的工作,有了同伴们、老师们的相互帮助,最终都顺利地完成了。虽然音响设备实在不给力,中间几次出现问题,导致孩子们听不见音乐伴奏,但是他们仍旧很投入地完成了表演。我深深地被他们的激情点燃了。当我手举小蜜蜂(扩音器),放着最后一个节目的伴奏时,也格外起劲地舞动起自己的身体来,一是被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二是我也享受到了表演带来的愉快感受。

虽然活动场地简陋、演出设备缺乏,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看到了一张张灿烂又可爱的笑脸。愿这些孩子,每一天都能这样开心地生活下去,记住童年这份纯粹的快乐与美好。

2016年6月15日

因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上一周全体支教老师都没有前往高溪小学。结果,当天晚上,我的QQ就热闹起来了,很多六年级的孩子以及四、五年级的孩子纷纷发信息问我:老师,今天你们怎么没有来呀? QQ上收到的全是这样的信息,一句接着一句。看到这一个个闪烁的头像,我深深体验到被牵挂的幸福感,很温暖,很窝心。

向孩子们解释没有去上课的原因后,六年级有几个学生向我透露了一个令我有些感叹和忧伤的消息。他们告诉我,距离他们毕业只剩12天了,那么和他们一起上课的机会真的只剩最后1次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握起的手紧了紧,看着桌面那一沓信件,内心焦急了起来。没想到,最后一次课的时间就这样来了,我还有很多信件没有写完。是的,上学期孩子们给我写了很多信,我也打算给他们写一封,一是作为回信,二是作为毕业礼物,送给他们做留念。

所以,这一周的大部分时间是扎在看信和回信里了,并且想到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也没有计划继续讲课,而是打算发一发信件,和孩子们聊一聊天,最后唱一唱我们曾唱过的歌曲,拍一拍合照。

课堂里的时间过得比光速还快,顷刻间,两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内心有万分不舍和留恋。晚上回到广州大学城的学校宿舍里,我一如既往地收到孩子们在QQ上发来的各类消息,无论是索要照片,还是发来的大段大段的文字感慨,都让我觉得我们并未分开,内心也并未走远。

不得不说的是,我在这所小学里认识的第一个学生欧阳婷铤在支教结束的当天晚上给我发来了一段文字,正是这段文字,让我一直压抑的难舍之情顷刻间爆发了出来:

老师,希望我们有缘再见。今天下大雨,雨过天晴我们总会见面,你能当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你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我们和你一起度过的这段时间很幸福很快乐。我们每天都盼望星期三,期待你的到来。

今天是我们分别的一天,有些同学很想哭,他们的心已经碎了。我们这届的六年级准备毕业了,各奔东西,长大了很难再相聚,但我一定会记住我小学六年级有个朱雅芸老师教我音乐。其实,我真的很舍不得你。人生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出现,明明可以留住,但他们偏偏在你人生里上了一堂很久很久的课,然后就离开,变成了我们生命的过客,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这依依不舍的离别滋味。虽然我们大了,但我们永远会记得,虽然三科老师都骂我们,其实我们知道他们想为我们好,到了初中那些老师可能又会逐一地说我们。雅芸老师,我是哭着写这封信的,脑子里回忆起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的情景,真的希望有缘再见。你说过: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已经认定了你是我们六年级(1)班的一分子。其实我真的想让今天过得慢点,可是时间偏偏在最后一刻那么快地走了。晚了,什么都晚了,这一刻将变成回忆,美好的回忆,你教的歌我都能一一数清。让我们在离开母校的最后一刻能和你们支教老师再度说一声再见,让我们再看清你们的脸和好好记住你们的名字。

人与人相遇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有缘相遇,并与之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更是妙不可言。虽然一时感伤,但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段经历,这份已成为回忆的经历,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高溪小学的孩子们,都将是一段珍贵的成长记录。

上学期期末,我送给每个孩子一个“高音谱号”样式的书签,希望他们在读书的阶段,都能够快快乐乐的,就像在我的课堂里的那般模样。这个学期结束,我送出了63封回信,送出的也是我的祝福。

这一周,我不再期待下一周的见面了,而是期待着,日后,有缘与这些孩子再相见的那一刻,能一起共忆这些美好的时光……

尾声:支教,那一抹虹

支教日,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彩虹日。那一抹虹,将七色的美丽刻进了我们人生的画卷中,是映入眼帘的最美好的风景。你,是否站在桥头也看着这风景?那么,愿这七彩拱门下的景色,能让你看到热情、明亮、希望、幸福、平静、美好和深情的音乐教育世界。

音乐支教的“赤”心,热烈的世界。郭声健老师、王朝霞老师、龙琴老师、李婷老师、高溪小学的老师们、支教老师们、热情加入到支教活动中来的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华师本科阶段的师弟师妹们和一直关注并鼓励着我们的一线音乐老师、音乐教研员们……他们在这次支教的时间里,围绕着农村孩子上音乐课这件事,投入了自己最赤诚的心意。而孩子们给予我们的,是浓得化不开的爱意,他们对我们的认可、对我们的喜爱、对我们的难舍,也是这热烈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音乐支教的“橙”意,明亮的世界。大家都有一个“橙”,这个“橙”代表着支教过程里与学生、与队友、与老师交流和相处的每一次“诚心”。一路走来,大家坦诚相待,真诚互助,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格外的明亮。这同时又是一个音“橙”(程),通过音乐建立起师生之情和友情最美妙的双音符,让彼此记住了这一份纯粹的快乐,享受了融入其中的快乐。每次支教切开这个“橙”,大家都在这浓浓的酸甜中找到了解渴时的痛快感觉。

音乐支教的“黄”金,希望的世界。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享受了最基本的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而对于我们,这更是一笔难以用金钱去衡量的人生财富。这里不仅仅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课堂,更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最好的研究生课堂,在这课堂里,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带着这属于我们的“黄”金,在每一次的支教路途上,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世界。

音乐支教的“绿”荫,幸福的世界。教育的内涵,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树人”,夏日烈阳,若有一片树荫可以乘凉,那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心。音乐支教就像一片绿荫,让高溪小学的孩子们多了一片快乐成长的空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心灵教育和美育的舒心和快乐。音乐课堂也是孩子们学累了,最好的能够放松的课堂。你看,纳凉中的我们,不时地在歌唱着、玩耍着、幸福着。

音乐支教的“青”葱,平静的世界。站上讲台,面对活生生的教学对象,才发现我们是多么的稚嫩和青葱,才让我们意识到学习是伴随着一生的,学习能够让人知不足,而后会更加努力地跨出学习的脚步。支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学习的方向,遇见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骄傲的“音乐老师”的身影。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学习更需要一颗平静踏实的心。

音乐支教的“蓝”图,美好的世界。支教,不仅是为孩子倾注一片爱心,用微笑陪伴孩子成长,用温情点亮孩子的童年,更是我们在用努力绘制一幅美好的音乐教育的蓝图。而这心灵的教育万万不能“缺心少眼”,特别是不能缺暖心和走心,不能缺少关爱学生和发现学生亮点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对于老师来说,做到关注全体不忽视个体,本身就是一件有挑战有难度的事,但是唯有此,才能让我们的支教朝着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教育前进,这样的“蓝图”才会是美好的,这也是我在支教过程中,深发的感想之一。

音乐支教的“紫”藤萝,编织出了最深情的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最后一个紫色,代表了支教世界里最深情的部分。它勾起了我对第一段农村中学教学的回忆,带给了我第二次走进农村小学这一更加美好的人生经历。在这些回忆和经历中,是孩子们的真情让我深情,是老师们的关爱让我感受到深情,是同伴们的体贴和团结让我享受了手足般的深情。如紫藤萝的交织,各种深情汇聚,使得这个原本就深情的行动,变得更加深情!

跨上这七色彩虹之桥,看着一路走来的风景,无论是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还是最后一次和孩子们道别;无论是认识第一个学生,还是最后大家开心地在一起玩闹;无论是上第一节课,还是最后大家可以站上舞台,带来两场精彩的表演,一切的一切,仿佛从无到有,又仿佛从有到无。彩虹终消散,支教总有期限,但是心中的这份美丽,永远也无法消散……

最后道一句感谢,感谢支教中遇见的你们。

相遇是缘,和你们共度一段美丽的时光,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珍贵回忆,是无比幸运和快乐的! QJAjGO/RUBnFC+47HXAF8rQ+pWkpZBxhE4fz2tfdf377hnznzgh1akUFVDKfll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