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游雁宕山日记

浙江温州府

本篇导读

徐霞客一生共三次游雁荡山,头尾有文字,中间无文字,这篇为头次进雁荡山。

他从天台山下来,马不停蹄过了黄岩,从大荆驿进雁荡山,在雁荡山里游历了五日(四月十一到十五),从四十九盘岭往乐清县下山。其间游历了灵峰、灵岩寺四周、常云峰、大龙湫等等,不过还是没找到他梦寐以求的雁湖。

这次游雁荡山,徐霞客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大龙湫瀑布水源——雁湖,道具是一根竹杖,旅伴是两个仆人,另有雁荡山里的几个和尚朋友兼向导。现在雁荡山还有很多山爬不上去,四百年前的雁荡山处处荒田蛮山,他带着这些简陋的装备爬了五天,有些地方连山里的和尚都不敢进,他带着仆人就往里走,遇到绝路,进退两难,就用仆人长袜子做绳子攀爬,不想绳子被岩石磨断一大半,差点没摔下万丈绝壁。

作为职业旅行家,地理学家,他的工作做得很细致,进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里,给世人留下大山深处里的一手详尽资料,除记下了沿途美景,还对大龙湫等处做了细致的实地堪舆。

这次游雁荡山,行程匆忙,写景不多,仅仅游历“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等主要景点,他所记下来的沿途风景,已成经典。他遇险的山尖还在,令他惊叹的山水也在,只是灵岩景区多了徐霞客的石雕像、纪念碑、纪念亭,而附近驴友在徐霞客游雁荡这天,会相邀徒步雁荡霞客古道。

天台山—黄岩—八岙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译文

自初九日离开天台山,初十抵达黄岩。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了三十里,歇息在八岙的旅舍。

盘山岭—大荆驿—章家楼老僧岩—石梁洞—谢公岭—灵峰双鸾、五老,灵峰洞—灵峰寺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 ,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 ,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

由右麓逾谢公岭 ,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 ,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 ,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 ,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译文

十一日 走了二十里,登上盘山岭。遥望雁荡山的各座山峰,(风景秀丽,如同)木芙蓉直插蓝天,如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入眼帘。

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

向南渡过一条溪水,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仆人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怀疑那是老僧岩,但又不太像。走了五里,经过章家楼,才看到老僧岩的真面目:秃顶穿着袈裟,形象逼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其旁边有岩石像一个弯腰的小孩般跟在后面,一直被老僧所遮掩罢了。

从章家楼走出二里,在半山腰找到石梁洞。洞门向东,洞门有一条石桥,从洞顶斜插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的缝隙中一层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坐下休息了一阵,才下山。

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刚转过山腋,只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连苍穹,险峰凌乱堆叠,有的像刀削般挺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倾斜的幞头。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双鸾峰如双翼共舞的双飞鸾,五老峰酷似五个老翁联肩并行。在景致如此幽奇的路上走了一里多,到达灵峰寺。

沿着寺庙旁边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峰的中部是空的,很独特地耸立在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从缝隙处走了数十级石磴,直达窝顶,幽暗的平台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欣赏(四周美景),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灵峰寺)—灵峰右趾—谢公岭—响岩—净名寺路口水帘谷—灵岩寺屏霞嶂,展旗峰,天柱峰,龙鼻水;独秀峰,卓笔峰,小龙湫,玉女峰,双鸾;安禅谷,石屏风,天聪洞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 ,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 ,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

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 。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 。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

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译文

十二日 吃完饭,从灵峰寺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到达谢公岭下。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了五里,到净名寺的路口。进去找水帘谷,此谷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飘下。

离开水帘谷五里,到了灵岩寺。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劈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出来的一个世界。

灵岩寺位居其中,向南,背后是屏霞嶂。屏霞嶂顶部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数百丈,宽与高相称。屏霞嶂的最南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最先看见龙鼻水。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洞穴内的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一缕石纹,青红湿润,很像鳞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垂下的一端很像鼻子,鼻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滴入石盆。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

(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不相上下。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只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独秀峰一般。两峰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湫瀑布了。隔着小龙湫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玉女峰顶开满春花,像是插在发髻的装饰。从这里经过双鸾峰,就是天柱峰的尽头了。双鸾峰只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山峰的边沿有“僧拜石”,身穿袈裟、形躯伛偻的样子,很像(老僧人)!

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中间的,最前面是安禅谷,安禅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岩。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像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蜍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从石屏风往南,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石磴的尽头,有石门槛阻隔着。俯身石门槛而窥看,下不着地,顶上紧嵌山洞。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

尖峰与高山重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湫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其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赏析与点评

这小节描述灵岩景区的山势。

灵岩寺,始建于北宋(九七九),为当时的“东南首剎”,灵岩寺因处灵岩南麓得名。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岩景区在雁荡山中央,又以灵峰寺为中心,徐霞客以屏霞嶂为坐标罗列灵岩景区诸多峰峦山势。

徐霞客以屏霞嶂作为坐标,以人的身体视角来安排空间方位。灵岩寺像一个人一样坐北朝南,灵岩寺右前是天柱峰,左前是展旗峰,右胁骨是龙鼻水,左胁骨是安禅谷,这几点围成半圆圈状,灵岩寺在圆心处。屏霞嶂右边是双鸾峰、卓笔峰、独秀峰、玉女峰,小龙湫在卓笔峰和独秀峰山坳间,僧拜石在双鸾峰顶,含珠岩在天柱峰山脚。屏霞嶂左边是石屏风,石屏风上有蟾蜍石,和屏霞嶂的玉龟相对。展旗峰北面山腰有天聪洞,山上还有顶珠峰。

(灵岩寺)山门—板嶂岩、小剪刀峰—观音岩、马鞍岭—常云峰道松洞、白云庵、云静庵—大剪刀峰—连云峰龙湫

十三日 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 。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 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 ,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

雨廉纤不止 ,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 ,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译文

十三日 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着山脚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崖壁参差错落,流霞与山景辉映。

顶部高峻而平展的是板嶂岩。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跨在前方。陡峻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右转,溪流浩浩荡荡,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的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挺立涧旁。大剪刀峰北面,(有座)重岩陡然耸起,名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也是岩崖的尽头了。

大龙湫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的承接,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心惊。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讵那罗汉观赏飞泉之处。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亭子,其檐角犹如鸟儿展翅一般。(我)面对瀑布盘坐(观赏)了很久,下山,回到庵中吃饭。

细雨纷飞不绝,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路的道松洞外,攀登三里多陡险的石磴,直赴白云庵。只见人已空而庵已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看了看就走开了。再往里走一里,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病卧在床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

我见四周峰峦乌云笼罩、山雨凄绵不止,不免为明早的旅程担忧。

赏析与点评

这小节主要描述大龙湫景区。

徐霞客记载的地貌细致而精确。他怎么做到的?古代地理方志多,雁荡山开发早,他也用心去看。关键是他来雁荡山不仅仅是观光旅游,他是做实地研究来的。

除了记下走过的地名,他对遇到的、印象深的人物,也都记下来,白描几笔,形象显现,且以和尚居多。

(龙湫背)峰顶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 ,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 ,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 ,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译文

十四日 忽然天晴,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成荒田,白白地到此,再无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观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走了数里路,才到达峰顶。

四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在山峰下面。各座山峰仅露出一点峰顶,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阳光辉映在峰顶,犹如盛冰的玉壶、瑶台仙界一般,让人辨不清云海、陆地的界线。然而,云海中的玉环岛有如一抹飘带,仿若俯身即可拾得。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繁多,参差不一。三面环绕着布满绿树的山崖,景致更胜灵岩寺。但此地幽深而人迹罕至,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却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重叠低伏,有如小土堆,唯独东面的山峰昂然独立挺拔,只有最东边的常云峰可与之媲美。

赏析与点评

雁荡山总面积四百五十平方公里,登顶视野辽阔。雁荡日出,历来为游人所喜爱,这部分是描写雁荡山的名段。这时,我们见到,徐霞客带着自己强烈的喜悦之情,融入到写景中:云海,山海,金光灿灿,是理想中神仙住的地方;在云海中露出的山如同鲜花、彩带飘荡;露出大部分的巨型山脉如同小山头伏在平地上,特别高大的山峰,就剩几座。四周静谧,只有泉水声不知来自何处。由此,一堆蛮石,在徐霞客眼里似一群有灵力的仙人、童子、巨灵。

尖、二岭、峭峰、石壁—云静庵—龙湫—能仁寺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

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 ,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 ,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译文

向导离开时,指着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座山峰上,还需要翻过三道尖山。我依他所说,等到越过一座尖山,路已断了;再越过一座尖山时,看到将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心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离这里已经隔了两个山谷。于是折返向东走,望着东面山峰中最高的一座向前奔,莲舟和尚因疲劳跟不上我。原路返回,我则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全无。

接着的山峰越来越高,山脊也越发狭窄,两边岩壁夹立,像在刀背上行走一样。而且石片的棱角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缝隙中攀援而上。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之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岩石锋利吓人,到这里已经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立足了!在崖上踌躇再三,不敢沿旧路返回。

俯瞰南面的岩壁下有一级石阶,于是叫仆人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垂下去,先让一仆人顺布缒下去,我再跟着他下去,心想可以找到攀援的路。下去才发现这里仅能立足,再无余地。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上去,而上面的岩石也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攀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起的石头所勒,忽然断裂。重新把布绳接好使它悬空,竭力腾空跳跃挽绳,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

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日已西沉。

主仆的衣服和鞋子全都破了,寻觅雁湖的兴致也减退了。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来到龙湫瀑布。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如雷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离开,南行四里路,住在能仁寺。

赏析与点评

徐霞客的探游极艰辛。

早上求了很久才有向导带路上山,路上一步一喘,走了几里路才到山顶。前面路荒凉,向导不想再走,告辞下山。为了能找到峰顶雁湖,徐霞客带着仆人继续走。接下去的路是尖石路,路又窄,简直没处放脚。明代穿布鞋,不像现在有登山鞋。他继续往前走。

走到绝路,前面是一个悬崖。他往下看,见悬崖下露出个小平台,以为下面有路。就叫仆人脱了长长的裹脚布,绑成绳子,悬崖而下。到了小平台发现下面还是深渊,他很无奈,就再往上爬。爬到一半,绳子被岩石割断,好在他反应快,抓住一块石头,不然就掉到深渊下面了。他绑好绳子,再爬上崖顶。

挺危险的。遇险的事也不仅这一次,还有去爬黄山时大雪封山,去武夷山时各种险情,还有一次在湘江甚至遇上了强盗。还有几次断粮,饿了很久。

四十九盘—窑岙岭—乐清

十五日 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 ,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译文

十五日 在能仁寺后找到好几把方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直径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老的竹条却已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沿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岙岭,往乐清县而去。

赏析与点评

“一路遵海而南”,雁荡山是历代的“海上名山”,乐清境内的雁荡山,可以观东海,在高山上可以观赏海上日出。 akOGpEjS9Izwj1NihTQYiQ8mivGyxXpPxrp2PpLJBTlLi368+1iA5WT5d39v3Q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