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本篇导读

《游记》原稿散逸,保存下来的日记开头,是这篇初游天台山日记(后游为一六三二年)。这次游历时间从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一六一三年五月十九日)到四月初九日。自二〇一一年起,每年的五月十九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这年徐霞客二十七岁,已婚,未育。三月春末,阴雨连绵,他初次到了天台山。

天台山是浙江历史名胜,离江苏人徐霞客家乡较近,他一生共三次进天台山。首次游天台,他走得很急,差不多十天工夫,手脚并用,游历了天台几乎全部景观,每每遇到美景,他也放慢手脚,一坐就是好久。这次详记的景点有:石梁飞瀑,寒岩、明岩,华顶山,国清寺,双阙、琼台。大致路线为:宁海—天封寺—华顶—石梁—万年寺—桐柏—桃源—寒明岩—赤城山—国清。

我们先见他骑马从宁海西门出来,直奔天台山。他过梁隍山、筋竹岭、弥陀庵,接着是天封寺、天台主峰华顶峰,然后是他不愿离去的“石梁飞瀑”,再走十五里到万年寺。还有桐柏、桃源、寒明岩、赤城山、国清寺等名胜,之后往温州雁荡山去了。

除了寻觅名胜风光外,他更多是考察并记录所到之处的山势、水文、植被和地方风土人情。往后的日子,时雨时晴,有时骑马,有时搭船,山路崎岖,更多是步行。沿途是四百年前的水土风貌、人物情形、社会样态。

徐霞客五湖四海游历营造的世界,从仙山天台开始。

宁海西门—梁隍山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 ,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 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猛虎夹道,一月内就伤害数十行人,我们只好停宿旅舍。

赏析与点评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天气、人意、山光,彼此不分,都有喜态。四百年前,没有手机,也没有多少噪音,山里也没有生硬的建筑。山、水、天空、人,相互间亲密友好,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喜悦。

松门岭—筋竹岭筋竹庵—弥陀庵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

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 ,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 ,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

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

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 ,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译文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渐晴。

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山高路滑,只好舍马步行。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山脊上。雨后新晴,叮咚的流泉声、秀美的山色,随处都有,反复变化出新的景观,与绿丛中怒放的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山顶上到处都种了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就是通往国清寺的大路。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漫长,不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上路,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着。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跟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和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动身。

走了五里,翻过筋竹岭。山岭附近有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树干都弯弯曲曲,树根苍劲,松叶秀丽,好像苏州人家栽种的盆景似的。

又走了三十多里,抵达弥陀庵。在险峻的山岭里上下攀爬,深山非常荒凉寂静(害怕猛虎躲藏草木中伤人,所以烧掉了路边的草木)。泉水轰鸣,劲风动地,路上没有其他行人。弥陀庵坐落在万山坳中,路途荒凉而漫长,恰巧正当中途,行人可在此用饭或住宿。

赏析与点评

和尚做向导,在《游记》出现的频率很高。徐霞客头天入山,在筋竹庵吃饭,碰见国清寺云峰僧,云峰建议他让挑夫担行李先去国清寺等待,他和朋友轻装去石梁瀑布。徐霞客接受了和尚的建议。后又和云峰在国清寺商议怎么游山,和尚还做向导。

在下文桃源护国寺段,当地农夫和徐霞客交谈了起来。《游记》里徐霞客和当地人交流,问路做向导的也多。

天封寺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 ,溪石渐幽。

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译文

初二日 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

走完二十里,傍晚抵达天封寺。睡在床上,惦记着明晨攀登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放晴。

直到五更梦寐中,听闻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欢喜得无法再入睡。

赏析与点评

古代文士尚中庸,在艺术作品里,很少吐露强烈的情绪。看来这两天在天台山里走,景物让徐霞客很开心,想着第二天天气好,可以攀爬天台主峰华顶峰,居然兴奋得半夜睡不着。当时徐霞客二十七岁,也属青年心情,形诸文字光彩灿烂。

华顶庵—太白堂、黄经洞—绝顶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 ,决策向顶。

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 ,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 ,大为叹惋。

复上至太白 ,循路登绝顶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译文

初三日 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炽烈,(于是)决定向山顶前进。

向上爬了数里,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接近顶端,就是太白堂了,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于是从小路前去游览。二里路后,俯身看见一块突出的石头,非常秀丽华美。到了才知道是一位发僧在黄经洞前构的庵,恐防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洞门,我大为感叹而惋惜。

只好再上太白堂,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的华顶峰。峰顶上,荒草随风倒伏,因山高而寒风凛冽,草上结霜一寸多厚,回顾峰下四周山峦,满眼都是奇花异树,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造成的。

赏析与点评

十景之一华顶归云,徐霞客上去时是初夏,山上仍有寒霜结草,举目四山尽是盛开的花朵。在群山花朵烂漫中,他发现峰顶的花没开,山腰的反倒开了。他思考一番,觉得这可能是因山高不同造成的温度差异吧。

华顶庵—上方广—昙花亭、下方广、石梁飞瀑—石门、断桥、潭—珠帘水—仙筏桥石梁卧虹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二十里,过上方广 ,至石梁 ,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 ,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

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 ,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译文

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潆洄,山峦重重,树木繁密秀丽,岩石光彩焕发,每转一个地方都有一处奇景,使人大饱眼福。

走了二十里,经过上方广,到达石梁,在昙花亭敬佛,已无暇仔细观赏石梁飞瀑的奇景。往下走到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是从天际倾泻而下。

听说断桥、珠帘水尤其著名,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由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沿溪涧走了八九里,只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上层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相接,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层有两块巨石对峙如窄门,溪水为窄门所约束,水势很汹涌;最下面的一层,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有如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倾斜而下。三级瀑布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阶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走了一里,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平坦宽阔,水势缓慢,涌流不息。

我光着脚跳进草莽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前行,弄得莲舟上人跟随不上。夜色降临时,才返回。驻足仙筏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彩虹般的天然石桥,瀑布飞溅有如喷雪一样奇妙,几乎使人不想入睡。

赏析与点评

徐霞客在天台行色匆匆,来到石梁瀑布却不愿走了。

到这里,结合上文,可以见到《游记》的一些行文风格:按时间先后顺序,以旅游路线为总纲,移步换景,且每天都有日记。这容易使人有亲切的代入感。

另外,徐文并不是我们平时随意的日记,而是严肃的地理考察报告书和优美的散文。文中大量精确的景点名称和线路,可见他来之前已经做足功课,这也得益于古代地理志书种类繁多。

仙筏—昙花亭石梁—上方广寺隔山大石—下(方广)寺—万年寺藏经阁、古杉、鹤—龙王堂—国清寺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 ,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 ,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

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

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 ,亦山中一清响也。

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 。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

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 ,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译文

初四日 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广袤的群山一片墨绿。顾不上吃早餐,我们就沿着仙筏桥登上昙花亭,石桥在昙花亭外。石桥宽一尺多,长三丈,架在两个山坳之间。两条飞瀑从亭的左边流来,至桥边汇合成一股急流向下飞坠,响声有如雷声轰鸣,如河堤坍塌,瀑布高达百丈以上。我从石桥上走过去,向下俯视深潭,不禁毛骨悚然。石桥尽头,被大石所阻隔,不能通往前山,于是原路返回。

经过昙花亭,进入上方广寺。顺着寺前的溪水,再爬到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来观赏石桥。因为(下方广)寺里的僧人催促去用饭,于是起身离开。

吃过饭,走了十五里,抵达万年寺,登上藏经阁。阁有两层,存有南北佛经两藏。万年寺的前后都有很多古杉,均是三人围的粗干,鹤群筑巢树上,传来嘹亮的鸣叫,也是深山中的一种清雅的响声。

这天,我原想去桐柏宫,寻觅琼台、双阙胜景,因路途中有许多使人迷惑的错道,于是计划改道国清寺。国清寺离万年寺有四十里路,途中经过龙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岭,我都以为已到平地,直到接连走下好几重山岭,坡势还没有停止的迹象,这才领悟到华顶峰之高,似乎离天已经不远了!

傍晚时分,才进入国清寺,与云峰和尚相见,就像遇见久别的知心故友,于是和他商量探奇的顺序。云峰和尚说:“没有比寒岩、明岩两处更佳的名胜,虽然路程遥远,但可以骑马去。先游览寒岩、明岩,然后步行到桃源洞,再到桐柏宫,那么翠壁、赤城两处胜景,也可以一览尽收了。”

赏析与点评

传说里,西北昆仑山是神山,西王母在大山上骑花豹、飞龙;东部沿岸则是蓬莱仙山,仙人坐白鹤在云山里掠过。蓬莱三岛在海中,在中土则有天台、雁荡两处仙山,奇山秀水、云雾缭绕,历代墨客隐士、佛爷仙家多或登临或隐居于此。徐霞客在云雾缭绕的天台山,听到万年寺藏经阁古杉里仙鹤鸣叫。实为传统叙述中的人间仙境。

国清寺—步头—明岩(八寸关)石笋、仙人井、寒山拾得石—国清寺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

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 。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

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于上 ,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译文

初五日 虽有下雨的迹象,也全然不顾,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道路,由国清寺去西门寻找坐骑。乘马来到,雨也下起来了。冒雨走了五十里后到达步头,雨也停了,把乘马打发走。

步行二里后,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潆绕流动的溪水之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非常快乐。一条溪水从东阳流来,水势很湍急,流量大小与曹娥江相似。四处都没找到渡人的竹筏,只好由仆人背着涉水过溪。溪水深过膝盖,渡过一条溪涧,将近花去一个时辰。

又走了三里路,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隐居之地,两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统志》所说的八寸关。入关后,则四围陡峭的石壁有如城墙。最后面,有一个山洞深有数丈,宽敞得能容纳数百人。洞外,左边有两座石岩,都悬在半壁间;右边有石笋高耸,顶头与石壁高相等,只有一线之差。石笋顶上青松和紫色的花苞生长茂盛,恰好与左边的石岩相对峙,可称奇绝。走出八寸关,再登上一座石岩,也是方向朝左。来的时候,仰望就像相隔一线缝隙,待攀登到石岩顶上,才知道此地宽敞得可容纳数百人。石岩中间有一口井,叫仙人井,井虽浅却不会枯竭。石岩外又有一块奇特的石头,有数丈高,上部分叉就像两个站立的人,有僧人说这就是寒山、拾得的化身。

回到寺里,晚饭后,阴云散尽,新月挂在夜空,人站立回崖顶上,欣赏月光在岩壁上流转不息的美景。

国清寺—寒岩鹊桥—步头—桃源护国寺—坪头潭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 。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 。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 。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译文

初六日 凌晨从寺里出发,走了六七里,到达寒岩。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视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中腰有一个洞穴,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而明亮。顺着石岩往右走,从狭窄的石道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面分开而上面相连,即是鹊桥,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互争奇异,但少了飞溅的瀑布直泻罢了。

返回僧人的住处用饭,(然后)找到竹筏渡溪。顺溪行到山下,这一带都是峭壁巉崖,崖上草木盘结下垂,夹杂很多海棠树、紫荆藤,浓荫倒映溪中,更显得优美。香风飘送玉兰花等芳草的味道,处处都有,绵绵不绝。走到一个山嘴处,岩壁直插涧底,涧水深而湍急,没有行走的余地。岩壁上凿有石孔用来通行,石孔仅仅能容下半只脚,身体紧贴岩壁而过,使人惊心动魄。

从寒岩走十五里就到步头,从小路前往桃源洞。桃源洞在护国寺旁,寺庙已成废墟,当地人都茫然不知。跟随云峰和尚在草莽蜿蜒的山路上行走,太阳下沉,竟还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一直问路到达坪头潭。从坪头潭到步头仅有二十里路,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人了!

赏析与点评

桃源在天台山记出现了三次:国清寺云峰和尚建议徐霞客先去寒明岩,再去桃源;在桃源附近,见护国寺已废;还有下文会提到的,在琼台双阙顶,拿桃源景色来比较。他来到桃源,没记述见到桃源什么景,只在下文中拿其他景比对了一下。

他找桃源时发了声感慨:信桃源误人也!其实一路过来都不好走。清初的潘耒这样记录当时的天台山:“吴越间山高大而著名者莫如天台,以其荒远不通舟楫,须陆行二百里乃到,非笃好山水、裹粮蹑无由而至焉。”(《遂初堂文集》卷十三)尽管如此,徐霞客三次攀登了天台山。

坪头潭—桃花坞—鸣玉涧—双阙、琼台—赤城—国清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

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

出饭馆中,循坞 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 ,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

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

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译文

初七日 从坪头潭开始,在蜿蜒的山路中走了三十多里,渡过溪水进入天台山。

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舍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蓝,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叫作鸣玉涧。涧水顺山流转,人则顺着涧水边走。涧两旁的山都是裸露的岩石,攒簇的山峦夹杂着翠绿的树木,到处看到的都是可观的景致,景致的优美大体上都在寒岩、明岩这两岩之间。涧水穷尽处,路也就消失了,一条瀑布从山坳间倾泻而下,水势非常奔放。

饭后,从桃花坞出来,顺着山坞向东南走,越过两座山岭,想找所谓的“琼台”、“双阙”两处胜景,竟然没有人知道。走了数里,才访知在山顶上。

与云峰和尚顺山路攀援而上,才到达山巅。向下俯视那陡峭逼削而环转的山岩,就像桃源洞一样,而布满翠绿树木的万丈岩壁则胜过了桃源洞的险峻。山峰之顶断成两截,就是所谓的双阙;夹在双阙中的环形石台,就是琼台。琼台的三面都是绝壁,后转就与双阙相连结。我站在对阙之上时,天已黑了,来不及再爬上琼台。然而,我一日内已饱览此地优美的景致。

于是下山,从赤城的后面返回国清寺,总计旅程三十里。

赤城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 。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译文

初八日 离开国清寺,从山后走五里路后登上赤城。赤城山顶上的圆形岩壁耸起,看起来像一座城,而岩石的颜色微微发红。岩洞都成了和尚们的住所,凌乱不堪,天然的景趣全被掩盖了。所说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都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赏析与点评

从这章我们可以总结出《游记》和徐霞客的一些特征:行程明确,时间先后顺序、路线总纲、移步换景,每天都写,和寺庙和尚交好,注意对水系、山势的地理考察,等等。

这次行程为什么那么匆忙?徐霞客十八岁丧父,跟母亲过。他奉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信条,在征得母亲同意后,在母亲去世前,均做短途游,知道要去的目的地,也按照计划安排归程。

每天写日记,写得很严谨。清时的曾国藩,民国时期的胡适、鲁迅等人,还有蒋介石、毛泽东,也是如此。他们的行为似乎已经到锻炼意志力和修养品德的境界。 Paof+fWHd/xJmBK1XBKaNQhl2LjxFaaowKMBwym1RxRQjx/odxcc4HD4CCIhhM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