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癔球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癔球症的诊断、辨证和中成药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癔球症的诊断、辨证和中成药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癔球症(globus)是一种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食管疾病。多表现为咽部非疼痛性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也有患者描述为咽部紧缩感。其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程度不等,不伴吞咽困难且进食常可缓解,干咽及不良情绪常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客观检查查不出咽喉、食管等邻近器官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本病属于中医“梅核气”的范畴。

3流行病学

有国外报道称,在普通人群中有46%的人曾有过癔球症的经历,但去医院就诊者不到总发病人数的1/3。其中到耳鼻喉科就诊者最多,可达其门诊量的4%。近年来,到消化科或普通内科就诊者亦越来越多。本病男女间发病率相似,但在就诊者中女性占3/4;发病年龄在10~80岁之间,中年高发,平均发病年龄为34~45岁,20岁以下者发病率较低。

4病因病理

导致癔球症的病因有很多,但其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其中心理或精神因素在癔球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他致病因素包括食管动力异常等,如胃食管反流、食管运动功能紊乱、食管动力障碍等。随着对癔球症的深入研究,还有学者提出一些其他可能致病的原因,如食管内脏高敏感、食管胃黏膜异位、甲状腺疾病等。

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癔球症,其病理变化为反流症状在颈部的牵拉感,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使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增高,胃酸导致上段食管、UES或咽下部的炎症。而由心理精神因素或食管运动功能异常引起的癔球症则无已被认识的病理生理基础。

本病属于中医“梅核气”的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如《古今医鉴·梅核气》中指出:“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致斯疾耳。”

5临床表现

癔球症的主要表现是咽部非疼痛性异物感,症状具有以下特点:①通常不影响进食或吞咽,在进食固体食物或大量液体食物时症状反而会有所改善。②在两餐的空闲时间病人常常会反复吞咽,试图通过吞咽来改善或清除症状,但反复的干咽反而会加重症状。③情感应激时会加重症状。④在哭泣时可改善症状。⑤少数病人尚有窒息或压榨感,如同有异物卡在喉部,病人处于惊恐状态,不敢呼吸。⑥还有少数病人表现为喉部的刺痛感或烧灼感。

6诊断

6.1 临床诊断

6.1.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咽部非疼痛性异物感。

6.1.2体征:本病无明显阳性体征。

6.1.3影像诊断:①喉镜或食管镜等内镜检查提示咽喉、食管无病理性变化。②食管吞钡X线摄片显示咽食管部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③对有食管运动功能异常者行食管测压检查时,可监测到食管上括约肌压力升高。

6.2 确诊标准

根据癔球症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性或间断发作的咽喉部非疼痛性团块感或异物感。

(2)感觉发生于两餐之间。

(3)无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

(4)没有胃食管反流(GER)引起症状的证据。

(5)没有伴组织病理学异常的食管动力障碍。

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7鉴别诊断

癔球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做出诊断前有必要进行相关检查排除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硬皮病、食管癌、食管蹼、Zenker憩室等食管器质性疾病,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咽喉部肿瘤等咽喉部疾病,甲状腺疾病,纵隔肿瘤,颈椎病等。

8治疗

8.1 西医治疗原则

调整情绪及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症状;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可能的病因,包括抑酸剂和胃肠动力药等;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可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8.2 中成药用药方案

8.2.1基本原则:本病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饮食辛辣油腻,病机特点为虚实错杂,虚证包括气血亏损、脾胃虚弱、阴虚火旺;实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内蕴、气郁化火。病位在肝,涉及脾、胃、心。肝失调达、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旺、痰结、湿阻等分别采取活血、降火、祛痰、化湿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损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8.2.2 分证论治(表2-24)

表2-24 癔球症分证论治

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的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

(1)肝郁气滞证:咽喉内有异物感,或如梅核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则感到窒闷难忍,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善太息,易怒,嗳气吞酸,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辨证要点】咽喉内有异物感,并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精神抑郁,胸闷胁胀。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宽胸。

【中成药】越鞠丸、逍遥丸、柴胡舒肝丸(表2-25)。

表2-25 癔球症肝郁气滞证可选用的中成药

续表

(2)肝郁化火证:咽喉内有异物感,伴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咽喉内有异物感,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口苦,便结尿黄。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表2-26)。

表2-26 癔球症肝郁化火证可选用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咽部不适,似有物堵塞,吐之不出,胸憋气短,胃脘胀满,嗳气不舒,舌质暗、边有瘀斑,舌苔白,脉涩。

【辨证要点】咽部不适,胸憋气短,舌质暗、边有瘀斑。

【治法】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金嗓散结丸(表2-27)。

表2-27 癔球症气滞血瘀证可选用的中成药

(4)心脾两虚证:咽喉内有异物感,患者常善思多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多汗,纳谷不馨,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点】咽喉内有异物感,失眠健忘,神疲倦怠,心悸多汗,纳谷不馨。

【治法】益气养血,养心安神。

【中成药】归脾丸(表2-28)。

表2-28 癔球症心脾两虚证可选用的中成药

(5)阴虚火旺证:咽喉内有异物感,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点】咽喉内有异物感,虚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

【治法】清热养阴,滋阴降火。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表2-29)。

表2-29 癔球症阴虚火旺证可选用的中成药

(6)脾虚痰阻证:咽喉内有异物感,常见痰多难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舌胖苔白腻,脉滑。

【辨证要点】咽喉内有异物感,痰多难咯,肢倦,纳呆,舌胖苔白腻。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化痰。

【中成药】香砂养胃丸、金嗓利咽丸、香砂六君丸、枳术宽中胶囊(表2-30)。

表2-30 癔球症脾虚痰阻证可选用的中成药

续表

8.2.3 注意事项

8.2.3.1正确的辨证是治疗取效的关键,癔球症的主要表现是咽部非疼痛性异物感,但是单从主症难以确定证型,参考兼夹症状和舌苔脉象是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例如,肝气郁滞证和肝郁化火证在主症之外都可以兼见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还常伴两胁胀痛等肝经的表现,见上述兼夹症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者属肝气郁滞,舌红苔薄黄者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证的辨证关键是舌质紫暗瘀点瘀斑;心脾两虚证的主要兼夹症状是善思多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阴虚火旺证的辨证关键是伴有舌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脾虚痰阻证的辨证关键是舌苔厚腻。

8.2.3.2不同证型常可兼夹出现,选药时可以联用,例如肝郁化火证和阴虚火旺证常同时出现,可以联合运用加味逍遥丸和知柏地黄丸。以此类推。

8.2.3.3由于病情的发展和药物治疗的影响,证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注意动态辨证,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9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应重视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以防其病情反复波动、迁延难愈。

(李振华 史彬)

参考文献

1.Richter JE,Bradley LC.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esophageal diseases,SeminGastrointest Dis,1996,7(1):169

2.Wilson JA,pryde,Macintyre CCA,et al.Pharyngoesophageal dysmotility inglobus sensation.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9,11(5):1068

3.Drossman DA.The funetionalgastro 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I proeess.Gastroenterology,2006,13(5):1377-1390

4.李社芳.马云枝教授运用越鞠丸验案举隅.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21-22

5.王清.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梅核气46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7(1):127

6.史萍慧.中西医结合治疗癔球症临床疗效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80-81

7.周改兰,曹彩云.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癔球症体会.内蒙古中医药,2013,31(2):60-61

8.潘永,范绍翀,叶浩昕,等.金嗓散结丸治疗咽异感症疗效分析.医药前沿,2013,8:387

9.翟洪根.梅核气分型辨治.江苏中医,1997,18(2):12-13

10.张惠广,郜文化,张花平.枳术宽中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改善的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09,6(36):101-102

1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2.刘志新,林志.185例癔球症药物治疗效果分析.广东医学,2006,27(11):1742-1743 67lIe0tWdl4wa557/+08RKnwW2mSy6qpJjhNGi+Upu4NWK68qTET3od6q9i2cx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