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为适应新时期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指导和支持下,由26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级职称的一线教师共同完成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中医临床医学等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针灸推拿、养生康复、中医营养学、全科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以及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

本教材编写以“求源澄流、正本归真、继承创新”为宗旨,充分吸收同类各版教材的精华;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吸纳成熟度较高的新观点、新方法,开拓知识视野;注重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导入,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理论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规范专业名词术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等表述保持一致;注重与后续课程衔接,尽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注重与临床实践结合,充分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求。

本教材首次运用“互联网+”技术,利用国家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线、便捷、大容量、互动、多种表现形式的特点,拓展教育教学资源,设置 [知识点][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图表][知识拓展][参考文献][复习思考题]等栏目,为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服务,为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从提高教材建设和教材质量水平出发,本版教材对内容进行适度调整:绪论部分增加“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一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调整为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将各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举例插入基本内容部分;经络部分以经络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重点,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列入附篇;病因部分增加“毒邪”一节;将发病并入病机章,以更好地体现中医理论整体特点;将养生、治未病独立成节,以突出中医学维护健康和治未病理念的优势。

本教材的绪论由郑洪新、马淑然(数字版)编写,王志红、马淑然审阅修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张安玲、刘晓燕、李翠娟(数字版)编写,王志红审阅修改;第二章藏象由王志红、战丽彬、刘晓燕、李奕祺、李定祥(数字版)、朱爱松(数字版)、史俊芳(数字版)、李姿慧(数字版)编写,张安玲审阅修改;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由李如辉、倪祥惠、黄学宽(数字版)、李姿慧(数字版)编写,郑洪新审阅修改;第四章经络由李兰珍、倪祥惠、黄学宽(数字版)、冯新玲(数字版)编写,司富春审阅修改;第五章体质由桑希生、冯新玲(数字版)编写,朱爱松审阅修改;第六章病因由冯志成、张敬文、朱爱松(数字版)、朱蔓佳(数字版)编写,马淑然审阅修改;第七章病机由倪红梅、王四平、孟静岩、史俊芳(数字版)、蒋筱(数字版)、敖海清(数字版)编写,孟静岩审阅修改;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由司富春、敖海清(数字版)编写,李如辉审阅修改。全书由主编郑洪新统稿并修改;数字化教材由马淑然负责;学术秘书由朱爱松担任。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04)由郑洪新负责,全体编委会成员参与、马淑然组织实施完成编写工作。

全体编委会教师本着认真负责、严谨求实、保证质量的原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教材编写。但在教材内容方面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本教材充分汲取同类各版教材的精华以及相关文献,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

本教材承蒙“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示范教材”编审专家王键教授的审阅,特致谢意!

《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会
2016年6月 Df+yQqdmoNGT4CZGyEG9quVNYkvI7SOlL0BPgQItauhBvbT97CueNtd+cuPov/7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