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

(一)气概念的形成

“气”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最初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气”指云气,是一种可见的客观实在。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冷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蒸气、水气和人体的呼吸之气等客观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逐渐产生了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皆有气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精细无形无象,微不易察,但却是客观的实在。《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气无形而生有形,是构成万物之本原,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充满整个空间。宇宙间包括生命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生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大至整个宇宙,也可以是最微小的物质。在天成为列星,在地生成五谷,天地之精气合而为人。

气以不同物质形式存在。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至精无形,细不易察,故称其“无形”;气处于凝聚的状态,形成各种事物,有着具体性状,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气合而有形”。有形和无形是气的聚合和弥散的不同状态,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消质散又复归于无形之气。以气为本原,自然界“无形之物”与“有形之体”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二)气的哲学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气是宇宙本体和万物之原,人们用气来解释各种现象。如《管子·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精或精气是极其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化生自然万物的基本物质,人的形体及精神智慧也是精气的产物,如《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表明精气化生和构成万物的观点。庄子提出万物皆为一气之变化,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并以气之聚散说明人的生死,“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气在这里成为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的存亡、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不外乎气之聚散。先秦儒家孟子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认为“气”兼有生命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特点。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由于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世界多种多样的有形物质,因而命名为不同的名称。

(三)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精的概念,首见于《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谓道,即气,气是物质,精是气的精华。精、精气、气的内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以气(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形成了气一元论的雏形。《管子》《易传·系辞上》《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也有精或精气的记叙。成书于这一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时代,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两汉时期,“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精气学说逐渐为元气学说所同化。如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充的“元气学说”,将化生天地万物本原的气称之为“元气”,认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天地,合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同时代的中医学著作《难经》受到古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以此为人之生命的根本。

后世关于气的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宋·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内经》汲取了气一元论思想,把气看作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皆以气为始基。气的聚合变化产生有形的万物,人亦不例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气说明生命的本质,以气的运动变化阐释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和诊断治疗,从而构建中医学气的理论。其后,历代医家言必称气,如李东垣论“胃气”,汪机论“营卫之气”,喻昌论“大气”,吴又可论“戾气”,黄元御论“中气”等,使气的理论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临床实践。 jPU42tweFKzX+a0FeEbsBha0gwDY6ZZSTYYWc9J4NX2BJ7bG3ZppO9Q1ySSDlu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