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内容把握:整体感知的知识与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整体主义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联结,认为一切存在于关系中,存在于相互关联和意义的背景中;二是转化,认为“课程在教师、学生和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显现” ;三是灵性,要寻求理性与直觉的结合。运用到现代文的整体感知,可以对应概括为粗略感知、重点探究、整体升华三个要点:粗略感知,就是要自始至终对文本做俯瞰式的把握,以把握大意为阅读目的;重点探究,就是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以把握主旨为阅读目的;整体升华,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以获得个人基于文本的阅读感受为阅读目的。这三个过程,可以分步进行,也可以综合同时进行。

【核心知识】

1. 快速了解文章大意;

2. 基本把握文章主旨;

3. 初步总结阅读感受。

【要点阐释】

1. 了解文章大意

文章大意是整体阅读中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时,首先要能快速略读浏览全文,通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大意。一般来说,在这一阶段,把握全文大意可以在略读浏览过程中捕捉有用信息,包括文章的文体、中心,以及相关的内容要素,也就是叙述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抒了什么情。具体分文体而言,记叙文包括主要写的是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作者通过写作这件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等;说明文包括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哪些具体特征等;议论文包括作者要表达、传递一个什么见解、主张(也就是论点),有哪些具体想法(也就是分论点)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一条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文章的脉络层次进行分析梳理,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是连贯而有条理的,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议论、说明,脉络都清晰严密。因此,无论文章的内容是简单还是复杂,脉络总是有迹可循的,通读文章后,首先可用“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格式来表述,以快速梳理基本内容;然后再用一句话加以总结,概括出写了什么。

2. 把握文章主旨

《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从这句话中可以明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是要分析作者通过文章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阐述一个什么道理或得到一个什么启示等。

阅读文章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过程循环,在第一次整体阅读时,可能会对文章的主旨有个初步感受;接下来,需要再次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也就是“部分”中获得验证,“部分”与“部分”之间在整篇文章中同样有内在的联结,是同属于主旨统领的,因此分析“部分”的内容,实质上也是对主旨的具体分析和把握;最后再次浏览全文,确认得出全文的主旨。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那就是“乐趣”,这是两部分联系的纽带。前者写少年时无拘无束的“乐”,后者写读书中的“偷乐”。两种“乐”都是孩子天性的表现。抓住了这些联系,就不会错把“三味书屋”的部分当成了对所谓封建教育的批判,而会从整体上正确认识了这篇文章。

3. 总结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语),也就是说整体感知的目的在于“玩味”出其中的“义理”,“咀嚼”出其中的“滋味”。叶圣陶在《文艺作品之鉴赏》中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在阅读后能对文章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当然,初读文章后不可能产生很大的、很具体的启发或是感悟,但第一时间获得的启发和感悟往往是最可贵的,即阅读文章后的第一印象,所以要把这第一印象总结并写下来,即便可能是不正确的启发和感悟,这些也都是最有价值的。这种第一印象对接下来再次深入阅读、把握细节、揣摩体会,确定这种启发感悟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作者的写作思想,最终“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引起阅读共鸣非常重要。 P66Hxazv6RlMvRYM6ViZN3DASYZ/ed4+dYRuRIzg5flaNYkAbH3ZYrmlZnvRN3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