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街区演变

自近代通商开埠以来,上海城市快速发展,各个区块的景观在空间上发生着眼花缭乱的变化,“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这是上海洋场竹枝词中的一段,形象表达了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位于英租界的南京东路一带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马路开辟,楼台兴筑,从乡村到城市,几十年间,景观大异。

这一区域的开发与英租界的辟立与扩充直接有关。

图1-8,1855年黄浦江畔(外滩)“洋行分布图”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准允英人在这里贸易居留。从1843年起,围绕租地边界、租地手续以及外侨应遵守事宜等问题,巴富尔与宫慕久屡次磋商,谈判也时断时续。与此同时,英国商人、传教士乃至领事官员一直在与黄浦滩上、吴淞江畔的业主直接接触,私下达成土地转让协议,并订立了一批租地议单。如宝顺洋行的颠地·兰士禄(Lancelot-Dent)于1844年4月在二十五保三图必字圩向业主奚尚德等人租地13亩8分9厘4毫。随后,麦都思、怡和行、和记行、仁记行、义记行、融和行、英商梭、公平行、大英国官署、花旗国商人德记行、太平行、公易行、长利行、名利行等也陆续向中国业主租地(图1-8)。 当时所立的那些租地议单,实际上就是上海民间的租地契约。

图1-9,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城厢租界全图”

大约谈判了两年,终于有了结果。双方商定,准允在一特定范围内,将土地租于外人。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日(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以上海道台名义发布一项告示,这个告示就是他与巴富尔“依约商妥”的《土地章程》( Land Regulations ),习称《第一次租地章程》。

《上海土地章程》以告示形式公布,前有“晓喻”,后列二十三条。首先确定租地界址,“就上海地势民情”,议定洋泾浜(一作“杨泾浜”,即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有作“李家庄”或“李家场”,即今北京东路)以南地基租给英商建房居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地界扩充,北以吴淞江(即苏州河)为界,西以泥城浜(Defence Creek,今西藏路)为界,称为“英租界”(British Settlement)。 今南京东路街道一带均属于早期的英租界范围。

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称英美公共租界。从1895年开始,英美租界谋求扩充。1899年,实现扩张计划,并正式改称国际公共租界。

从租地到开发,直至街区的成型,经历了一个过程。下面一组地图(图1-9至图1-17),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南京东路街区一带的变迁。

图1-10,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城厢租界全图”(局部图)

以南京东路为例,其位于黄浦区中部,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迄西藏中路,接南京西路。1851年辟筑今中山东一路至河南中路段,初以附近原有抛球场别名命名为花园弄,1854年西延至今浙江中路,1862年西延至今西藏中路,始成现今路段。1865年改以今江苏省会名命名为南京路,习称大马路或英大马路。初为黄沙路面,1862年改筑碎石、煤屑路面,1908年后改筑铁藜木路面。该路自开埠以来,一直为上海市最繁华的商业大街。

图1-10为图1-9的局部图,图中显示:福建路早已开辟;苏州河以南,主要的马路厦门路、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六马路等也已修筑,西藏路开辟出其中的一段,旁有河流,西即为跑马场。其时洋泾浜还没有填没。南京东路街区一带的雏形已形成,街巷格局初具。

图1-11,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苏全省舆图》中的“上海县图”,该图标示有“老闸”

图1-12、图1-13为“上海通商内外舆图”,刊印于1902年,已出现“跑马场”等标识,周边的地名与景观一一标注。从图1-12可见,跑马场西面的道路也有所拓展。

图1-12,1902年“上海通商内外舆图”(局部图)

图1-13,1902年“上海通商内外舆图”

图1-14清晰表明,南京东路一带已成为“公共租界中区”的一部分。

图1-15、图1-16、图1-17分别为“上海英租界分图”“上海南北市全图”“上海公共租界及闸北地图”,均绘制于1917-1918年间。

将这几幅地图拼接起来,便可一览今南京东路街区在100年前的街区景象。

图1-14,民国初期的上海,选自《上海县续志》

图1-15,1917年“上海英租界分图”

图1-16,1917年“上海南北市全图”

图1-17,1917年“上海公共租界及闸北地图”

南京东路早期的繁华靠近外滩一段,沿路设有老德记、科发等药房,公道、复泰等洋行及洋布、呢羽庄多家。至20世纪初,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浙江路以东路段,陆续设有《泰晤士》《德文新报》馆、惠罗公司、哈同地产公司及一批洋行,但此后该路发展重心逐渐西移,洋酒、烟草、珠宝、食品、西药、钟表、时装、呢绒、木器、房地产等商行公司先后向西藏路一带靠近,在1917年“上海英租界分图”中已有“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世界”等。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路设有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丽安、华新、金刚、中华、三友实业社、中国国货等百货公司,另有华界及外省市的知名商号也相继迁入。这里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图1-18,跑马总会与跑马场

此时的跑马场,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这一带迅速成为上海娱乐、服务业最发达的区域。

在众多反映跑马总会、跑马场的历史照片中,我们选取了两张(图1-18、图1-19)。

图1-19,春季马赛第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自1914年起,英租界、法租界联合填没洋泾浜和北长浜,辟筑成横贯东西的爱多亚路、长浜路和大西路(今延安东路、延安中路)。至此,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的骨架基本形成,租界地区取代南市城厢,成为上海的中心城区。1917年“上海英租界分图”中即标注:“爱多亚路即洋泾浜”。

图1-20,1937年“上海市区域现状图”(局部)

到19世纪的30年代,公共租界区域内尤其是中区一带大小马路已呈网格状分布,市政建设、交通线路均自成体系。在1937年绘制的“上海市区域现状图”(图1-20)中,以“跑马场”为中心,一个集商业、娱乐、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更加成熟,并出现了大片的住宅区。

图1-21为1941年“最新大上海地图”,该图由日本人绘制,按二万四千分之一缩尺。初版发行于昭和十四年,昭和十六年订正再版,由日本堂书店发行。该图反映了日军占领时期的状况。

图1-21,1941年“最新大上海地图”,跑马场及其周边

1947年刊印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有多幅关于这一带街区的详细图片,其中第15幅为体育场一带的街区(见图1-22)。

图1-22,体育场,选自《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册)

图1-23,1948年“上海市交通图”(局部图)

图1-23为1948年“上海市交通图”(局部图),此时跑马场已改名“体育场”,以此为中心,形成上海的一大交通枢纽。 7eVrJ88EFI6hE10v+geyZnU/75K2GBjCFowAxdoyzLCZG9DZKZWw9UAWuHsfg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