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非宋即元

书籍大概得分为两类:(一)应仔细收藏者,(二)可随便翻阅者。前者不宜损伤,后者不怕遗失。前者含古董性,后者为流行品。前者,传世较稀之古本也;后者,市上常见之刊物也。前者即宋金元本,或明初本,或清代精刻本,或名家手抄手校本。后者即普通木刻本,或传抄本,或铅印石印本。本篇及行将在本报连续发表诸篇(约计八篇),专讲最可珍贵之古本,故以《非宋即元》为题。然有时亦难免自破其例,即所述者不尽为宋为元,如本篇之金本《尚书注疏》是也。惟金版最少,且最为藏家所尊视,其真值实与宋版元版相等。他篇中或者间及明代刊物如华氏会通馆活字本者,亦取其可珍也。

《非宋即元》各篇之主旨,在使初学版本者,或不研究版本而嗜书籍者,得知宋元本之真相,得见宋元本之真面目也。每篇所讲之书,或四五种或五六种不等。每种必说明其要略与行格等等,且每种必影印其最精华之半叶(不作“页”字)。本篇先讲经部,以后再讲史部,子部,集部。经史子集四部,亦有称为“甲,乙,丙,丁”者。

依清代四库分类法:经部细别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及小学类。本篇所择诸书,易类一种,书类二种,诗类一种,礼类一种,春秋类一种。每种所影印之叶,其原本今尚为作者所有,非若他人之“有目无书”,或借自别家者也是。

本篇所讲各书如下:

(一)宋本《易传》(即《周易程传》)

《易传》,宋程颐撰,入清四库经部易类二。其书但解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无注。提要引杨时跋语云,“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以示余;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毘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复,逾年而始完……”。提要又云,“程子不信邵子之数。故邵子以数言易,而程子此传则言理;一阐天道,一切人事。盖古人著书,务抒所见而止,不妨各明一义。守门户之见者,必坚护师说,尺寸不容逾越,亦异乎先儒之本旨矣”。

本篇所影印之半叶,系卷一第一叶。(见图一)原书板匡高约市尺七寸半,广约十寸半。版心记字数,并有刻工姓名;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八行,每行十五字;经顶格,传低一格。书中遇“贞”字缺笔(即不作最末之一点),——此为宋刻之最大证据。原叶字字明晰,则又为宋印之证据矣。

(二)宋本《书集传》

图一

《书集传》,宋蔡沈撰,入清四库经部书类一。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提要称,“庆元己末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淳祐中其子杭表进于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其《问答》一卷久佚。董鼎《书传集注》称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是其文犹散见于鼎书中,其条目则不可复考。《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氏删之,而置于后,以仍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厘正,盖在朱子之说《尚书》,主于通所可通,而缺其所不可通,……而沈于殷盘周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

本篇所影印者(见图二),卷四第四十三叶之前半也。原书板匡高约七寸半,广约十寸又一寸之四分之三。版心记字数,并有刻工姓名;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八行,每行十五字;经顶格,传低一格。原书字字明晰,足为宋印之证。

(三)金本《尚书注疏》

图二

《尚书注疏》,唐孔颕达撰;颖达,字仲达,衡水人。常熟瞿氏有此书之全本二十卷。其藏目卷二云,“案《说命中》篇“惟天聪明”节,注疏各本伪脱。日本山井鼎据古本宋版,正误补缺,载之《考文》。此本正与之合。……余与《考文》所载宋版合者什九。核其文义,多胜他本。止如《尧典第一》,疏云“交代揖让,以重无为,故为第一也”。各本“重”皆作“垂”,阮校亦以“重”为非。窃意惟重之所以冠诸首,孔氏正以“重”字释尧典为第一之故,似作“重”为优。此类甚众,未能殚述。”瞿目又云,“每半叶十三行,行大字廿六至廿九不等;小字皆卅五,蝇头小楷,雕镂极工,虽南宋精椠,不能及也。”

本篇所影印者(见图三),二十卷第六叶也。板匡高约六寸半,广约九寸,白口,双鱼尾,版心记字数,惟无刻工姓名。

图三

(四)宋本《诗集传》

图四

《诗集传》,宋朱熹撰,入清四库经部诗类一。提要云,“朱子注易,凡两易稿。其初著之易传,宋志著录,今已散佚,不知其说之同异。注诗亦易两稿。凡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其初稿,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稿;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杨慎《丹铅录》,谓‘文公因吕成公太尊《小序》,遂尽变其说’;虽意度之词,或亦不无所因欤?自是以后,说诗者分攻序宗序两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钦定诗经汇纂》,虽以《集传》居先,而《序》说亦皆附录,允为持千古之平矣。”

本篇影印之宋刻《诗集传》(见图四),系卷五第一叶。版匡高约五寸半,广约八寸半。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版心有刻工姓名。每半叶七行,每行十五字;小字双行,字数同。此叶清晰异常,确是宋刊宋印。

(五)元本《礼记集说》

图五

《礼记集说》,即《云庄礼记集说》,元陈澔撰,入清四库经部礼类三。澔字可大,号云庄,都昌人。提要云,“是书成于至治壬戌。……初延祐科举之制,易书诗春秋,皆以宋儒新说与古注疏相参,惟礼记则专用古注疏,盖其时老师宿儒,尤有存者,知礼不可以空言解也。澔成是书又在延祐之后,亦未为儒者所称。明初始定礼记用澔注。胡广等修《五经大全》,礼记亦以澔注为主。用以取士,遂诵习相沿。……澔所短者,在不知礼制当有证据,礼意当有发明,而笺释文句,一如注《孝经》《论语》之法,故用以蒙训则有余,求以经术则不足。朱彝尊《经义考》以免园册子诋之,固为已甚,要其说亦必有由矣。……”

本篇影印者(见图五),卷十六第一叶也。刻印均佳,诚元本之最上等者。原书版匡高约六寸,广约八寸。黑口,双鱼尾,版心不记字数,亦无刻工姓名。左右双栏,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

(六)宋本《春秋公羊传注疏》

图六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唐徐彦疏,入清四库经部春秋类一。公羊子齐人,名高。徐彦疏引戴宏序曰,“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何休之注亦同。何休,后汉樊人,字邵公,精究六部。徐彦,不知时代,清四库馆臣,据《广川藏书志》,假定其为唐人也。

本篇影印者,系原书二十八卷第二十六叶之后半。版匡高约六寸,广约八寸,白口,双鱼尾,版心记字数,惟无刻工姓名。左右双栏;左栏外有耳子(见图六),记某公某年,如本叶之“成十七”是也。每半叶十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三字。此叶刷印虽佳,刻工并不甚精。

细观上面影印各叶,可知下述四事:(一)宋版之字,大都作颜体,(二)元版之字,大多作赵体,(三)宋版多白□本,(四)元版多黑□本。

原载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中华月报》第六卷第一期

上篇(参观本报复刊第一号)言经,本篇言史。古时经史不分;经即史也,史即经也。《汉书》艺文志载《史记》于春秋类——此为最明之证。魏晋以后,史书之著作日繁,其种类竟与经传相埒。故目录学者不得不离六艺而另立门类也。

史书最多,然能举重明轻,求其文直事核,历代取法者,亦不难屈指计之。《尚书》《春秋》《左传》,最古之史也,但属于经传,不必采及。史之古者,当为《国语》。《战国策》述春秋以后时事,其体本乎《国语》,不可偏废。——两者清四库均归入杂史。《史记》《汉书》为正史之冠,并为历代所推崇。语,策,史,汉,周秦两汉之巨著也。后世佳作,惟《资治通鉴》与《纪事本末》。前者效法于《左传》,后者导源于《尚书》,其文与事,与语,策,史,汉同垂不朽。此外,如《通志》《通考》,荟萃历代政典,详其因革,加以贯通,亦为读史者所不可不重。兹将此八书之“故事”简述如后,并影印宋元刊本各半叶,以为阅众之参考。语,策,通,志,余家无宋元藏本,因缺。

(一)《国语》,周左邱明撰

邱明,鲁之太史也,与孔子同时。孔子作《春秋》,邱明述其志而作传,是为《左传》;又取其遗事,分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纂记,是为《国语》。清四库提要云,“《国语》出自何人,说者不一,然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所记之事,与左传俱迄智伯之亡,时代亦复相合。……汉志作二十一篇。……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而此本(越案:指章铨家藏吴韦昭注本)首尾完具,实二十一卷。诸家所传南北宋版,无不相同。知隋志误一字,唐志脱一字也。”

《国语》亦称《春秋外传》。

图一

余家虽无宋元本《国语》,而有《国语补音》(唐人旧本,宋宋庠,补葺),兹影印半叶(见图一)如下:

上面影印者,宋刊本卷二第十七叶也。原书版匡高九吋,广十二吋半。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半叶十行,行大小均二十字。元代有翻宋本,其版心“国”字作“囯”。旧时吴兴陆氏曾藏宋刊本《国语补音》三卷。

(二)《战国策》

《战国策》,一名《长短书》,先秦诸人所记战国时事也。汉刘向重加编校,其体与《国语》相似。四库提要云,“案汉艺文志《战国策》与《史记》为一类,历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读书志》始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案班固称司马迁作《史记》,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则《战国策》当为史类,更无疑义,且子之为名,本以称人,因以称其所著;必为一家之言,乃当此目。《战国策》乃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编,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谓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隶子部,是以记事之书,为立言之书,以杂编之书,为一家之言,殊为未允。今仍归之史部中。”

(三)《史记》,汉司马迁撰

图二

《史记》一百三十卷,起自黄帝,迄于汉武;为十二本纪以序帝王,十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政事,三十世家以述公侯,七十列传以志士庶。迁殁后,缺十篇;元成间,褚少孙追补,并附以武帝后事——体大思精,文富事备,非陈寿(三国志)以下诸史之所能及也。

本篇影印元刊本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卷首叶之前半(见图二)。原书版匡高八吋半,广一吋。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半叶十行,行大字十九,注文二十五、六字不等。版心有刻工姓名。《甘泉乡人稿》曾提及此本。

(四)《汉书》,后汉班固撰

图三

班固,安陵人,字孟坚。明帝时,典校秘书,作汉书,至建中初乃成。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固妹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全书一百廿卷,其体例一依《史记》,惟删去世家之名而统称列传,又易八书之书名为志。后世史家大抵皆从固之所定。“是书历代宝传,咸无异论”(四库提要)。

本篇影印之半叶(见图三),系南宋大字本第六十六卷之首叶。原书版匡高九吋半,广十五吋。白口,无上下鱼尾,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颜师古注文双行,每行二十字。此书书法严整,藏家皆珍视之。

(五)《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图四

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始于周威烈王命三晋为诸侯一事,而终于五代之季,凡十六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书成,上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光自谓“精力尽于此书”,非大言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历仕仁宗,英宗。至神宗时,以议新法之害,出居于洛。哲宗立,光入为相。尽改新法。在相位八月而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下面影印之半叶(见图四)系北宋蜀费氏进修堂大字本,即宋人所谓“龙爪本”也。原书版匡高九吋,广十五吋半。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本篇影印之叶,二百七十卷第一叶之前半也。

(六)《纪事本末》,宋袁枢撰

枢字机仲,建安人,官至工部侍郎,宋史有传。四库提要云,“古之史册,编年而已,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遂有纪传一本,唐以前亦无异轨也”。提要又云,“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字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也。”

下面影印宋淳熙湖州大字本卷一第八十叶之前半(见图五)。原书版匡高十吋半,广十五吋半。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十一行,每行十九字。版心记字数,又有刻工姓名。《仪顾堂续跋》,曾提及此本。

(图五欠奉)

(七)《通志》,宋郑樵撰

樵字渔仲,莆田人,博学强记,好为考证伦类之学。绍兴中,以荐召对,给札使归抄此书。书成(凡二百卷),入为枢密院编修。

是书规仿正史纪传之体,而不断于一代,与史记正同,清四库入别史类。其中二十略,采摭详博,议论警辟,为全书之精华。

余家无《通志》之宋元本,故不能影印。

(八)《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

是书凡二百四十八卷。自序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后王是也。昔司马温公作《通鉴》,取三百余年之事,著其理乱兴衰,使人有所鉴戒。独至经国典章之要,历代之因仍损益,而鲜自为之条理贯通者。因仿唐杜祐《通典》而推广之;以《通典》八门,析为一十有九,而增以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其所纪之事,上起黄虞,下讫宗宁,分条排纂,加以论断,诚史学要籍也。

马端临,字贵舆,鄱阳人。

本篇影印者(见图六),元延祐本卷十八第一叶之前半也。原书版匡高十吋,广十五吋半。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

《通志》《通考》《通典》,合称三通。余家虽无《通志》,然有《通典》。兹影印半叶(见图七)如下:

上面影印者,北宋本第一百九十五卷之末叶也。版匡九吋半,广十三吋。白口,左右双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本叶有晋府藏书印记,请注意之。

原载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华月报》第六卷第六期

图六

图七

《非宋即元》第一篇(经部),见本刊第六卷第一期,第二篇(史部),见同卷第六期。本篇为第三篇(子部),应在半年以前发表。余所以不能准时续写,迟迟至今者,非忘之者,非忘之也,实因他种关系也。千祈阅众原谅。

诸子之学,始于战国。古者学皆在官,私人绝无著述。周室东迁,官司失守;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其中当然有庞杂者,但博大者亦不少;所以千载犹新,而终不可废也。

孔孟入经,不归子部。所谓诸子者,依照汉刘向刘歆(父子)之《七略》,得分为十家:(一)儒家,(二)道家,(三)阴阳家,(四)法家,(五)名家,(六)墨家,(七)纵横家,(八)杂家,(九)农家,(十)小说家。清四库加兵家,医家,释家,而无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四库又加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类书五类,各不以“家”称之。本篇因篇幅有限,只言三家,即儒家,释家,道家也。

(一)儒家

儒家之祖为孔子。其主旨在一“仁”字,何谓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

儒家之代表,似为荀况,董仲舒,杨雄,及王通四人。荀况,亦称荀卿,或称孙卿,战国时赵人。其所著书,凡十三篇,名曰《荀子》,以孔子为标准。惟倡性恶之说;与孟子相反。但其旨在使人去恶归善,固无二致,下面影印者,宋本《荀子》第二十卷第十二叶之后半也(见第一图)。此本每半叶十一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双行,二十五字;大黑口,双鱼尾,左右双栏;左边栏外有耳子,记篇名,卷数,叶数。版匡高七吋又四分之一,广约九吋半。清孙氏平津馆,陆氏仪顾堂均盛称此刻。元刊亦有十一行,二十一字本,惟栏外无耳子。

图一

董仲舒,汉广川人,少治《春秋》,下帷讲授,三年不窥园。武帝时对策,请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为学可谓严矣!仲舒所著,有《春秋繁露》,入四库经部。余以其言之不类甲部也,故改置于此。今试引一短段以明之:

何为仁?仁者惨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

余家无《春秋繁露》之宋元本,故不能影印。

杨雄,字子云,汉成都人,少好学深思,口吃不能剧谈。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河东,长扬等赋,遂以为郎,给事黄门。后仕于王莽。所著有《方言》《太玄》《法言》三书。《法言》仿效《论语》尤为有名——后世无不推崇之。其《修身》篇云,“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言简意赅,千载一人而已。余家无《法言》藏本,不克影印。

王通,字仲淹,隋龙门人,幼笃学,仁寿间游长安,上太平十二策,知不能用,退居河汾教授,受业者数千人。所著有《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等皆不为诸儒称道,故其书不显。惟《中说》独传,以其仿效《论语》,较《法言》尤为酷似也。卒年三十七,门人谥曰“文中子”。

《中说》十卷,下面影印者(见第二图),宋刊本卷三第一叶之前半也。此书行格寸尺,与《荀子》(第一图)完全相同;即黑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栏外有耳,半叶小一行,行大廿一字,小廿五字是也。孙氏平津馆曾记此本。

图二

(二)释家

汉代开边,而佛教东来。创佛教者,释迦也,在东周之世,与孔子老子同时。西汉时,吾国已有佛法,惟传布不广。后明帝闻西域有佛,遣蔡愔往天竺(印度)求取之,得《四十二章经》,并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而归,遂于永平八年立白马寺于洛阳。是后高僧之来华者日众,而释典之译成汉文者亦日多。至魏黄初中,佛教大行,剃发为僧者为数不少。

下面影印者(见第三图),宋本《心经》第五叶之前半也。四库虽有释家,而《心经》不入四库。《心经》为经典,四库惟录诸家之书为释氏作者,而不录释氏之经典也。宋刊《心经》(即第三图),每半叶十行,每行十六字,注释不顶格,十五字;白口,双鱼尾,四周双栏,版匡高约八吋,广约十吋。《心经》梵文原本,早已失传,故《东亚圣书丛刊》中之英文译本,亦以汉文译本为祖本也。

图三

(三)道家

道家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主旨;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道家之祖为老聃,即李耳,字伯阳,楚人,周守藏室之史,相传母怀之八十一岁而生,故号为“老子”。周衰,老子西出函关,隐去。著《道德经》五千言,莫知所终,其上篇三章《安民》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又三十三章《辨德》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余家无宋元本《道德经》,故不能影印。

老子之后,当为列子。列子,即列御寇,周郑人,所著有《冲虚至德经》八卷。或谓列子《冲虚至德经》,久已亡佚;今所传者,后人之伪作也。本篇不事考据,故不多辩。余但引数语,以见其说之深刻。《力命》篇云,“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富贵贫贱!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是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皆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图四

下面影印者(见第四图),宋刊《列子》之半叶也。宋刊本,黑口,双鱼尾,双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

末言庄子:

庄周,战国时楚蒙人,其所著书存于世者共三十三篇,名曰《南华经》。庄子之学,出于老子,但其说较老子为尤激。老子之学,得庄子之议论与文辞而益彰明光大也。庄周尝为蒙漆园吏,于学无所不精。楚威王闻其贤,遣使厚币迎之。周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芻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欲为孤豚,其可得乎?”据此,可知庄周高隐之由矣。

下面影印者(见第五图),宋刊《庄子》卷三第十叶之前半也。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版匡高约七吋半,高九吋又四分之三。余家另有宋本《南华经》十卷,系吴兴皕宋楼旧物,其行格藏印等,详见拙著《书书书》第一〇四及一〇五页

原载一九四四年六月一日《中华月报》第七卷第六期

图五 9w/ezMCxC+zMvmoTtjxoGBJHpbHsky9TlJbJQ7YsP2XDszbky9gfdxWxTU0f3/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