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立威与立暴,原本一墙之隔

朱棣占领了南京,登上了皇位,但等待他处理的问题依然非常多,甚至更加凶险。

1402年是壬午年,而在这一年,朱棣对参与反抗自己又拒不归降的一些文臣武将进行了屠杀,造成了数千人的非正常死亡,这个惨痛的事件,被后世称为“壬午之难”。

“壬午之难”,被当成是朱棣一生中的最大败笔,也是把他归结于一代暴君的典型案例。但事实真这么简单吗?

朱棣“靖难”的理由,就是铲除齐泰、黄子澄等所谓的奸臣,要他是放过了这些人,一个都不杀,岂不是让“靖难”战争失去了他口中的合法性,让天下人无法认同?在诛杀反对派这一点上,朱棣与朱元璋确实有相同的一面,血液中还是充斥着其父的残暴基因,而且,朱棣似乎还有轻微的多重人格障碍(让削藩给害的,还装过疯)。

所以,齐泰、黄子澄一定要杀,还要让他们死得很惨。在这时候,朱棣确实表现得不够大度,但是,这也只限于他最痛恨的几个人而已。

谁让你们怂恿朱允炆削藩,把五个藩王搞得生不如死?

谁让你们破坏先帝留下的规矩,把好好的国家搞得杀机四伏?

谁让你们一步步把我逼上绝路,不起兵造反,还不得被你们活活整死?

杀掉少数几个,是为了保住更多的人,是敲山震虎,让建文旧臣尽快认清形势,不做无畏的挣扎和牺牲。

齐泰,这个建文团队里相对智商不那么低的一个,因为鬼点子特别有效,手段特别强硬,思想特别顽固,理所当然地被朱棣列入了非杀不可的大名单,而且高居第一位。老齐为了躲避追捕,把自己的坐骑—一匹白马用墨汁染成黑色。拼命逃跑。但人算不如天算,马饿了要吃草,累了也要出汗,由于汗流得太多,差不多相当于洗了个澡,把身上的墨汁全给洗掉了!可怜的齐泰就这样被人认出并当场抓获。不久之后,老齐就被作为战利品送到南京,送到了他的仇人朱棣面前。

朱棣对齐泰非常痛恨,知道这家伙心眼儿多,麻烦更多,也就不想走公开审判的形式了,直接让手下拉出去凌迟,把他身上的肉一片片地削下来。一直削了三千多刀,血流尽了才死,场面十分恐怖。让人佩服的是,在整个行刑的过程中,齐泰始终表现得特别坚定,始终骂不绝口,而齐泰的亲属,当然都被满门抄斩了。

齐泰算是一条好汉,错就错在,自己跟了一个无能的老板。

从其一贯表现来看,黄子澄根本不能算是朱棣的敌人,甚至可以说是四皇子的大恩人,最可靠的战略伙伴。齐泰要把朱棣三子扣为人质,他说要放走以免燕王疑心;齐泰要先削燕藩,他要先枝后干;他要起用李景隆为将,齐泰坚决反对……可以说,黄子澄为朱棣的“靖难”成功,是立下很大功劳的!他的突出贡献,是别人无法代替,也不可能代替的。

朱棣怎么对待他的“恩公”呢?当然不是封官重赏这么简单,还要感谢他十八代祖宗。当黄子澄在嘉兴被捕,扭送到朱棣面前时,这个书呆子智商不高,但还是挺有骨气,一口一个“殿下”,可把朱棣气坏了。黄子澄还预言:“殿下向来悖谬,不足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

黄子澄总算说对了一次,但朱棣显然不想让他多说了,并将其一家老小六十五人和宗族姻亲三百八十人全带过来,要他交代罪行,他于是就写下了:

“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

朱棣大怒,于是命人先砍去黄子澄的双手,再砍了他的双脚,随后又一刀刀地将其磔杀。这还不算完,又将其直系亲属满门抄斩,姻亲发配到边疆服苦役。

在济南城下羞辱了朱棣的铁铉,于淮南被燕军俘虏,这年十月被押送到了南京。朱棣亲自审问这个给自己带来了诸多麻烦的人,铁铉居然背对朱棣坐在地下,很不配合,并且谩骂不止。朱棣命人先割掉其耳鼻,随后碎其身体,磔杀于闹市,让南京市民领略一下跟皇帝作对的下场。为了进一步警示后人,朱棣把铁铉八十岁的双亲发配海南,并把其妻女充为官妓。

礼部尚书陈迪在奸臣榜上高居第三,居然还排在方孝孺前面,当然是一定要杀的。朱棣把他和几个儿子同时处斩。临刑前,朱棣知道陈迪关在监狱里吃不到好的,想给这个老干部改善一下生活,于是很贴心地让士兵割下他几个儿子的耳鼻,煮熟了让这位老人家吃,还关切地问他味道如何,陈迪已经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肉了,也就很配合地称赞说:“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接着就“恩将仇报”地痛骂朱棣,朱棣无奈之下,只好把杀头改为凌迟。朱棣一向对女性宽大为怀,根本不想杀陈迪夫人,可她却竟然自尽了。

用非常规手段终结一个旧体制、建立一个新政权之后,对前朝的“不法分子”进行清洗,已经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惯例。《二十一史》《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大量惨案。相比前人,朱棣也不能免俗,而且也有情绪宣泄的味道,就这一点来说,史官再怎么洗也洗不白。

当然,对于方孝孺这样的文坛领袖,朱棣是不想杀的。让老方活着比让他死对未来的统治更有利,而且,道衍已经跪下求过自己。但结果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了。

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个样子滴:

当朱棣决定要正式即位时,需要找人写诏书。他一嫌自己手下那几个枪手文采不够,二希望方孝孺这样的文坛领袖来执笔,以显示新君的皇恩浩荡,人尽其才。

但是,当亲兵把方孝孺请到龙江大帐时,不解风情的老方一点儿都不配合。

他一进来就号啕大哭,显然是想破坏登基的喜庆气氛。更要命的是,老方见了朱棣,居然也不招呼,更不行礼,就当这个准皇帝是透明人。

朱棣居然从座位上很有风度地站起来,还试图安慰极度悲痛的方老师:“先生不要太难过了,本王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国家。”

方孝孺可不给他面子:“成王在哪里?”

“成王不是死了嘛,过两天我就要以皇帝之礼厚葬。”(这叫杀人灭迹。)

“何不立成王之子?”

“这个国家需要长君。”(就是我啊!)

“何不立成王之弟?”

“这是我们的家事。”(你管得也太多了吧,一个五品官,这个口气和我说话!)

于是朱棣传令,把纸笔准备好放在姓方的跟前,写了,你就能活下来,不写,就让你从人世间消失!

方孝孺倒是听话,还真提起笔写开了,写得很慢很认真,朱棣也小有感动了,他甚至决定,原谅这个不近人情的书呆子。

老方扔掉了手中的笔,做了一个写完的Pose,士兵把纸张拿给准皇帝,朱棣微笑地接在手中,轻松愉快地看了起来。不过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如石蕊试纸一般改变着颜色,突然,朱棣猛地站了起来,飞起一脚,把桌子踢翻,笔墨纸砚撒了一地。可惜旁边没有女人,不然又是阵阵刺耳的尖叫声。

原来,这哪是继位诏书啊,倒更像是恶毒的人身攻击大字报。直接把当朝皇帝朱棣不加掩饰地狠狠咒骂了一通,说他大逆不道,是乱臣贼子,天人共愤,注定要遗臭万年,不一而足。朱棣虽说文化水平不高,这些字还是能认全的,意思也是能看得明白的。

这不太欺负人了吗?

“方孝孺,你顶撞我,不怕灭九族吗?”

羞辱朱棣的目标已经达到,方孝孺知道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死了,不过这时,据说他情绪失控,说出了一句令别人非常惊讶、让自己非常后悔并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惨重代价的话:

“诛我十族,又奈我何!”

结果,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除了处决老方传统意义的九族之外,方孝孺的弟子友人也被杀了个精光,共有八百七十三人被处死。

朱棣从来不受别人摆布,但这一次,他罕见地听从了方老师的建议。

至于方孝孺本人,最终难逃凌迟于闹市的结局,时为六月二十五日。方先生慷慨赴死,并写下绝笔词:“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此时不惜下跪行礼、请求朱棣放过他的道衍先生,把自己也搞得好不尴尬。

其实,朱棣与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直系亲属,谁来做皇帝,可以说是他们的家务事,真的有必要以死相拼,甚至连累八百多个亲人吗?

方孝孺坚持的所谓大义,却让八百多条无辜的生命做了陪葬。

方孝孺的品格让人尊敬,但智商却并不值得欣赏。他的忠心能够感动天地,但似乎又显得相当死板。他的死对历史进步有多大价值呢?为什么连累那么多人为他陪葬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成本太高了。

方孝孺死了,曾与他相约自杀的景清并没有死,反而担任了永乐朝的御史大夫,让知情者不禁感慨其人品。

不过就在建文四年八月的一天,景清上朝时,突然神色紧张,表现异常,老江湖朱棣一看不对劲儿,就让卫兵搜身,果然搜出了一把雪亮的匕首。看来堂堂皇宫的安检措施,连今天北京的地铁站都比不了。

朱棣走下台阶,来到未能得逞的景清面前,微微一笑:“我平日对你不薄,你何必如此呢?”

“我要为故主报仇!朱棣你大逆不道,一定会遭到报应的!”景清咬牙切齿,狠狠地盯着昔日的老朋友,今天的皇帝。

朱棣火了,下令打掉景清的牙齿,想让他老实一下,但景清在龇牙咧嘴之余,居然还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虽说危害不大,但性质相当恶劣,连以脾气好闻名的朱棣都无法忍受了:“来人,把这个逆臣拖出去,剥皮实草!”

原来,景清用尽浑身的力量,将口中被敲掉的牙和鲜血一起,猛地吐向朱棣,好好的龙袍被搞了个乱七八糟,洗都没法儿洗,在场的文武官员都惊呆了。

晚上,朱棣突然从梦中惊醒,发出了一声惨叫,把守在不远处的卫士可吓坏了。原来,皇上居然梦到了景清提着宝剑追杀自己,砍得龙袍上到处是血。朱棣醒来,大受刺激。下令将景清灭三族(比方孝孺强一点),这还不算完,他又让人下去调查,凡是景清的朋友,一律顺藤摸瓜给揪出来。把与景清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致使整个村子变为废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瓜蔓抄”。

朱棣并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在战场上,他从来不杀俘虏,甚至将不愿意投降的俘虏放回,让他们重新加入官军,重新投入北伐,重新举着兵器和自己作对。对于逆臣榜上的大多数人,朱棣事实上都宽恕了,很多人不但能继续当官,还能不断升官。

但方孝孺“诛十族”和“瓜蔓抄”事件,却让朱棣的形象大大受损,并受到后世文人猛烈的攻击。

朱棣在他那个时代,并不算特别残暴。比起他的父亲朱元璋,以及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他已经显得比较收敛了。朱元璋上台之后大杀功臣,连收藏了好几块免死金牌的李善长都被满门抄斩;而朱棣身边的文官武将,没有一个在他登基之后遭到清算。

但是,这不等于说,所有人以后都平安无事了。粗通历史的朱棣明白,身为一国之君,很多想做的事情不需要自己亲自出马。 NALqNl2gOw8mfxo9LOUJEM/OVqtzckMNiwfO/IYfMZe4xTEIZuyp8zMyaBwsP5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