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最成功的征服

时光荏苒。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三十一岁,来到北平已经整整十年。江南的阳光已经渐行渐远,漠北的风沙让他感觉更加亲切。在北平生活了十年,他几乎完全转型成了一个北方人;经过十年的历练,他日益成熟,越发像一个优秀的将军。

他觉得,也许自己命中注定是个军人,上马奋力杀敌,下马痛快喝酒,就是自己一生的命运。而军人注定属于北方,与契丹、女真和蒙古这些强悍的民族无法分开。而江南,总让他想起秦淮河上的画舫,裙带飘飘的少女,以及宛如天籁的丝竹之声。

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跟随徐达、傅友德、冯胜三位将军,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虽然没有独立指挥过重大的军事行动(主将们都怕他出事),但常年跟随在中军帐中,耳濡目染,他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对一场战役应该掌握的指挥艺术,他有了相当程度的洞察和领会;对一个统帅应该具备的领袖气质,他也有了极为清醒的理解与感悟。

在北平这十年,也让出生于南方的朱棣,患上了一种怪病,但这种病,却在关键时候,保护了自己。

朱棣的成长与进步,当然也逃不过一个人的眼睛。这年正月初三,朱棣接到了父皇北征的命令。与以往不同的是,朱棣和三哥朱棡将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老七齐王朱榑率领兖州护卫及徐邳两卫军马,也归燕王节制。行动的目标是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这年三月,朱棣带领大军离开北平,踏上了开往辽东的征程。一路上军容整齐,军纪严肃,军威庄严肃穆。他的身上,披的是大明将军的铠甲;他的血管里,奔腾的是朱明王朝战士的血液;他的身后,飘扬的是象征国家尊严的大旗;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害怕这两个字。朱棣不允许自己退缩。他很清楚,空手而归的下场是什么。

大军开出了古北口,城市的炊烟早已没有了踪影,眼前能看到的,只有茫茫无际的荒漠,连个野兔都难得撞见。朱棣知道,这样漫无目标地搜索,把军粮都吃光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反而可能被人打个偷袭,他立刻判断:不能再走了!

朱棣于是下令,选择合适的地方扎营休息,并派出四路轻骑,穿上蒙古军人的衣服,分头打探敌情。

看来老天真的是眷顾朱棣,两天后,有一支骑兵来报,乃儿不花的大营扎在了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朱棣心中暗喜,但作为主帅,他必须沉住气,喜怒不能写在脸上。朱棣命令军队加速前进,直奔目的地。

蒙古的三月还是冬末,进军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风雪,大风吹着雪花,打在人的脸上,钻进人的眼睛里,给行军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军中不少从江南来的士兵,对于这样的大雪很有几分畏惧,难免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想走了。一些军官的思想,也在此时发生了动摇。怎么办?

危机时刻,最能体现一个统帅的勇气与决断,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皇子,希望他拿主意。朱棣猛然想起,三年前,大将军蓝玉奇袭庆州,杀死北元平章果来时,也是在大风雪天气,因为气候恶劣,元军以为蓝玉不会来,疏于防备,让他成就了不世之功。这一次,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机遇,我朱棣堂堂皇子,怎能输给一个赳赳武夫?

朱棣朝队伍挥了挥手,人群安静下来,大家把目光都转向了这位气宇不凡的皇子。朱棣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

“弟兄们,敌人就在眼前,越是大雪,蒙古人越以为我们不敢来,我们就越能出奇制胜,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他们现在是抵抗力最薄弱的时候,只要能杀到敌营,胜利就必定属于我们。当年一个罪犯蓝玉,尚且能奇袭庆州,大获全胜,各位不会觉得自己连蓝玉都不如吧(其实是真不如)?过去这些年,我等深受皇恩,自当肝脑涂地为国分忧,今天到了报效之时,打下迤都,各位都是国家的功臣,我给各位请功,如有再言撤退者,军法处置!”

年轻的朱棣不愧是个天才的鼓动家,一番话说得众人热血沸腾。究其一生,朱棣都保留着这种热爱演讲的习惯。如果他能活到今天,固然住不了紫禁城,当不成万岁爷,却可以开个培训学院拼命捞钱,成为励志导师。

顶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迎着吹在脸上生疼的寒冬,在高低不平的崎岖道路上,朱棣和他的弟兄们偃旗息鼓,加速前进,日夜兼程(怕蒙古人跑掉),埋锅做饭(防止敌人发现炊烟),终于到达了离迤都营地仅有几里的地方。天寒地冻,乃儿不花一伙儿想必还躲在大帐中烤火啃羊腿呢。

“王爷,我们动手吧……”

“不行!”朱棣的目光很坚定,语气不容置疑。他要做什么呢?

如果朱棣挥一挥手,让骑兵冲进去一顿砍,这片草原上,只会多出几千具尸体。

但如果朱棣真这么做,他就不是朱棣了,要玩,就要玩个尽兴。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打仗要杀人,但打仗不是为了杀人,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他做出了一个让众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停止前进,扎营休息!嗯,就这样定了!”随后,朱棣告诉身边侍卫:“去把那个观童给我叫来……”

乃儿不花忧郁地坐在大帐里,想起过去这些年,自己的失落、失败、失意,一时无限惆怅。突然卫兵来报,说营外有个叫观童的求见,自称是将军的老朋友。

观童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三年前曾经劝降过纳哈出,又是乃儿不花的老熟人。这次,朱棣又让他来劝降一位老朋友,这也是用其所长嘛。

观童一进大帐,就很热情地给了老熟人一个熊抱,乃儿不花毕竟是蒙古战士,没有汉人那么多心眼儿,一下放松了警惕。

在昏暗的灯光下,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讲起了这些年的往事。乃儿不花郁闷啊,同是蒙古人,他的爷爷辈把这帮南人满世界地追着砍、追着杀,他这个当孙子的,被南人满世界追着砍、追着杀,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啊。

观童看起来倒是气色不错,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老朋友讲述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民族和解政策,大概意思就是说,自打投降之后,生活待遇提高了,营养状况也改善了,还娶了好几位汉族小丫头,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你老弟一年到头喝的西北风比马奶酒还多,吃的沙子比烤羊肉还多,就没有什么想法?

乃儿不花听到这里,为了显示自己的镇定,表情严肃地跳了起来:“我成吉思汗子孙,应当战死沙场,岂能投降那个叫花子南蛮?”

“坐,坐,”观童乐了,“其实我刚才忘了告诉你,你们都已经被包围了……”

乃儿不花怒了:“来人!”话音未落,一个身穿大明军装的士兵真就进来了:“报告将军,你们已经被我明军完全包围了,燕王特意让我们请你到营中一叙,我们这就动身吧。”

乃儿不花愤怒地回头看着观童,原来他的笑容是那么虚伪,那么恶心,怨谁呢?

可怜的乃儿不花将军就这样被戏弄了,可怜的蒙古军人就这样被包围了,帐外已经相当混乱,明军已经将大营重重包围,想活着冲出去的希望不是很大。乃儿不花已经明白,自己的老朋友自打投降了南人,也学会了他们的阴谋诡计,自己太没心眼儿了!

观童劝说乃儿不花,让他命令部队不要行动,一切等和燕王谈判后再做决定。乃儿不花答应了,两人即刻出发,前往明军营地。

早有快马前去通报,两人赶到盟军大营外时,只见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帅旗下站着一位大将,身高背阔,气宇轩昂,朱棣亲自出来迎接了,这让乃儿不花非常感动。在他看来,自己一个败军之将,前往人家的地盘,就是找羞辱去的。哪里知道,热爱表演艺术的朱棣,岂能放过这种机会,既然是演戏,就要让自己演得够尽兴。

乃儿不花赶紧下马,拜伏在地,朱棣亲手搀扶,并给他引见了身边的将领。随后,朱棣置办了丰盛的酒席招待来宾。长年在荒漠当游击队长的乃儿不花和一干随从,光满桌子叫不上名的菜品,都已把他们看晕了。

要征服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征服他的胃,今天的姑娘还不明白的事,六百年前的朱棣倒很精通。

这顿酒饭,让这些几年没吃好饭的蒙古男人吃得相当舒服。好酒总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两颗本来仇视的心贴得更近。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朱棣与乃儿不花商量了投降的优待事宜,出乎后者的意料,四皇子开出的接收条件非常优厚,除了宣布名义上的主子由北元大汗变成大明皇帝外,其他政策都不会变,所有士兵及其家属的安全得到保障,还要上奏朱元璋,给予封赏。

最后朱棣问:“将军还有什么要求,小王都尽量满足。”给人感觉这不是在收编降兵,而是在安置国家功臣。

乃儿不花赶紧表态:“非常好,好极了,我很满意!”

乃儿不花立即回到了本部大营,向担惊受怕的弟兄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在朱棣那里受的种种优待,描绘了一幅投降之后的美好前景,恐吓了一番不投降的悲惨下场,可以说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很快,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只有两个字——投降。

朱棣的第一次独立军事行动,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北平出兵,到班师凯旋,前后仅仅二十九天时间。几乎没有人员伤亡,就让乃儿不花归降,还接收了他们全部的马驼牛羊。朱棣以自己的表现,在老爸那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大喜,对朝廷大臣说:“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意思是说,有我们家老四在,北边蒙古的事我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而朱棣的三哥朱棡呢?他从太原动身,踌躇满志地出发,灰头土脸地回来。在茫茫沙漠之中转悠了一个多月,连蒙古包都没有发现半个,上万号人每天就在沙漠里盲目穿行,得白白消耗多少军粮,得给国家财产带来多大损失啊!朱元璋在得知朱棣获胜的消息后,立马派人给朱棡下达命令——你快回来!

从那之后的十年,朱棣镇守北平,令蒙古人不敢出战,乖乖在长城那边混日子——朱棣不打他们就不错了,谁愿意上门来送死?如此一来,北方的和平有了切实保障。放眼大明三百年,恐怕也只有后来的战神戚继光,才能与朱棣媲美。朱元璋对儿子的军事才华相当欣赏,但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

当一辈子藩王,守一辈子边疆,一辈子待在长城脚下,一辈子远离南京的花花世界,这孩子真的就心满意足了吗? +wE7HH6slCEq3po3K+t+lsnveg+yFDtLOswIQTVXcdL/46YShinff+AFLaiZAk4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