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冥冥之中有天意?

朱棣的一生,与北平(北京)有不解之缘。明太祖朱元璋要是知道朱棣在四十岁以后做那些事,一定后悔把老四封为燕王。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朱棣出生在南京。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陪在产妇身边。他终日不是忙于打仗,就是奔波在前往战场的路上,甚至都没工夫给几个儿子起名字。

朱棣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现在都成了历史之谜。

他自己一口咬定,本皇子就是马皇后在百忙之中亲自生出来的,我是嫡子!

可绝大部分历史学家根本不承认这种说法,他们大都认为,朱棣和朱橚的母亲,是出生于蒙古的碽妃。在民间传说中,这位女士甚至被说成是元惠宗孛儿妥懽帖睦尔的妃子,徐达占领大都后,把她作为战利品献给朱元璋,碽妃当时已有身孕,后来就生下了朱棣。

当然,这个传言丝毫不可信,徐达占领大都是在明洪武元年,而朱棣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明朝建立时已经九岁。不过,笔者认为朱棣的母亲是蒙古人,看来基本上靠谱。而他的身上,确实既有汉人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机敏,也有蒙古勇士铁血强悍、不畏牺牲的气概。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已经有了十个儿子,他决定把除太子朱标外的皇子,全部封王。册封仪式于四月初七在皇宫奉天殿举行。其中,老二朱樉为秦王,封在西安;老三朱棡为晋王,封在太原;老四朱棣为燕王,封在北平;老五朱橚为吴王,封在凤阳。

朱棣当年只有十一岁,自然不可能马上就藩,十六岁那年,朱元璋亲自为老四选定了王妃,就是徐达的长女徐仪华;第二年,即洪武九年(1376)正月二十七,朱棣大婚,二十天之后,他就告别了妻子,与两位皇兄一起前往凤阳故里。

他们在那里的皇家军事院校接受了极其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领军打仗的一切必备技能。两年之后的八月十六,徐王妃在南京生下了长子朱高炽。

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十一,年仅二十一岁的朱棣披挂整齐,拜别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带着徐王妃和护卫亲兵五千余人,踏上了奔赴北平的行程。此时,妻子又有了身孕,第二个孩子也即将出生。

一路之上,旌旗招展,队列严整,沿路观看的百姓,都为马上这位年轻帅气的将领叫好。不过遗憾的是,青春貌美的徐王妃长什么样,他们是没有福气领略的,人家一直坐在车里。

今天,京沪高铁从北京到南京只需要四个小时,飞机则是两个小时,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出行时间,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但是在当时,人们不得不忍受很不给力的交通方式。他们先是骑马到达扬州,随后乘船经大运河到淮安,然后改走陆路,沿着运河北上。

大运河的河道淤积,给年轻的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条南北黄金水道,无论运粮还是运兵,都要比走陆路节省太多成本,也远比走海路安全。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南北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荒废了实在可惜。沿线百姓终日的劳苦当然令他痛心,也让他庆幸自己可以不为生活发愁,有个级别高的老爸还真管用!

不过,朱棣还不是同样要受命运的摆布?如果自己是这条运河,老头子朱元璋就是河上的水闸,掌控着他小子的命运。

经过近一个月的行程,朱棣一行终于走到了运河尽头。在通州做了短暂休整之后,他们直奔目的地——前元故都、边防重地北平。

当朱棣到达北平时,元朝皇帝离开这里不过才十二年。朱棣还没有就藩时,就请求自己的表哥李文忠,对北平的城防和建筑进行维修,为不远的将来进驻做好准备。李文忠其实是一位武将,虽然论辈分是朱棣的表哥,但其实只比朱元璋小十一岁,却比朱棣大二十一岁。在当时这可是一代人的年龄差距。

也许是对这位表弟的话太当回事了,也许是自己有在建筑业扬名立万的潜意识,李文忠这回可是撸起袖子真抓实干。他抽调了上万名士兵,对北平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北平在元朝时虽贵为帝国首都,但城墙居然还是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绕城一圈长达五十五里。李文忠即便仅在外层包砖,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还不辞辛苦,将四面城墙全部加高,在十一个城门上,重新修整了垛口和箭孔,总之,考虑到和蒙古人打持久战的需要,一切都用最高的标准和最严格的要求进行。

李文忠对于工程质量相当满意,认为是自己的又一杰作。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辛勤工作,给自己的亲儿子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让自己的亲表弟有了成大业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恐怕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在不远的往昔,北平还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都城,从这里发出的每一道圣旨,都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次远征,都能让无数生命灰飞烟灭。而在明初,这里是防御北元的重要边城。理论上来讲,北平一失,蒙古铁骑就能在华北平原上肆意掳掠。

燕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朱元璋偏偏选了朱棣,而且,允许他入住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并长期居住的隆福宫。

朱棣和忽必烈,都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人物。他们的共同点也不少:二人都是家里的老四;他们的父亲都特别善于打仗;他们最依赖的知己,都是自己美丽的妻子;他们最重要的谋士,都是不守戒律的和尚;他们的长子都过于文弱而且短命,而继位的孙子,性格和爷爷却相当接近;他们都顶着重重压力,把帝国的都城由别处迁到了今天的北京,并耗费十余年时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了首都。

但是,最重要的相同点并非这些,而是在于:

两个人的江山,都是通过武力抢来的。也就是说,政权的继承人,原本并不是他们!

1260年,忽必烈在其兄蒙哥去世后,不顾蒙古大多数贵族的反对,悍然在开平称大汗,与各部落选出的继承人阿里不哥开战并打败了后者。整整一百年后,1360年,朱棣出生。

1271年,忽必烈采用汉人政权的年号称帝,定都大都。将近一百年后的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封邑北平,以忽必烈的皇宫为王府。

按两人的出身,本来都只能得到“宗”的庙号,但他们偏偏成了“祖”。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可以说建立了一个全新政权。如果不是恰好与前任君主有直接血缘关系,他们几乎肯定就得改朝换代了。

北京,把两个历史巨人联结在了一起,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天数……

忽必烈模仿汉族皇帝建立大元国号后,在金中都基础上修建大都城。此后近一百年间,这里不仅是元朝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直到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朱棣的岳父徐达占领大都之后,它的地位才有所下降。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府,取“平定北方”之意。

十二年后,这里又有了一个年轻的新主人,这个城市,也将因为他的功绩,而重新成为世界的焦点。

此时,大将军徐达和他的副将傅友德已经在丽正门下等候,短暂寒暄之后,徐达把自己的女婿、女儿接进了整修一新的燕王府。

自从占领大都之后,徐达大部分时间驻守在这里,无法与在南京的家人团聚。现在,火炬要传递到年轻人手中,责任要扛到下一代的肩上,他也有更多时间可以回家探亲,这当然是好事了。更让他开心的是,这位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宝贝女婿。老将军怎能不高兴,又怎能不好好帮助这位女婿呢?

徐达和傅友德在军务上的关照指点,对于朱棣的成长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这很可能也是朱元璋刻意的安排。朱棣知道,自己到这里,绝不是来享福的,绝不能做一个花天酒地的皇二代,而是要成为大明王朝出色的将军、朱元璋军事路线最有力的执行者。要让那些开国老将,对自己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服从;要让蒙古人听到自己的名字,就像当年的匈奴人听到霍去病一样畏惧。

朱棣一直觉得,父亲对自己的要求最严格,期望也最大。自己的封藩是蒙古故地,自己的府第是元朝皇宫,自己的夫人是大明第一名将的女儿,自己的岳父还驻军北平指点自己,这么好的机会,如果自己不珍惜,如果自己不能有一番作为,那真是无药可救。

即使在边关,还是打仗的时候少,和平的日子多。按照朱元璋对于藩王的安排,各个皇子的封国,简直就像一个独立王国,有自己完备的官僚系统,包括王相府、王傅府和参军府,还有典笺司、咨议官和王府教授等官员。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各府王相也就取消了,参军改为长史。朱棣并不能直接管理北平民政,但北平布政司(相当于河北的省长)见到他,照样还得下跪。

相比明朝官员可怜的俸禄,皇子们的福利是非常好的。作为藩王,朱棣可以享受大约五万石的岁禄,还有数量不菲的食盐、布匹和茶叶等,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娶几个小妾、养十几个儿子,肯定不会造成多大负担。但朱棣显然不是那种花花公子型的王爷,他有更大的理想。

几个月之后,徐王妃在北京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取名朱高煦。这个在北平出生的孩子,似乎生下来就带有北方的野性,也似乎命中注定,与老大就有不同的气质。但谁也不会想到,老大与老二的性格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更不会想到,他们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明争暗斗了二十余年。

有了徐小姐,朱棣似乎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其他女性,在她们的诱惑面前如同盲人。实际上,在北平的二十年里,朱棣居然只有一个夫人,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度,这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行为,也和多数皇子的风流成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世界上真有不好色的男人吗?不着急,人生不还有下半场嘛!

朱棣并不喜欢待在南京或凤阳,他很庆幸自己躲得远远的,可以少惹些事,少很多麻烦。他希望能把藩王的使命完成好,首先不让朱元璋挑出毛病,然后还要讨得老头子欢心。朱棣知道,二十多个兄弟之间,别看现在有老爸镇着,搞不出什么事来;如果有一天朱元璋不在了,大家还会像现在这么客气吗?

人在北平的朱棣,依旧保持着凤阳军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除了正常的练兵之外,他会带上几个随从,穿上寻常百姓的服装,了解北平周围的山川地势,以及当地民众的实际生活。

他后来回忆道:“我当年在北平时,几次打猎都在农民家吃饭(给钱的!),看到他们的伙食过于简陋,知道他们生活艰苦,每次以燕王的身份向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都无不非常感动……用人之道,也必须先收买人心,然后才能让他们立功。如果能做到‘养之于无事之时,用之于感恩之后’,没有不尽心尽力的。”

一个成大事的人,身边肯定少不了帮手,朱棣也不例外。他和父亲一样,喜欢结交天下豪杰,用人不拘一格。在燕王府,他的主要将领有张玉、朱能、陈珪、郑亨、孟善、火真、张信、李远、郭亮和房宽等,慢慢地,这些人都逐步成为朱棣的死党:

因为朱棣没有皇子的气势,也不摆王爷的架子,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亲民;

因为朱棣不把他们当会说话的工具,而是当作自己的手足兄弟。南京方面有了赏赐,不是自个儿关起门来享受,而是分给士兵们;

因为朱棣在战场上,从来不缩在后面叫嚷:“哥几个给我上!”而是喜欢打马冲在最前面:“弟兄们跟我来!”

领导才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但领袖气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朱棣无论穿不穿军装,只要往军人中间一站,就能形成一种天然的凝聚力。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气场太过强大。

正因为朱棣这样的风范,没有用多长时间,他就把一批军官团结在了自己周围,就在大元故都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作为后人,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朱元璋把朱棣封到别的地方,大明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又将如何书写? th8bD8OjMGVC+tp5ki1S50petgYgFInB3D0MhtgpzOtUrjEroTCtIFg/3812qI3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