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千里奔丧却遇阻

朱棣父子出了北平,骑快马日夜兼程,希望能早一点到达南京。一行人眼看就能到达淮安,可以渡过淮河之时,突然听到远方一声号炮响,片刻间尘土飞扬,锣鼓喧天,一支兵马出现在了他们的队伍之前。

朱棣的哨兵来报,前面这支队伍人数有五六千之多,领军的是校尉潘安(和东晋那个著名的美男子同名)。

朱棣端坐在马上,用马鞭指了指潘安道:“好大胆子,见了本王,为何不拜?”

潘安微微一笑道:“四殿下息怒,小人是来传旨的。”

朱棣只能领着三个儿子跪了下来。潘安宣读的,正是早些时候已经发布的洪武遗诏。四人听着听着,不禁放声大哭。朱棣对遗诏并非完全相信,但也不能马上就站起来指责它是假的。潘安则表情严肃,他收起遗诏,要求朱棣立即回到北平,不得擅离职守,否则,自己的五千精兵就只能公事公办了!

朱棣只带了五百兵马,显然挡不住对方,再说,自己是来奔丧,又不是来打架的,这一仗,无论如何不能打,否则就成了抗旨。

可是,就这么转身回去,自己又实在不甘心,朱棣强忍悲痛,向潘安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后者的表情相当复杂,朱棣的要求让他非常为难,他又不可能当场掏出手机,向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兵部请示。

到底应该答应,还是断然拒绝?

几日之后的北平,整个城市依然笼罩在哀悼氛围中。

忽听有人猛敲燕王府的大门,一名侍卫透过门缝看去,居然看到了熟悉的身影,他赶紧打开大门,并跑去通知王妃。

徐王妃和道衍见到朱棣,都非常吃惊:这点时间跑个单趟还差不多,他怎么就回家来了呢?当朱棣把路途上的经历讲给这两人听时,王妃哭得更伤心了,怎么劝也劝不住。而道衍则脸色大变,背过王妃,他悄悄地对朱棣说:“王爷,您这个举动太危险了!”

原来,就在淮河边上,朱棣眼见自己进京没有半点可能,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要求潘安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带到南京,给皇爷爷送葬。潘安一开始还不敢接收,兵部只让他阻截燕王,可没说不能带皇孙入京,搞不好,他把两边都得罪了。

朱棣是什么人啊,哪能这么容易放弃,他继续劝说,甚至是声泪俱下,苦苦哀求,就差当场跪下来了。再怎么说,燕王可是大行皇帝的亲儿子,这样的孝心,谁看了能无动于衷?一个统领十万大军的藩王,一个让蒙古人谈之色变的英雄,愿意承受这样的屈辱,还不是为了尽儿臣最后的义务?这点小小要求要是不能满足,是不是也太不近人情了?

潘安纠结了半天,最终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朱棣当然明白,自己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但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唯有如此,才能够表现出自己对老皇帝的孝心——儿子可以代表我对新皇帝的忠诚——三个王子都交给你了,我还能做什么坏事呢?朱棣知道,大侄子朱允炆是个做事有底线的人,就算对四叔戒心很重,就算不希望他出现在国葬现场,但也要表现出一个侄子的礼数,更要表现出一个新君的气度。看到做叔叔的如此委曲求全,这样用心良苦,即便他不会从心里感动,也至少得在表面上欣赏,不能对三个堂弟多加为难。

但要是说一点都不担心,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在朱允炆潜意识里,以至大多数朝臣心中,四皇子就是对皇位最大的威胁,而把他的三个儿子作为筹码,未来在与朱棣的博弈中,自己显然就会占上风。这个道理,朱棣岂能不明白?

和父亲一样,朱棣极为注重亲情,一下交出三个儿子,也就等于交出了自己的命。如果说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做好了造反准备,似乎并不符合逻辑。而如果朱允炆一直把三个堂弟留在南京,甚至对他们进行收买分化,后面的一切,历史将会如何发展,我们真的无法想象。

话分两头。等朱高炽哥仨赶到了京城,才发现葬礼早就结束,朱元璋已经被埋进孝陵了,他们连皇爷爷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敢情人家根本就没打算等你来。齐泰听说潘安把三个王子带回来了,当然非常高兴,立即让人好好照顾,重点保护。

三兄弟在灵堂前守了一个月,准备返回北平之时,朝廷的答复却把他们惊呆了,老二朱高煦更是非常恼火,就差和来人动手了。

朱允炆传下圣旨,要三兄弟和自己的两个弟弟一起读书,高炽和高燧倒没有什么意见——首都的学习环境当然更好,学习资料更加完备,侍候他们的宫女还更漂亮。平生最不爱读书的朱高煦可火了,想回北平不让回,想出去玩不让玩,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人质吗?

更让人有些想不通的是,朱允炆为什么要这么快就安葬他爷爷呢? 7SjjvUIJ4muCFfsDIr0UHtCo6PY70FBJJzObl0AvU2AUvCFHFYT1VaQO7D7/Xe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