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班底的水平,决定了新皇帝的命运

在二十二岁的年龄,朱允炆就继承了皇祖父的万里江山,成为这个世界第一大帝国的最高领导人,这不能不说是苍天眷顾。从古到今,多少人梦寐以求这个职位,多少人为了坐到这里,不惜出卖朋友、出卖亲人、出卖灵魂、出卖自己,结果,却倒在了通向座位的半路上。更多的人,甚至连想象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而他,朱允炆,真的是无比幸运。

奇怪的是,当上最高领导人的朱允炆,并没有表现出多少高兴劲儿,不光是皇祖父的死,更有他对前途的担心。

五岁时,大娘常妃就不幸去世了;六岁那年,疼爱自己的奶奶马皇后去世,同一年,哥哥朱雄英也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十六岁时,父亲朱标积劳成疾,不治身亡;再后来,二叔三叔都走了;到现在,皇爷爷也归天了。偌大一个明皇宫,知心的人越来越少……

生命的成长,也许就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的离去。

和父亲朱标比起来,朱允炆同样仁慈,却更加柔弱。这在常人看来,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但要登基坐殿,处理天下大事,这样的特质可能会带来许多的麻烦。

朝中文武大臣虽多,但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基本上都让朱元璋定点清除了,给朱允炆剩下的,无非只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茹常、梅殷和李景隆等人,虽然不能说一群“废柴”,但关键时候,他们能起到的作用却相当有限。

高阳先生认为:齐、黄二人,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忠臣,但才具实在有问题,充其量只是治世的良臣,绝不能担当“削藩”的重任。

这个见解非常客观。在和平年代,可以允许平庸的忠臣,但是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刻,仅仅有忠心是远远不够的,眼高手低,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

齐泰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江苏溧水人。洪武十七年(1384)在应天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第二年高中进士,后来曾担任过礼部和兵部主事。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谨身殿遭雷击,没学过物理的老朱一下子紧张起来,自己做了那么多坏事,哪天别把我这把老骨头给劈了哇,于是决定到寺庙祭拜,求得平安。

为了显示自己的真诚态度,朱元璋从朝中官员中挑选九年内没有任何过错的陪祀——话说,这难度是不是有点大了?不过还真有这样的人,能在善于从鸡蛋里挑骨头的朱重八手下当了九年官,不仅没掉脑袋,还没被找出毛病,这种素质还真是一般人比不了。老朱挑出的人正是齐德。

据说齐德的记忆力超好,朱元璋询问了一堆边境守将的名字,他对答如流,好像做过脑手术,把普通人的大脑,换成了1TG硬盘的电脑。老朱又问他各地的形势,齐德不慌不忙,从袖子里掏出准备好的一本册子,皇上要的都在上面记着呢,人才啊!朱元璋对齐德不由刮目相看,于是决定赐名齐泰,不久又升他为兵部左侍郎(第一副部长)。朱允炆即位后,更升齐泰为兵部尚书。

不过,能背书的人不一定能背得起兵部尚书的重担,没有过错的人也许只是中规中矩,不等于能力就一定强。

但和另外一个哥们儿黄子澄比起来,齐泰绝对就算能臣了,因为后者更浪得虚名。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江西分宜人(和一百多年后的大奸臣严嵩是同乡)。洪武十八年,黄同学参加会试,勇夺全国第一解元,进入翰林院任编修,不久又升为修撰官,被朱元璋钦点去东宫上班,陪太子读书。朱标死后,他很自然地又和朱允炆走到了一起,陪太孙子读书,并一路升到太常寺卿。相比齐泰,他和朱允炆接触的机会更多,关系更加亲密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天,朱允炆和黄子澄坐在皇宫东角门外聊天,朱允炆突然悲从心起:“我那堆皇叔都拥有重兵,很多人都行为不轨,我应该怎么办啊?”

黄子澄胸有成竹地对曰:“诸王的护卫亲兵,用来自保还马马虎虎,想造反的话,我们朝廷只要派六师精兵去镇压,他们哪个能挡得住?汉朝时期,叛乱的七国不能说不强大,最后还是被朝廷消灭了,这个道理,就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朱允炆觉得很有道理。

朱允炆即位后,很快任命黄子澄兼任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有一天散朝之后,朱特意叫住了黄子澄,很严肃地说:“先生还记得当初在东角门说过的话吗?”

黄子澄一听这话,赶紧跪倒磕头:“微臣绝不敢忘。”表现出一副为主分忧的忠诚。当然,这也许是他身上唯一的亮点。这样肉麻的话,为人死板的齐泰恐怕就说不出来,因此,尽管齐泰的眼光见识明显胜过黄子澄,朱允炆对后者的信任却要超过前者,他们两个感觉更投缘,性格更接近,气场更合拍。

还有一个人,也值得一提。尽管他只是个正五品,跟“齐黄”的正二品差了很多级别,但在朱允炆眼中,此人的价值不是用官衔可以衡量的。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宁海是著名的状元之乡,盛产文曲星的地方,出现方孝孺这样“读书人种子”并不足为奇。他的父亲方克勤,在朱元璋时期的“空印案”中被错杀。方孝孺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读书飞快,被视为神童。后来成为大儒宋濂的学生,先辈胡翰、苏伯衡这些学者,提起小方都自叹不如。方孝孺并不愿意做一辈子钻故纸堆的书虫,而希望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洪武十五年(1392),经过地方推荐,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见。老朱见他行为端正,对朱标说:“这是一个才子,以后可以辅佐你。”然后……把他打发回家了。十年后,朱元璋再次召见方孝孺,然后说:“还没到用他的时候。”又把他打发走了。

方孝孺回来后被聘为汉中府教授,从九品,低到尘埃里了。蜀献王听说了他的学问与品德,特聘其为世子师,对其恭敬有加,并把他的书房命名为“正学”——正人君子学习的地方。

朱元璋不喜欢方孝孺,但朱允炆却非常欣赏此人,刚一即位,就把老方从成都挖过来,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他为侍讲学士,正五品。朱允炆有重大事情一定和方孝孺商量,对他的信任,甚至超过了齐泰和黄子澄。他还让老方担任了《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的总编撰,当然,后来讨燕檄文的执笔人,更非方老师不可。

因为朝廷重臣病死的病死、处决的处决,这三个人构成了朱允炆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集团,他们均为人正派,理想远大,学识渊博,好为帝王师,好替主子分忧愁。

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这几个人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政治上的天真。对于置身其中的这个残酷世界,他们的认识实在是远远不足。

朱元璋已经废除了丞相一职,并由他本人亲自领导六部。朱允炆上台之后,将六部尚书的级别由正二品升为从一品,但事实上,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凭借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取得了超越六部尚书的职权。他们并非大学士,却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内阁”。对于朱元璋在世时期的很多弊政,这三人当然相当清楚,也非常期待新皇帝能有所作为。

建文帝首先改进了洪武时期极为严厉的法令,在朱元璋的英明领导下,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动物庄园”。朱允炆执政之后,禁止使用朱元璋制订的《大诰》作为审案标准。为了减轻江南百姓的负担,朱允炆力主减少在这些地区的税收,并改革了征税方式,同时,他限制佛、道二教寺院所拥有的免税土地数量,将更多土地分给耕种者。

这些措施显然要遭到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执行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朱允炆的精力有限,在其短暂的执政生涯中,大部分时间也在为另一件事所困扰,并最终令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6Jhhn7Qqm4Vd7bB5nEb+nLFuYHcHTGvd9uoFaIhCRlqoSXwTRpDdsGfsbzFpAr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