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群家无恒产,不事农商,专以某种文艺特长为士大夫服务的特殊文人,史称“清客”。擅长戏剧创作和戏曲演出的李渔,是这类清客团体中的佼佼者。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人称“李十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富裕的药商家庭。他天资聪颖,却屡试不第。后来,甲申国变,清军入关,江浙地区战火频仍,李渔家道中落,辗转迁徙于金华、杭州、金陵(今南京)等地。为了支撑起四五十口人庞大的家庭开支,他不得已走上了卖文为生的道路,并创作出如小说《连城璧》《肉蒲团》《十二楼》及传奇《风筝误》《怜香伴》等在当时脍炙人口的作品。

旅居金陵期间,他又自组家庭戏班,应文人官员邀请,携带姬妾家眷专程到各地游历演出,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全国。在当时以文会友、重视文艺切磋的社会风气下,官员们对李渔颇为照顾,不仅以士之礼相待,且馈赠丰厚,使得“李家班”规模越来越大,名声远扬,成为活跃于清初剧坛的重要戏班之一。在外漂泊十多年后,随着两位当家花旦乔姬与王姬的相继离世,加之李渔已近花甲,年老体迈,体力与精力都再也无法支撑这种舟车劳顿的生活,“李家班”逐渐销声匿迹。

公元1671年,六十岁的李渔回到金陵,决定将自己毕生总结的戏剧理论与生活经验编撰成书,于是就有了这本他最得意,也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闲情偶寄》。

林语堂说:“《闲情偶寄》是一部讨论生活艺术的书。李渔极富创作思想,对每件东西都有新颖的议论。他所创作的器具中,有许多至今为人所用。”周作人也认为《闲情偶寄》“有与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

在这部作于三百年前的生活美学典范中,李渔论及古代的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和颐养,观点独到,别具匠心,言词浅明隽永,充满机趣哲理,值得长久细读玩味。

《饮馔部》中,他大谈吃食,把“清”“洁”“芳馥”“松脆”作为品鉴美食的重要标准。虽为地道南方人,因多年北上演出的经历,李渔对面食也颇为喜爱,并发明了一种将酱、醋、椒末、芝麻粉、鲜汁(一般为焯笋或煮菌、煮虾后的汤汁)和入面粉,揉切成极薄极细的面条,沸水煮熟后无需加佐料即可食用,读来不禁让人垂涎欲滴。

李渔其人性情率真,想法不拘一格。在《种植部·合欢》一文中,他教授种植合欢树之法:“勿太肥,常以男女同浴之水,隔一宿而浇其根,则花之芳妍,较常加倍。”据说这是他受“合欢”二字启发,无心偶试而得的法子,颇为惊艳有趣。

作为戏班主的他,对女子的穿衣打扮亦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认为,天姿国色的女子应该有体香,体香虽然难得,但如果常用蔷薇花露拭体拍面、用江苏六合出产的香皂浴身、喝香茶或吃荔枝来润口,就可以去除所沾染的污秽之气,同时令身体留有馨香。

除此之外,《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的部分内容,是对古代戏曲理论及舞台演出经验进行的系统化梳理,也是李渔一生戏剧创作与实践的全面总结,至今仍价值卓著,他本人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

此次勘校首次采用最接近李渔成书时间的底本,即《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闲情偶寄》清康熙刻本(现珍藏于吉林大学图书馆)影印本,同时参校中国台北广文书局影印的清康熙十年翼圣堂刻本,又考以德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清雍正八年芥子园刻《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尽力修正了目前市面上流行各版本中的多处存疑,努力还读者一本美好而纯粹的《闲情偶寄》。舛漏之处,还请方家赐教。 z5paG3BvRnl3y3DlRkLb1CWr5uDqqe1hmG6Yo8AEyuhrgKLMpagGQGyuQd1PHp1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