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联网+健康”的场景构想

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各个领域都兴起“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比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农业”,等等,使“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无限延伸。

对于“互联网+”的定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少专家将“互联网+”与“+互联网”作为同一个概念来解释。但在我看来,“互联网+”与“+互联网”是不同的,“互联网+”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拥有连接服务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否则,就不能将其归为“互联网+”的范畴。

“互联网+”与“+互联网”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汇,似乎只要某个领域涉及信息化应用,就会被描述成“互联网+”。我们需要明确“互联网+”的内涵及使用范畴,将其与“+互联网”的概念区分开来。

很多现代化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了预约挂号服务,如图1-4所示。患者可以登录服务平台,提前预约诊疗医生,之后再到医院就诊,这种挂号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方便,为很多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一些医院负责人便声称自己是在开展“互联网+”行动。

图1-4 北京协和医院APP

然而,他们的发展模式并不符合“拥有连接服务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条件,因此,这些医院顶多算是进行了“+互联网”建设,而不是“互联网+”。

再比如,医院为患者提供了电子支付服务,允许患者使用手机支付诊疗费用。如今,我国就有互联网巨头在开展这个服务项目,已经覆盖了多家医院,发展势头良好。因此,就有医院称自己在进行“互联网+”建设,但经过判定可以发现,这种发展模式也不符合“拥有连接服务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条件,因而,这也只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的应用。

同样,我们可以对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建设做一下判定。

按照传统划分方式,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化操作步骤可以分为3个环节:诊前、诊中与诊后。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医疗卫生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使服务内容更加符合公众需求。

医疗机构在这样的指导下,依据业务需求,建立起规模不一、形态不同的信息平台,并不断增加建设数量。在建设过程中,不同部门与科室之间缺乏交流,都从自身的业务需求出发,建成的信息平台相互独立,分割严重,出现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资源利用率低、发展困难的现象。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参与建设的互联网企业也尝试过建设综合性的医院信息平台,或在某区域内建设综合信息平台。但因为国内尚未出台针对药物、医疗器材、诊断流程等的统一标准,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地区间的信息化程度不一,获取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很难实现业务协同,虽然拥有规模巨大的数据资源,但实际利用率很低,发挥的作用也不大。

与“互联网+”相比,“+互联网”的不足之处不仅体现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上,还体现在信息系统应用的局限性上。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以事务处理为导向,只要处理完事务,信息系统的工作就结束了。

以患者到医院就诊为例,信息系统只注重患者在医院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即从挂号开始到取药付钱为止),但患者服药的效果、疾病发展情况等,信息系统都没有记录。这样的信息系统并不能从患者利益出发,实际应用效果也十分有限。

如今,“互联网+”正冲击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模式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能够随时监测人们的健康状况,患者的就诊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只是其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侧重点在于与用户的互动交流。与医疗相比,大部分人更加在意健康,因此,用“互联网+健康”来描述更加恰当。

“互联网+健康”的场景构想

在2015中国APP排行榜中,居于榜首的应用是微信,以社交功能为中心,微信平台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增加了微信公众号、微信红包、微信支付、邮件提醒等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黏性。而对比当前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可以发现,迄今为止,该领域推出的APP应用范围都十分有限,似乎也没有哪一种软件可以随时监测公众健康状况。

“互联网+健康”的真实场景构想,就是 能够随时监测用户的健康状况,从患者的角度来考虑,为其提供实际性应用项目。 其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如图1-5所示。

(1)建立储存用户个人健康数据的信息库

用户的体检信息、就诊信息、化验报告、健康档案等都包含在其中。另外,还应该涉及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以及慢性疾病的恢复等信息内容。虽然这些医疗数据的规模不大,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参考性。同时,还应该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健康数据,包括对用户进行的血压、心跳等监测所得数据。

图1-5 “互联网+健康”涵盖的内容

(2)构建应用性较强的疾病诊断模型

发挥模型的分析作用,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深度处理,综合评定用户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事实上,这也是“互联网+健康”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更多的是停留在想象中。分析当前国内医疗领域的发展状况可知,迄今为止,还没有推出应用性较强的疾病诊断模型,大部分还在进行实验与改进,发展较好的模型,其应用也仅限于诊断过程中的一两个环节。

以我国目前的医疗发展阶段来说,医生是实施疾病诊断的主体,疾病诊断模型存在于医生脑中的经验积累。再来分析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诊断流程,医生不是根据自身经验与主观判断,而是按照标准开展工作的。这种诊断方式更加贴近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所以,当我国的网络化医疗应用仍然处在辅助诊疗的阶段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切入实际诊疗服务过程中,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但通过不懈努力,我国会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发展以病患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不同部门、科室之间的信息联系,在提供医疗类服务的同时,向公众提供开放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完善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运作。

通过调整、变革业务流程,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但这个环节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阻力。因此,要使医疗机构、药品提供部门以及医疗保障部门协调运转。另外,还要加强民政部门与公安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采用创新的思维模式,突破业务方面的局限性,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调动社会力量,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鼓励优秀人才进行互联网创业,推动医疗领域的产品创新。 hGhR51WuqWzqZmMDygfBn4vwUq5sFQaYvLkLfwdVSJzNjXWUBKy5zPCLGduO4+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